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8609800000011

第11章 韬光养晦,低调从容——淡泊人生有滋有味(1)

世事纷扰,昙花一现,世间最珍贵的事物莫过于感情,与家人的天伦之情,与爱人的恋慕之情,与友人的相知之情,还有对他人、对世界的热情,都无可替代。看淡名利、得失、是非,用一颗重情之心,慰藉我们的灵魂。

1.真爱,付出与真诚之爱

在爱情里,没有对错,爱就爱了。

一个少女走进一座寺院,向禅师倾诉她的烦恼,她很困惑为何一直追求自己的男孩突然不再理会自己。禅师说:“你先告诉我,你是怎样对待那个男孩的?”

“我认为女孩子对待爱情要矜持,所以,尽管他对我很热情,我却不敢表露我对他的喜欢,只是平平淡淡地跟他交往。”

禅师说:“这就是问题所在,我这里有一盏油灯,现在请你点亮它。”

女孩依言点亮油灯,油灯燃了起来,明亮温暖。没多久,火焰因灯油不足慢慢变小了。

禅师说:“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缘法,也讲究方法,你和他互相爱慕,便是有缘,但你一味地等待对方付出,自己却没有一点儿表示,他的爱就会像灯芯一样燃尽。”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千百年来,人们讴歌纯洁的爱情,每个人都希望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一个相伴终生的爱侣。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在对待爱情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方式。故事中的女孩费解爱情为何冷却,禅师告诉她:爱是双方的,火焰想要燃烧得久,就要不断补充灯油。恋爱就是这样一个得到与付出不断交替的过程。

有人际关系专家做过实验,发现两个人相处时,如果一方付出过多,另一方付出过少,感情就会失衡,关系也就不再长久;只有双方都在付出,才能保证关系在平衡中得以维系。爱情是自私的,除了两个人之外容不下其他任何东西;爱情也是无私的,在得到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学会付出。付出不仅是指对对方的照顾,也包括对对方的体谅与宽容。

程伟是一个工程师,经常在全国各地负责施工监督。因为工作太忙,他根本无暇照顾家庭。朋友们都很担心他,有人劝他说:“不如换一个轻松点儿的工作吧。不为自己想,也要为你太太着想,女人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很辛苦,以后她难免向你抱怨。”

程伟说:“我太太是个明理的女人,她特别懂得体谅我。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有一次我忙一个工程,半个月没有和她联系。我以为她一定会大发雷霆,甚至跟我分手。没想到她只是发了一封邮件,嘱咐我注意身体,如果有时间就给她回一封信,简单说一下近况就好了。”

“真是一个懂得体谅人的女人。”朋友们听完不禁感叹这位太太的心胸和体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经常分居的爱人之间难免有所生疏,如果一方为事务烦恼,更会造成对另一方的冷落,这时感情就容易出现危机。不过,如果能有一个宽容的心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着想,相信对方理解你的难处,自然也就不会计较区区离别。

想要保持爱情的新鲜,就要有适当的“保鲜”策略,体贴与谅解是爱情最好的保鲜剂。体谅对方是心灵上的付出,两个人如果都能尽量体谅对方,灵魂就能渐渐合二为一。缘分来之不易,爱情需要用心珍惜。茫茫人海,有一个贴心的爱人与自己相伴,任何时候都不会觉得孤独,那是怎样的一种幸运,又是怎样的一种幸福与美满。

2.调整心态,拥禅心入怀

摆正位置、端正心态,属于你的那扇门总会打开。

一个大四的学生毕业后想要留在大都市,几经求职,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贫困的家庭,不能再为他提供生活费,生计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眼前。这一天,他在食堂闷闷不乐地吃着饭,这4年来,他最喜欢这个窗口的饭菜,几乎天天光顾。

食堂里没有什么人,窗口的老板坐下来和他闲聊。知道了他的困难,老板说:“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眼光太高,很多工作都不愿意做。如果你真想找个活计,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选择:我最近要回老家陪父母,这个窗口没人管,我看你人挺诚实,不如你暂时来帮我管一管这个窗口,就是帮我给学生卖饭。我在外面还有几个饭店,如果你做得好,以后你也可以去工作。”

