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教你把生意做大
18659700000028

第28章 企业家天天想的,就是危机在哪里(1)

一时的成功不等于一世的成功,要有危机意识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每个人在成功时,都会欢欣鼓舞,有些人甚至会长时间得意忘形。那么,一时的成功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在智者看来,一时的成功不过是一瞬间的兴奋与快乐,只是一段美好的记忆,是漫漫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个片段。一时的成功不等于一世的成功,如果得意忘形,势必会迷失自我。

每个人都应该有危机意识,因为人生充满起伏,不可能永远处于巅峰,享受辉煌。如果在你取得成功之后,不能继续再接再厉,那么意味着你将走下坡路。所以,但凡成功人士,都懂得保持危机感。

李嘉诚就是一个很有危机感的人。虽然在几十年的经商生涯中他一直高歌猛进,所获得的成就和财富不断增长,但是他一直懂得居安思危,他习惯于提前在心里头创造出公司的逆境。据知情人透露,当李嘉诚看到各种报道时,他就会设想自己公司的状况,找到公司有可能存在不足的地方,开始着手完善。等他完善好了,即使逆境来了,他也不会害怕。

李嘉诚曾多次说过:“我做生意时,我警惕自己,若我继续有这个骄傲的心,迟早有一天会碰壁。”为什么李嘉诚这么有危机感、这么谨慎呢?原来,他年轻时表面上很谦虚,但内心其实很骄傲。当他看到其他同龄的同事经常去玩乐,而自己则坚持学习时;当他看到别人很少受教育,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每天都在学习,一天天提高自己时,他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骄傲和自豪。但与此同时,他又会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骄傲蒙蔽了双眼,尤其是当他创业小有成就时,他更加引以为戒。

俗话说得好:“创业容易,守业难。”也许你已经创业成功,也许你已经拥有万贯家财,但是请不要忘记你是怎样成功的,也不要忘记居安思危。否则,再辉煌的成就,也会在你得意忘形的自大面前化为灰烬。

有一个大老板,他年轻的时候因为努力学习,因为聪明能干,因为才智过人,因为时逢机遇,通过创业走上了一条发家致富之路。他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把一家公司从当初的注册资金5000元发展成年收入5000万的公司。当时他在同行业非常有影响力,被很多人恭维崇拜,被媒体报道。

渐渐地,他开始飘飘然起来,越来越不可一世。他开始买豪车豪宅,出入高档会所,在灯红酒绿的地方与女人厮混,他开始心高气傲,不再踏踏实实地经营实业,而是炒股、炒房,想着各种投机的办法。不到两年,他在股市和房市中就赔了很多钱,加之公司效益糟糕,最后他不得不宣布公司破产。

曾经风光的他,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葬送了自己的事业,这不得不叫人惊讶。每当他回想起自己的创业经历时,他都会充满悔意地说:“如果我不得意忘形,不狂妄自大,如果我能踏实地经营公司,我就不会有今天的结局……”

醒悟是一种进步,但如果当初多一点危机感,又怎么会让人生这般糟糕。这就告诫我们,不管你取得怎样的成就,都不要得意忘形。想一想李嘉诚,他的成就是我们不可企及的,但他都能做到谨慎低调,谦虚上进,我们取得一点成绩,又有什么好神气的呢?

红豆集团的总裁周海江曾在内部会议上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多长时间没有危机感了,这个人就多长时间没有进步了,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要时刻有危机感,要居安思危,企业才会没有危机,才会进步。”

周海江认为,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发展得多好,都不能缺少危机意识。他表示,红豆集团现在发展得很好,但是并不代表没有问题。在管理上,红豆还有松懈的地方,应该不断加强和改进。正因为他认识到这一点,红豆才会把每年的三月份定为“挖潜月”,即审视企业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消除公司隐患,确保公司稳健发展。通过这种策略,红豆集团连续多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2年,红豆全年收入同比增长15%。

回想起1983年,红豆集团在同行中排名倒数第一。当时集团的董事局主席周耀庭经常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本子上记录了无锡46家纺织服装企业的排名。到了1991年,红豆已经排在同行的榜首。尽管领先于同行其他企业,但是红豆集团的管理者并没有骄傲,相反,他们有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激励着他们更好地经营企业,这才有了今天一直排在同行榜首的红豆。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红豆平安度过了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并且在逆境中不断发展。

