书城经济掘金印度
18599900000021

第21章 金融架构(2)

由于可以充分利用杠杆,NBFC领域出现了金融诈骗和金融违规操作的现象。尽管有严格的监管规则,但由于印度内陆偏远地区并没有多少银行账户,广大人民群众只能任凭庞氏骗局和NBFC的发起人宰割。尽管印度监管部门和法庭为调节NBFC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无奈一些庞氏骗局几乎设计得天衣无缝,让法律条款也无可奈何。

NBFC是最受外国组合投资者青睐的投资领域之一,其中有一些更是以过高价格从外国投资者那里收集了大量的外国股权资本。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之一是:与银行业不同,印度储备银行允许在NBFC领域进行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国组合型证券投资;另一个原因是:NBFC让外国投资者能够在印度相对快速地运用大量资本,还能让外国投资者对印度经济发展起到杠杆性作用。NBFC业务的经济状况比较固定,已经没有太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对于想在NNFC领域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运用合理的商业模式,以保持市场良性循环弹性,并且保障以合理的价格进行投资。如果在市场高潮阶段对NBFC领域以溢价进行投资,投资者最终得到的最好结果也只能是获得较低的回报,而最坏的情况就是会遭受重大的损失。

普惠金融

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印度独立之初,农民和做小本生意的人根本借不到正规贷款,他们只能求助于高利贷和其他不正规的借贷方式,任人摆布。要想获得助学贷款十分困难,没有机构愿意把钱贷给经济实力较弱的社会成员。

印度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让印度的小规模企业(即现在所说的微小型企业和中等规模企业)和农民们能够获得贷款。同时政府让教育贷款成为可能,也将低收入群体吸收进正式信用经济之中。政府将银行体系进行了国有化,并要求银行将一定比例的资产贷给低收入群体,将之称为优先行业贷款(PSL)。许多年来,这种强制放款招致了诸多非议。

投资者经常错误地认为优先行业贷款规范仅是针对公有制银行的,这些银行因此背负着繁重的不良贷款账目。事实上,“所有”在印度的银行都需要遵守优先行业贷款规范,其中甚至包括外资银行。对于那些市场占有率较低的外资银行来说,PSL限制相对比较宽松,然而也并不能全部豁免。因为公有制银行在整个印度拥有最大的分支机构网络,它们在深入内陆地区方面比私人银行更有优势,这确是事实;公有制银行迫于政策要求向一些贫困地区贷款,如果从盈利角度考虑,这些地区肯定不在公有制银行的计划范围之内,这也是事实。

印度国家银行以及旗下的子公司在印度共有13000个分支机构。在印度所有银行的所有分支机构总计超过80000个。但是平均下来,印度每15000个人才能够使用一个银行分支机构。80%的印度人都有移动电话,但是相比之下只有50%的人拥有银行账户。将银行服务深入到印度内陆地区以及印度社会最贫困的部分要耗费巨额费用,而且几乎没有利益可寻,这是普惠金融所面临的挑战。为此,印度储备银行和其他公有制银行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尝试,比如说设立低成本农村分支机构、银行基本账户、银行业务/分支通讯员、微型ATM机(自动柜员机)以及移动银行等。其中一些尝试获得了成功,但是很多尝试还有待改进。

在印度农村,人们之所以对银行服务有需求,最大的驱动因素之一是人们对转账和汇款有需要。去城市或者工业市镇工作的流动工人需要定期向留在农村的家人汇款。邮政汇票曾经是人们向家中汇款的首选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费用很贵(需要支付汇款总额的5%),而且经常会被延误甚至被诈骗。将现金带在身上或者托亲戚朋友坐火车或者汽车带回家也不是很好的办法。随着核心银行系统的出现以及分行之间的往来不断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只需要将钱存在自己的银行基本账户中,他的家人就能够通过银行的分支机构、自动柜员机、微型ATM机或者村里的分支通讯员将这笔钱取出来。