这个学生本来想拒绝,但想到老板的一片好意,自己又急需生活费,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起初,面对老师、同学、认识的学弟学妹们惊讶的目光,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但没过多久他就镇定下来,慢慢地熟悉了工作环境,做起事来也更加得心应手。他准备在老板手下好好学习几年,以后自己也开个饭店。

大学毕业,就业是个难题,多数人希望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有大作为……追求这些“大”,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不能不做大事,否则辜负了自己4年的学习。

名利是负累,过去的成绩会阻碍你的前进。不必总强调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资历,重要的不是你曾经做了什么,而是现在你能做什么。太过强调自我的人往往色厉内荏,被别人当成纸老虎,根本不被放在眼里。那些懂得隐藏成绩、懂得把自己放低的人才是真正的实力派,他们平日不显山不露水,却总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

罗尼是一家小超市的老板,他是个和蔼的人,他给的工钱不多,但来打工的人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是一个没有架子的人。

安妮一直在这里打工,从大一到大三,她说她跟着罗尼先生学会了很多东西。当她刚来这个超市打工的时候,有一次她在收款的时候出现失误,导致顾客对她破口大骂。这时,罗尼先生很平静地对她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对顾客道歉,和平地解决这件事,因为不论谁是谁非,影响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超市的声誉。”

后来,安妮发现罗尼先生从不摆老板架子教训人,当他想要提出什么意见,总会以朋友的口吻说:“安妮,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一来,安妮即使做错事被批评,也不觉得难堪,反倒觉得罗尼先生是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着想,帮助自己。再后来,安妮加入了学生会,成为部门干部,她在工作中也像罗尼先生一样没有架子,与部门成员相处融洽,大家都夸她是个好“领导”。

架子和面子是两回事,经理应该有经理的威严,维护自己的形象,但不一定总是要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训斥手下,教育他人。故事中的罗尼先生在批评他人时注意交流的方式方法,不给别人脸色看,不让他人觉得难堪,即使是批评,也让人感觉到温暖与关心。这样的人能得到员工真心的喜爱和敬重,才更有面子。

有人做事喜欢端着架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一个人物,以为这样就能不被人小瞧。事实上,你端着架子,未必让你看起来有多少丰功伟绩,反倒伤害了你与他人之间的感情,容易造成他人情绪上的对立。自重的人只对自己端架子,一颗禅心就是一个架子,放在上面的不是虚名与负累,也不是重重的疑心和思虑,更不是与人相处时的那点儿小小的虚荣,而是人生的起伏和一份平稳的心态。比起那点儿可怜的仰视,他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他们对别人会放下架子,只保留欣赏与尊重,就算有再多的成绩,看上去依然平易近人、温和亲切。

3.亲情的力量

在众多感情中,亲情的力量最为坚强、最为持久。

一位大唐法师途经一个西域国家,那是一个商人们经常落脚的小国,有不少大唐制造的物品。法师在休息时,偶然看到一把绢制的团扇——这正是他的家乡才有的东西。

拿起这把团扇,想到自己远离家乡,法师悲从中来,不禁哭泣。看到的人纷纷议论:“亏他还是大唐来的高僧,竟然为一把家乡的扇子哭泣。”那个小国最有名的僧人听说这件事却说:“思乡思亲乃人之常情,这位高僧真是至情至性、不作伪之人,令人敬佩。”

大唐法师为故土的团扇流泪,可见禅者并非无情之人,所谓超脱世俗并不是淡漠情意。人如何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亲人,培育自己的家乡?落叶为何归根,只因心中那份化不开的依恋。

真正的孝顺在于一份心意,心意不在多少,只看你是否心有牵挂。有一首歌唱道:“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能够惦记父母、为父母着想、尽力报答生养之恩、常常看望父母、与父母通个电话,这就是做儿女的本分。

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鞋匠。当林肯竞选总统时,他的出身引起了他人的嘲笑。有一次,林肯要进行竞选演讲,一位议员公开说:“林肯先生,在你演讲之前,希望你一定要记住,你只是个鞋匠的儿子。”