在企业管理上,红豆一直推行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坚持以绩效为导向。亏损的企业厂长、经理不论缘由一律免职,空出的岗位,通过竞争上岗选出更有能力者。集团的各个部门、科室能够进行绩效考核的一律进行考核,排名最后的将给予降职、甚至免职处分。周海江表示,通过这种方法就会让企业的员工真正坐上两条腿的凳子,人人都有危机感,人人都会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不是敷衍了事。而通过公开的竞聘制度选人,许多视野之外的人才就会冒出来,这样的企业才会更有活力。

与周海红有相似认识的企业家并不在少数,比如,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等,他们都认为企业家应该保持危机意识。2011年,万科集团在房地产业赚得盆满钵满,但王石却感觉到房地产业的寒冬已经来临。他要求全体员工保持危机意识,不到“安全返回大本营”就不能得意忘形。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则表示,“企业发展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要求部下任何时刻都不能掉以轻心,而要时刻看到竞争对手的存在。

总而言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不能没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会有大危机。时刻有危机感,企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身处瞬息万变的社会,要居安思危

2006年4月,马云、牛根生、傅成玉等人在长江商学院的组织下与李嘉诚会面。在会面中,李嘉诚对这些企业家说:“你的市场必须要靠自己建立起来。”在他看来,企业的生死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企业家本人决定的。一个商人如果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卓越的成绩,关键在于商人要有强烈的开拓意识、敏锐的危机体察能力。

在会面中,李嘉诚特别强调了企业家要有危机意识,他认为只有善于洞察危机的预兆,才能够未雨绸缪。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时,企业家一定不要沾沾自喜,因为危机随时可能出现,企业家应注意及时洞察已经存在的危机,并及早采取防范措施,这样才能让企业走得更远。

一般来说,企业存在的隐患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点:

(1)经营者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停滞不前。

(2)经营者的目光短浅,无法预测未来。

(3)广大员工不合作,管理人员不团结。

(4)肤浅的短期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

(5)产品滞销、公司效益不好的原因未曾找到。

(6)没有适时采取转产、改变经营方式等有效策略。

(7)只想着给员工发奖金或解决福利,却没有想到要积累资金用于技术改造。

(8)企业财务情况已经表现出滑坡的苗头,企业债务拖欠太多,三角债相互制约。

(9)当新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时,没有尽早开发新渠道来代替。

在李嘉诚看来,市场处于随时的变化之中,以往的成功不代表将来也能继续获利。因此,经营者要洞悉市场行情,并顺势而为,千万不要过分迷信经验,认为“我在商界混了这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李嘉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应该求创新,加强能力,居安思危,无论你发展得多好,时刻都要做好准备。”当你发展太顺利时,你最需要居安思危,多想一想:如果危机来了,我该怎么应对?李嘉诚本人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总能在危机中从容逃生,甚至趁“机”而上。

当李兆基高呼恒生指数会冲上4万点时,李嘉诚却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从2007年开始,他每次在重大媒体发布会上,都提醒人们股市不久将迎来危机,可是人们并未在意他的提醒。结果,很多香港和内地富豪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中纷纷倒下,而“超人”李嘉诚却幸免于股灾。

李嘉诚过人的市场预测能力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中充分展示出来,早在2008年之前,他就多次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同时,他在产业布局方面做出了调整,其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不但注重降低负债,而且在2007年前6个月就完成了全年的房产交易生意,从而留足了粮食过冬。

2007年,在中国股市突破6000点时,李嘉诚却对这一情况颇为担心,此后,中国股市从最高的6429点疯狂下跌,而李嘉诚早已采取了“严守足够流动资金”的策略,不断套现手中股票。2007年年末,和记黄埔已经拥有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的资产,李嘉诚旗下的企业拥有足够实力应对危机。

为了更好地预防危机,李嘉诚的旗舰公司和记黄埔采取了“持盈保泰”的投资策略,采取非常保守的理财手法,他将多达69%、接近1190亿港元的现金,投资在政府债券上,而股票投资占有的比重相当小。

