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掘金印度
18599900000006

第6章 了解印度(3)

1999年,兰伯西的掌门人帕温德·辛格溘然长逝,兰伯西的传奇历程因此中断了。帕温德的两个儿子马尔温德·辛格和西汶德·辛格,他们少不更事,根本无法接管公司,于是公司的管理重任落到了布拉尔(D.S.Brar)的肩上,他是帕温德·辛格在世时亲自挑选的管理大师。在布拉尔的领导下,兰伯西的实力更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任人唯亲的毒瘤已经在暗中渐渐恶化了。2004年,布拉尔离开了公司,马尔温德·辛格进入公司,出任制药部经理。对辛格一家忠心耿耿的布里安·坦皮斯特(Brian Tempest)博士,在这段时间内临时担任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行政总裁。2006年,坦皮斯特把大权移交给马尔温德·辛格,自己做了公司监事。

在马尔温德的领导之下,甚至可以说在坦皮斯特执掌公司管理大权的时候开始,兰伯西的发展就有些偏离正常轨道了,兰伯西一贯的公司文化和气质已经慢慢消失不见了。原来的兰伯西讲究的是光明正大地做买卖,可是后来整个公司里不正当交易和欺骗之风盛行。2008年,马尔温德·辛格以虚报市值的方式成功地将兰伯西以高价卖给日本第一制药。第一制药接管兰伯西之后,很快就发现他们上了当,兰伯西的实际情况要比预想糟得多。以前无论是在日本人眼中,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人的眼中,印度人做交易讲公平是出了名的,兰伯西事件搞坏了印度人的名声。

1999年7月,帕温德去世的时候,兰伯西股票价格为每股210卢比,到2004年布拉尔离开公司的时候,公司股票价格攀升到每股475卢比,比5年前翻了一番还多。然而,在布里安·坦皮斯特和马尔温德·辛格的领导下,公司的股票价格没有丝毫增长,到2008年马尔温德准备将兰伯西出售给日本第一制药之前,公司的股票仍然是每股475卢比。但是马尔温德使用伎俩,竟然以每股737卢比的高价于2008年6月将兰伯西出手。到2009年3月的时候,公司的股票已跌至每股135卢比(与全球金融危机有一定关系),这个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公司的实际价值了。

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第一制药所做的这笔有失水准的交易,是由于太过相信流传在印度的关于兰伯西的神奇传说,其实这种悲剧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在正常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本应该趋同于公司的实际价值,而兰伯西当时的实际价值少得可怜。帕温德·辛格和他的团队费尽几十年的心血辛辛苦苦创造了兰伯西的辉煌,可是无能接班人的错误领导,使得这个印度昔日一流的医药企业毁于一旦。

这种代际传承不仅会影响一个公司的管理,还会影响公司的资本配置。因为印度没有财产税,一个家庭的财富积累是相当迅速的。一旦一个家庭的生意发展到一定规模,比如说市场资本总值达到2亿美元,这个数目通常就能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了。如果这个家庭持有公司一半的股份,那么它拥有的资产净值就是1亿美元。1亿美元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尤其是在印度这个没有财产税而且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的国度,这真的是一大笔钱了。有了钱以后,一个家庭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就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一些人会选择从政,另一些可能会投身于浮华而富有魅力的娱乐业,还有一些人可能会在精神层面上有更高的追求,他们会着眼于社会公益事业。跟大家想象中的可能不太一样,大多数的印度家庭并不渴望成为亿万富翁,也不想上什么财富排行榜。相比财富,他们更看重的是传承下来的习惯、传统和生活方式。保护家中弱小、让整个家庭紧密团结在一起,这可比想着如何赚钱重要得多。

这种思维定式带来的后果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个家族的企业垮了,那通常这个家庭和公司都会因此难逃厄运。这是小股东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是这种事情却始终在周而复始地上演。一些投资者通常只专注于一个家族企业曾经的辉煌,而忽视了这个企业未来的走势,因此他们所做的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好消息:那些得到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支持的公司正在迅速转变。这些管理比较专业的公司,不仅更好地保护了小股东们的利益,而且也为许多初次创业的人树立了榜样,它们让初次创业者意识到:在印度,人们并不是非要凭借“世代财富”才能获得成功。

通过对任人唯亲和朝代的探讨,我们得出的最关键的一点经验是:当投资者准备投资一家印度公司时,一定要仔细研究一下与公司有关的人物以及相关的家庭情况。

宗教信仰与迷信

如果不了解宗教信仰与迷信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恐怕你就无法完成对印度或者对印度价值体系的研究。

印度教被视为世界上最宽容的宗教之一——尽管正统基督教的教徒们对这一说法并不赞同。他们的反对当然是有据可依的,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印度教根本不是一种宗教,它可以被看作是对生活在印度河南岸(历史上所说的印度斯坦)的印度人生活方式的描述,或者说是对他们千百年来实践与信仰的总结。印度教并没有统一的神学理论,也没有统一的教义或者圣书。因此,在英国统治时期,统治者挑选了《薄伽梵歌》作为圣书,在法庭前让人对着它起誓。然而,大部分印度教徒,尤其是那些湿婆派信徒,并不信奉薄伽梵。

吠檀多派信徒将《吠陀经》或者《奥义书》视为教理,对于这些人来说,《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这两部史诗,只能算是吠檀多思想进化过程中的一些注解罢了。可是对于毗湿奴信徒来说,这两部史诗是对毗湿奴神的化身在人间真实生活经历的记载。而信奉尊者大雄的耆那教教徒和信奉佛祖的佛教徒们,则将自己与印度教完全分离开来。但是印度教是宽容的,印度教徒们把其他宗教信奉的神,都看作是毗湿奴神的化身。

上文中对宗教的叙述,并不是想要进行哲学或者神学问题的探讨,这也不是本书的目的。我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让读者看到:印度现在存在多种多样的实践与信仰,并且它们以相互矛盾的形式共生着。千百年来,印度真正成了一块精神试验田。这片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的大地滋养了各种各样的宗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