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媒体浙大(百年求是)
18662800000044

第44章 通讯类(14)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从管理和教学两个环节进行了探索。远程教学已经实现了教师教案公开,这在任何一所大学的课堂教学中都是没有先例的,因为教案集中了教师所有的心血,它就像是最珍贵的珍宝,教师不会轻易示人,但浙江大学的教师做到了这一点。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张继昌教授是位有30年教龄的老教师,他从第一堂课开始,就一直探索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件,不让学生把不懂带走。他设计的课件从字体大小到宽度安排都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体贴和善解人意,但他也会在视频系统面前当着全国学生的面批评某个教学班的学生,他认为,在学习态度上,绝不能对学生迁就姑息。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形成了学院-分院-教学站三级管理体制;在教学上形成专业教学委员会、课程教师小组、教学督导小组系列教学机构,定期对教学分院和站点进行评估,形成与网络相互配合的教学管理环境。

学生学习小组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今年7月毕业的经管专业98级浙江台州教学站专升本班有一个10人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工商银行临海支行的行长、副行长和技术骨干,还有各个行业的中层干部。工作的责任和地域的限制使他们不可能每课都到,为了完成学业,他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在课后一起学习课件;在不同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他们因每个人的不同专长而担任辅导员的角色。在组成学习小组之后,他们再也没有得过不及格,他们都拿到了毕业证书;同时,他们也从陌生人而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到杭州出席了在浙江大学举行的毕业典礼,快乐和自豪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学院将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到每一个教学站。学生们自发的创举一次次让管理者吃惊。杭州分院和南京分院高升本班的学生先后分别创办了两份从组稿、文字编辑到电脑排版全部由学生完成的刊物,院长冯培恩每期必读,他认为这是一种管理者想要营造而学生自己实现了的网络学习氛围,他从自己的机动经费中拿出2万元奖励他们的这种创造和精神追求。

为了弥补远程教育的不足,浙大远程教育学院决定每年举办优秀学生夏令营。今年夏天,150位来自全国各地教学站的优秀学生会聚求是园,在竺可桢的雕像前聆听老校长的教诲,在浙大校友的院士廊感受求是校风的真谛,与在屏幕上、在网上相识已久的老师合影、交流,他们将这次相聚在他们心中引起的震撼带回各个班级,散射向全国的教学站点。

2001年10月第10期

浙大引凤拓学科

徐有智 单泠自1999年4月着名作家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拉开了学校面向海内外广延一流人才的帷幕之后,2000年6月,该校又举行聘任仪式,聘任着名法学家李龙为法学院院长。经过一年的努力,浙大新组建的20个学院的院长已全部到位,其中有12位为外聘的着名学者、专家。与此同时,浙大筑巢引凤,加大内延外聘引进人才的力度,到目前为止,已引进65名学科建设急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一大批着名学者和优秀人才的加盟,拓展了浙大学科发展领域,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浙大校长潘云鹤说:一流的大学必须建设一流的学科,必须创造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这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新浙大组建之后,始终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并按照这个目标制定了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学校聘任的20个学院的院长中有一批海内外着名的学者,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既有如“863计划”首席科学家李国杰这样的两院院士,又有如经济学家王洛林、管理学家高尚全这样的一流专家学者;其中两院院士就达11位。由于他们在各自学科的地位和影响,出任浙大各学院的掌门人,能够高屋建瓴领导学科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学者到浙大来工作。

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中青年优秀人才到浙大来工作,学校决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999年6月,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下简称“长江计划”)特聘教授何赛灵从瑞典来到浙大任教,并立即投入了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的筹建工作。他所在的院系因教学用房紧缺,一时无法为“中心”

腾出科研用房,校领导张浚生得知后,亲自去看望何教授,并与学校有关负责人共同协商,现场办公,解决“中心”的科研用房问题。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沈家骢是一位在国际国内化工材料界具有很高声望的科学家,他来到浙大后,提出了在医用组织工程材料、有机高分子光电复合材料、稀土配位聚合等方向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得到了学院老中青三代学者的赞同,学校为此专门特批了300万科研经费,用于学院设备购置和为学科发展提供必备的条件。

学校从校领导到教师和管理人员,都将发现和引进优秀人才看作是事关学校发展的大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为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创造条件。校领导张浚生在香港地区工作多年,与众多知名实业家结下了深厚友谊,经他牵线搭桥,数位颇有实力的实业家斥资捐助学校的人才工程。2001年,香港着名爱国实业家曹光彪先生为浙大捐资2000万港元设立了涵盖7所学科的“高科技人才基金”,用于招聘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学校人事部等管理部门则是人才引进工作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着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只要事关引进人才工作、生活,从科研助手的调动到住房、配偶工作落实,事无巨细,他们都一一过问,督促相关部门一一解决。教师们将对本学科领域国际一流人才的关注视为己任,1998年,电机工程学院教授钱兆明在赴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期间,结识了当时在美国橡树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钱教授与他多次接触,邀请他来校工作并向学校建议将他列为引进人才的人选,1999年,学校在收到他的个人申请和资料之后将他列为“长江计划”的特聘教授人选上报教育部,目前,他已来校工作,首个经费达800万的研究项目已经启动。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的人才引进领导小组,使引进人才的启动经费、科研配套经费、职称评定、住房安排等都成为既定规章,从快从急解决与引进人才相关的系列事宜。学校特设教师高级职务特别评审小组,并且规定,引进人才晋升高级职务不占学院当年指标,对少数特别优秀的引进人才可先评定任职资格,到校后再聘任。学校从2000年开始实施引进人才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根据教学科研岗位级别,以10年为期限按月发放住房津贴。