林肯并没有露出羞愧的表情,他站起身,自豪地说:“没错,非常感谢您在这个时候让我想起我的父亲。虽然他已经过世,但我要说,他是一个伟大的鞋匠,如果您曾在我父亲那里修过鞋子,如果您的鞋子出现任何问题,我都可以修好它。虽然我没有父亲那么好的技术,但我从小也跟他学了一些手艺。”

然后林肯又对其他人说:“在座的各位如果穿着我父亲做的鞋子,如果它出现问题,我也会尽力提供帮忙。但是,我的手艺无法跟我的父亲相比,请各位见谅。”

林肯的这一番话让听者无不动容,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林肯被称为“小木屋里的总统”,他的父亲生活贫困,这种出身在当时经常被政敌嘲笑。但不论在任何场合,林肯都以自己的父亲为骄傲,他明白看轻父亲,就是看轻他自己,尊重父亲,也是尊重他自己、尊重普天下的父亲。一位伟人能够被人怀念,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功绩,还因为他有一颗平常心,让人倍感亲切。

亲人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不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亲人都不会离开你、背叛你。他们的力量也许并不十分强大,他们的信任却能够鼓舞你、支撑你。从小到大,从平凡到优秀,我们在亲人的呵护下一路走来,看过他们太多的汗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为自己的亲人感到由衷的骄傲。

4.给予,另一种幸福的方式

给予别人幸福,可以让幸福感更持久。

一个偏僻的山寺缺衣少食,僧侣们过着苦修的生活,就连他们用来下山挑水的木桶都是残缺的,每次挑一桶水都会漏掉小半桶。这一天,木桶对老方丈说:“我真不明白,你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像我一样,明明已经坏了,却还要辛苦工作。”

老方丈说:“难道你认为自己很没用吗?”

“当然,我每天盛水都有半桶水洒在道上,你说我有用吗?”

“那么你有没有发现,在你经过的地方,花草长得特别好?就因为你是漏的,才滋润了它们。”方丈说,“我们也一样,虽然生活得清贫,却给来这里的山民们讲佛法,解答他们心中的疑惑,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听了方丈的话,木桶若有所思。第二天,木桶仔细观察自己经过的路,果然一路繁花,绿意盎然。

也许是生活的节奏太快让我们不能停下来看看别人,我们经常听到人们感叹人情冷漠,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在大城市再也找不到那种邻里之间把酒闲话的场面。或者可以说,像故事中的老方丈那样懂得给予的人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人们关注的只是自己,以及自己的利益。

送人光明,手中留光。给予让人越发明白感情的珍贵,当你帮助别人时,你听到的是感恩的话语;当你安慰别人时,你看到了止住泪水的眼睛;当你关心别人时,你感受到对方内心散发出的幸福……给予他人,你能够得到的并不是利益,而是他人的一张笑脸,但这张笑脸却能给你带来发自内心的满足感。

有一个吝啬的富翁总觉得生活中少了点儿什么,他的妻子经常劝他:“金满筐,银满筐,到头不过一土筐。你有这么多钱,不如接济邻里,行善积德。”富翁却总不把妻子的话当一回事。

这一天,富翁又在闷闷不乐,妻子对他说:“你不如站在窗户旁看一看外面。”富翁说:“外面有很多人,挺有意思。”妻子说:“你再站到镜子前看一看。”富翁说:“只有我自己。”妻子说:“人的心就像玻璃,本来是内外通透的,一旦你涂上一层水银,就只能看到自己。”

富翁思索了几天,终于想开了,从此他按照妻子说的,常常把家里的粮食、钱财送给有困难的人。久而久之,他的名声越来越好,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渐渐享受到内心的安乐。

生活中有很多不能缺少的东西,衣食住行不可缺少,亲友家人不可缺少,快乐的心情也同样不可缺少。有善心的妻子劝富翁积德行善,就是让他不要只考虑自己,而要与他人多多分享,如此,他得到的不只是一份好名声,还有越来越开阔的心境和越来越平和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