印度政府通过多项计划向贫困群体提供补贴和救济。这些补贴不是以实物的形式下发的,就是通过中介将钱款发放到人们手中的。为了鼓励普惠金融,减少发放补贴过程中效率低下和“偷窃”的现象,印度政府启动了救济金直接转移(DBT)方案,与此同时在全国推行独特的身份认证体系。该方案野心勃勃,但在推行过程中也充满挑战。该方案的目标是让印度每个家庭拥有一个独特的生物识别号码,并将其联结到一个特定的银行基础账户或者移动账户上。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补贴和救济就能够被直接转移到这些银行账户中,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消除发放过程中专款缩水或损失的弊端。可以预测到的是DBT能够创造对银行账户的需求,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印度经济的金融普惠程度。

案例研究:撒哈拉与小额储蓄模型

印度撒哈拉金融公司是印度最大的受理存款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着30亿美元的存款规模,而且该公司的庞氏骗局也是国内最大的骗局。撒哈拉金融公司得到了印度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人穆拉亚姆·辛格·亚达夫的支持,这个人不仅是北方邦一位非常有权势的政客,而且还是印度议会中有实力的“权力高手”。

撒哈拉金融公司的庞氏骗局能够成功,显示出印度在贷款及存款方面都急需普惠金融。撒哈拉通过银行代理运作小额储蓄模型。印度有数以千计的农村无法接触到银行服务,撒哈拉金融公司让这些居住在农村的贫苦农民,能够通过银行代办员将微不足道的存款存在银行里。储户每天可以通过银行代办员往自己的账户里存至少10卢比(0.15美元)的存款,而且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开始或者终止存款,当然也可以随意增加或者减少存款,储户可以随时取出自己存在撒哈拉金融公司的本金和应得利息。多年以来,撒哈拉连同它的代办员大军让储户对自己充满了信任。该公司从未违反储户的取款要求,撒哈拉的良好信誉在印度人民中间广泛传播开来,人们甚至认为把钱存在撒哈拉金融公司比存在国有银行还要安全。

居住在无法接触到银行服务的印度农村地区,人们更需要的是保证存款本金的安全,而不太在乎赚不赚得到利息。每一笔微不足道的小钱能够在金融公司安全地累积起来,当遇到不如意的日子时能够及时用到这笔钱,这样的服务才是身居简陋之所的农民所看重的。

从撒哈拉金融公司的角度来看,小额储蓄是终极金融工具。印度农村地区的存款从总体上来看一直在增加,但是因为小额存款太过分散而且单笔数额确实较小,整个体系并未经历飞速发展。尽管撒哈拉金融公司使用手段“增加”了存款利率,但是只有当储户将自己的部分存款或者全部存款从账户中取出时才能够得到利息。那些要求取回存款的储户会立即拿到本金和利息,而且工作人员还会对他们报以微笑。然而在此期间,撒哈拉金融公司能够将储户的存款投到各种业务和投机活动中,而且还不需要考虑把本金和利息还给储户。监管部门和司法机构注意到撒哈拉金融公司这样的做法存在系统性风险,他们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撒哈拉的动向,但是撒哈拉金融公司的账目做得天衣无缝,根据现有法律根本无法对其进行控告。

与其他所有骗局一样,庞氏骗局终有一天也会走向穷途末路。到那时这颗炸弹会让撒哈拉金融公司惨遭破产,而印度农村数以百万计的贫苦农民也会因此失掉毕生积蓄。

普惠金融不仅需要进入银行账户和支付体系,还需要进入贷款领域。为社会中最贫困人群提供的小额贷款被称为“微信用”或“微金融”。孟加拉国格莱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且他被认为是微信用和微金融之父。他是将小额贷款贷给孟加拉国穷困乡村的创始人。通过研究,他发现与男人相比,女人是更好的借贷人,而且她们不太会将自己所赚的钱拿去挥霍掉。他还发现贷款给女人组成的自助团体能够保障充分的还款率。同组里的女人们能够互相帮助,如果有人还款有困难,其他人会想办法帮助她还款,因为她们不想因此败坏自己组的名声。