据悉,去年浙大新增和引进院士2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6人,引进海内外优秀中青年人才、博士和博士后近百人,其中持外国护照,以专家身份在杭定居的就有5位。去年,学校新增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使学校博士点总数达到138个,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博士后流动站增加到29个,位居全国第一位。学科优势和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去年学校新增科研项目1743项,科研总经费比上年增长30%,达6亿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均列全国高校第一,在重大基础研究方面有9个专题进入“973计划”。

2001年12月25日第2版

种蔬菜 养土鸡

教授进山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刘元斌 县报道组周关河

新宅镇:位于武义县南部山区,镇域面积181.2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8428户,人口24431人,去年农民人均收入1462元。

在武义县新宅镇采访,常听干部群众提到寿教授、尹教授,语气中充满了尊敬。

两位教授都是新宅镇的挂钩扶贫单位——浙江大学的扶贫项目负责人,一位叫寿森炎,浙江大学园艺设施研究中心主任,负责高山蔬菜发展项目;一位叫尹兆正,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负责土鸡放养示范基地建设。

在新宅镇政府,有一本记事本,记录着两位老师每次到新宅的时间,辅导的内容。我们看到,从去年11月到现在,尹兆正已经去了29次,寿森炎去了12次,一年时间里,合计41次。

离县城40多分钟车程的新宅海拔高、污染少,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条件得天独厚。浙江大学经过考察论证,决定将发展高山蔬菜和土鸡放养作为两个重要的扶贫项目,并指定了专人负责。

由于品种、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过去新宅农民种高山蔬菜的效益不太理想。针对这一情况,寿森炎就从引进品种和改进栽培技术入手。

大来村的王连根告诉我们,过去村民种四季豆搭架子,都是将四五根小竹子的顶端扎在一起。寿教授来了,说这样不行,要改成十字架。这一改,通风、光照条件好多了,不仅提高了四季豆的产量,质量也好多了。

今年,寿森炎为新宅干部群众办了4次培训班,带去10多个蔬菜新品种。每次办培训班,他都是自己动手编写资料,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尽可能讲得具体明白,浅显易懂。他还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做。

在新宅镇不少农民家里,都保存着寿森炎赠送的技术资料。农民说:“寿教授送这些资料比送我们钱还好呢。”

比起种高山蔬菜来,放养土鸡对新宅镇的农民来说完全是新鲜事。在饲养第一批鸡期间,尹兆正差不多每个星期都要去一趟新宅。从鸡场建设到给苗鸡注射疫苗,手把手地教农民做。回到杭州,他家里的电话又成了“热线”。

一天上午,正在上课的尹兆正接到了内三坑村养鸡大户徐志胜的电话,说是有鸡开始死亡。尹兆正问明了症状,断定是球虫病发作,当即带上药品,请了两位老师,中午就坐上了去武义的火车。到了鸡场,水也顾不上喝一口,马上动手给鸡打针。为3000多只鸡打完针,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

两位教授不仅给农民带去了科技,还带去新的观念。

大莱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民告诉我们,过去村民种辣椒喜欢用当地品种。

但寿教授反复告诉他们,一定要根据城里人的口味来选择品种。今年,村里引种了弄口早椒,在杭州市场每公斤卖到了15元,是当地品种的近10倍。

四季豆是新宅镇主要的高山蔬菜品种之一。以前农民卖四季豆,不管大小好坏,一股脑儿塞进编织袋。现在,农民在卖菜之前总要进行分拣整理。因为他们明白,这样做可以增收。这也是寿森炎反复向他们强调的。

今年7月,养鸡大户张增许同另外两位大户带着第一批放养的1000多羽土鸡赶到杭州。尽管此前尹兆正已经帮他们联系好了市场,但他还是不放心。

那天清晨,他同3位农民一起,在杭州家禽交易市场大声吆喝着卖土鸡。直到最后一筐鸡卖完,才放心地回到学校。

令两位教授高兴的是,今年新宅镇高山蔬菜发展到1.2万亩,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000元。全镇建起了9个年出栏土鸡3000羽以上的养殖示范基地,出栏土鸡5万羽,每只获纯利3.5元。

2002年4月30日第3版

饮水思源 再铸辉煌——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创建50周年回顾

浙大光电系系主任刘旭

今年5月是浙江大学光学工程专业50周年华诞。1952年,浙江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创办这一专业,发展到今日,已拥有2个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建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大光学学科已成为我国光学工程高级人才培养中心和光学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基地。浙大光学工程50年,是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的50年,也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50年。浙大光学工程50年的奋斗历程,是新中国光学工程学科和光电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

开创新中国光学人才培养先河

1952年,共和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我国工业、农业以及国防事业急需大量光学人才。教育部根据中国科学院及着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龚祖同以及何增禄教授的倡议,在浙大设置了国内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着名物理学家、浙大物理系何增禄教授任专业主任,盛耕雨副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董大年任支部书记,首届招收52届学生20名,开创了中国光学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

光学仪器专业创办初期,条件艰苦,一切从零开始。时任浙大党委书记、副校长的刘丹对光仪专业的建设十分重视,采取了两条有力措施:聘请国内有声望的专家来校任课;选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同时聘请了原苏联光学专家罗曼洛夫等来校讲学兼任顾问。浙大光仪专业迅速形成了一支基本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

1960年光仪专业根据国家建设和人才需要,率先在国内组建光学仪器工程学系,增设物理光学仪器专业,教师队伍超过40人,每年招生人数达120人,光仪系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63年,根据仪器仪表发展方向和光学仪器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在光仪系组建仪器仪表专业,吕维雪教授任专业主任,后又从无线电系及物理系抽调骨干教师9人加强光仪系的电子学及理科力量,实现学科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