2008年,虽然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的业绩都大幅下降,分别下降了4393%和42%,但总体仍然保持赢利,净利润分别达到了15518亿港元和17664亿港元。2009年3月,李嘉诚公开表示,2009年4月、5月份,内地将会是全球经济复苏最快的地区,香港、内地及欧美的出入口也会好转。因此,在经过2007年、2008年不断收缩投资后,李嘉诚在2009年年初在内地投资了多个项目。事实证明,李嘉诚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200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与李嘉诚的判断基本吻合。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就是李嘉诚应对危机的策略,他之所以能够在危机中顺利抽身,就是因为他懂得居安思危,抢先行动。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经商之道,要居安思危,也要洞悉社会动态。没有一样事情会无止境地好,同样道理,没有一个行业会一直好下去。当经济好时不能麻痹,就好比驾船出海前,要想好天气突变怎么办,总要思考最坏的情况下,要怎么应对。”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竞争中的生存法则也是如此。任何一家企业,不管曾经创造了多么骄人的业绩,不管曾经有多么辉煌的历史,如果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不懂得居安思危,早晚要栽大跟斗,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李嘉诚的成功,与他的危机意识是分不开的。当生意好的时候,他会思考曾经的艰难,想一想如果现在就出现危机了,他该如何应对。比如,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整个亚洲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谨慎的李嘉诚意识到了危机。因此,在1997年他就把手上的物业逐一出手,然后把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比如电信、服务、零售等。后来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楼价一跌再跌,李嘉诚却已经转向其他产业,楼市的惨状几乎没有影响到他。

在这个世界上,好事不可能永远围着你,获利的机会也是有限的。所以,当你获利时,不要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而要试着认为,这是一种幸运,既然有幸运之神的眷顾,也会有倒霉的时候,所以,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觉察危机的先兆,及早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成功就是把所有的潜在风险都干掉

战场之上,高明的军事家往往未谋进,先谋退;未进攻,先固守。商场之上,智慧的企业家往往未成功,先想败。李嘉诚就是这样谨慎的人,他曾经说过:“我会不停研究每个项目要面对可能发生的坏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所以往往花90%考虑失败。就是因为这样,这么多年来,长江(实业)并没有碰到贷款紧张,从来没有。”

有人曾问李嘉诚:“一般的商人总是满脑子想怎么成功,为什么你总是花那么多时间思考失败呢?”

李嘉诚说:“一定要先想到失败,从前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叫‘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怎么样。因为成功的效果是100%或50%之差别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个小漏洞不及早修补,可能带给企业极大损害,所以当一个项目发生亏蚀问题时,即使所涉金额不大,我也会和有关部门商量解决问题,所付出的时间和数以倍计的精神都是远远超乎比例的。”

李嘉诚的经商理念就是在成功之前,将所有潜在的风险都预测到,并想方设法消除风险。他曾说过:“我常常讲,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一点毛病,你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弱点,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

李嘉诚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到:“你如何在大胆扩张中不翻船?”

李嘉诚是这样回答的:“想象风和日丽的时候,假设你驾驶着以风推动的远洋船,在离开港口时,你要先想到万一悬挂十号台风,你怎么应付。虽然天气好,但是你还是要估计,若有台风来袭,在风暴还没有离开之前,你怎么办?”

李嘉诚深知,任何事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过去他在经营事业上遇到不少政治、经济方面的起伏,他常常告诉自己:“世界上并没有常胜将军,所以,在风平浪静的时候,一定要好好计划未来,仔细研究可能出现的意外以及解决的办法。”

有人曾这样对李嘉诚说:“你相当强调风险,不过你的长江集团在发展中,屡屡在危机入市,比如1960年代后期,你从塑胶花行业转战地产业,再比如,1989年后你投资上海、深圳的港口生意,甚至在印尼排华运动时,你投资印尼港口等,你的大胆之举为何没有招来致命风险,反而让你大有收获呢?”

李嘉诚说:“这其实是掌握市场周期起伏的时机,并还有顾及与国际经济、政治、民生一些有关的各种因素,如地产的兴旺供求周期已达到顶峰时,几乎无可避免可能会下跌;又因为工业的基地转移、必须思考要增加的投资、对什么技术需求最大等等的决定,因应不同的项目找出最快传达到商业目标的途径,事前都需要经过精细严谨的研究调查。”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股市前景一片大好,香港各界掀起了一股投资股票狂潮,很多人甚至喊出口号“要股票,不要钞票”。在这股强劲的“炒股风潮”中,股民们像疯了一样,很多人卖掉攒下的金银首饰,卖掉厂房和住房,卖掉土地,甚至有些商人卖掉公司,把得到的钱全部投入到股市,大“炒”特“炒”,梦想着短时间内牟取暴利。

1973年3月,香港股市一路走高,恒生指数更是突升至1774.96点,创下了历史高峰,一年之间升幅高达5.3倍。这让很多股民笑得合不拢嘴,得意忘形,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