作为社会变迁和向上流动的工具,微金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微金融正合了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的心意。该产业将从高收益行业得来的经验教训应用到微金融上,得出了如下结论:尽管每一份个人信贷都存在风险,但是数以百万计的小额贷款总的来说还是相对安全的,即使在支付违约金后,贷款的高隐含利率还是会为投入资本带来高内部收益率。在我看来,认为小微金融是一般性有组织的慈善事业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小微金融是高效的有组织的慈善事业,因为它帮助社会中被忽视的群体维护着自己的尊严。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微金融对印度经济的影响会愈发重要。现在的资本市场中竞争如此激烈,就算是对精明的投资者来说,想从小微金融上获取高于正常水平的回报率也是白日做梦。

微金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者并不看好它。尽管从表面上来看微金融的收益很丰厚,但是交付贷款和收集贷款的成本为该领域带来了许多问题。在印度,微金融贷款的平均额度为每笔150美元。这种规模在放款时需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和间接成本是非常高的。尽管名义美元金额并没有大到占据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但成本依旧很高。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和间接成本,以盈利为目的的微金融公司努力将贷款账目集中在一起,在一个群落、村庄或者城镇尽可能多地发展贷款用户。这种举措就会让贷款方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如果一个社群中所有人都是该微金融公司的贷款用户,那么这个金融公司在面对这群人时势单力孤,很容易变成受害者。因为总是有无耻的借款者,再加上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还贷纠纷,整个系统便不得安生。即使采用地域集中的方法,金融公司要想把很大一笔贷款都借给有信誉的借款者或者群体也是很难的。配置资本和扩大贷款账册带来的巨大压力,让微金融公司不得不将贷款借给每一个潜在的借款人,这样一来公司自己成为潜在的体系破坏者,就给微金融公司带来了监管问题。在印度这样一个民主国家,无论是投票活动还是政府都会选择支持“贫困的”借款人,反对贷款人的阴谋诡计,因为贷款人往往被认为是占据强势地位而且能获取高额利润。一旦借款人意识到贷款方已经处于被动地位,借款人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之前被贷款方糊弄了,而且他们有权不还贷款,这就会导致坏账飙升。

在我看来,尽管微金融本身是很好的金融工具,只可惜它在金融市场中没有被正确地利用,在不久的将来,微金融的故事很可能在泪水中结束。

案例研究:SKS微金融公司

SKS微金融公司的股市经历让我非常困惑。该公司由维克·阿库鲁(Vikram Akula)于1997年建成,是印度最大的微金融公司。它贷款给印度农村的妇女以缓和贫困状况,它让她们从高利贷中解脱出来,该公司的贷款利率仅为高利贷的30%。

2010年公司上市,同时还公布了投资者的名单列表,其中包括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阿布扎比投资局(Abu Dhabi Investment Authority)、KPCB公司合伙人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印孚瑟斯的创始人纳拉亚纳·穆尔蒂(Narayana Murthy)、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以及其他一些“优质”的机构投资者。

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前,该公司的净资产为1.9亿美元,在2010年募股期间该公司共集资1.4亿美元,融资后市值高达14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上市前的4倍。此外,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一路飙升,市值直逼20亿美元。但是几乎刚刚结束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的状况就开始恶化。公司出现了大规模的混乱和损失,股票骤跌90%,市值也只有1.4亿美元。在这之后,公司马上偿还了2.5亿美元的贷款,按照现行汇率折算,公司的账面价值一下降低到6500万美元。

让我更为震惊的是,现如今该公司的市值仍为3亿美元,而且公司股票的市净率(price-to-book value)高达5.0。这个公司会很快破产,而且公司的账面价值会所剩无几,该公司股票与债券的投资者也会血本无归。作为有组织的慈善机构,微金融公司的目标都是通过金融投资者的贡献实现的,这些金融投资者在其他领域能捞取大笔的财富,所以他们完全不会介意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笔小钱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