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one of the largest com-prehensive institutes of higher learning in China,recently appoint-eb Louis Cha Leung-yung,a well-known Hong Kong scholar,ashead of its school of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President Pan Yunhe said introducing world re-nowned scholars is part of the university"s effort to reach the ambi-tious g oal of becoming one of the world"s first-class universieswithin20years.
According to the president,the university has opened the positions of all its20school deans to both domestic and overseas scholars.
The university was launched last September as a combination of four universities,former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 Uuni-versity,Zhe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Zhejiang Medical University,in East China"s Zhejiang Province.
The Initiation of the new university represents another step China has taken to reform its system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new Zhejiang University now tops all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academic departments,majorsnumber of students,faculties and staff,campus area and its computer network.
The university offers12branches of learning,(excludingonlymilitary science),145four-year majors,12post-doctorate pro-grammes,and124doctorate specialties as well as192master"s degree ma-jors.
The more than10,000teaching staff includes over800professors,2,200associate pr of essors,seven academic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six academic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The university now has more than30,000students,including3,500post-graduates and over1,500doctoral candidates.
(Xinhua)
1999年4月22日第11版
本科生享受“研究生待遇”
浙大植保系本科教学引进“导师制”
本报讯 都说现在的大学生与教授见面交流的机会太少,对知名教授,大多“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浙江大学植保系在本科学生中实行的“导师制”,则如同一条纽带,缩短了师生的距离,导师们一对一地“言传身教”,令学生受益匪浅。
这几天,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学生专业分流正在悄悄进行。学生们进校时,大多是按大类招生,经过两年的基础训练,即将进入专业培养阶段。而有些学生就冲着植保系的“导师制”而来,原本只有一个班的教学规模,报名入读的就有近50人,系里考虑增开一个班。
一名男生的想法很实际:能有机会自由选择导师,对学习一定有帮助。
据了解,该系的“导师制”是从1997年开始施行的,学生从三年级起,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享受“研究生待遇”:每名学生在志愿表上可以选择3位导师,经系里统一调整,最终确定导师人选。
一般一位导师最多带两名学生,他们要为弟子制定培养计划,在学习、科研、生活等各方面“言传身教”。如我国着名昆虫学家、该校博士生导师胡萃就带了两个本科生徒弟。毕业班的一名学生是他的“弟子”,谈起这两年的从师经历,他觉得“收获太大了”,大学英语是他的弱项,为了通过英语四级,导师以自己学英语的经验,时时耐心地对他指点,有时还让他搬进实验室,多学点东西。而有些教授“麾下”的弟子中,有博士生、硕士生、外国留学生,本科学生在与之交流中,拓宽了知识面,学业上大有启发。一些导师利用节假日与弟子座谈,热心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一份关于“导师制”的总结报告显示,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效果明显。原先,该系两年中有23人参加过补考,实施了导师制后,学生平均成绩达到了80多分。(本报记者 王慧华)
1999年4月25日第1版
哺育科技人才 转化科技成果
浙大建德共建博士生科教兴农实践基地
本报讯 (市报道组王成光 记者程佩霞)
浙江大学、建德市政府携手共建博士生“科教兴农实践基地”签字仪式,4月23日在浙大举行。在签字仪式上,建德市宣布,浙大派往建德从事基地建设的10位博士生分别担任10个农业基地所在乡(镇)的科技乡(镇)长助理。高校与地方合作建立博士生农业实践基地,在我省尚属首次。
浙江大学有上万名科技人员,每年4000多项科研项目,有2/3成果在浙江转化,转化所创社会效益可达130多亿元,其中农业项目可创社会效益31亿元。浙大与建德在农业上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如他们联合承担的板栗保鲜、脱壳以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板栗脱壳以及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板栗脱壳技术研究在竞争中中标。去年,浙大20名博士生又在建德成功地进行了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这次共建博士生“科教兴农实践基地”是实行实际性合作、共同发展的一条新路子。
这次浙大派往建德的10位博士生分别来自农学、蔬菜学、茶学、果树学、食品科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等专业。建德根据各乡镇农业科技需求的实际与浙大博士生的专业情况,在10个具有农业优势产品和重点开发产业的乡镇,建立以镇、村、科技示范大户为依托,以草莓栽培与保鲜加工、西红花病虫防治、柑橘改良、有机茶开发等为内容的十大基地,作为博士生技术攻关、科学实验的大课堂。
浙大党委书记张浚生在签字仪式上讲了话,鼓励博士们下去后认真实践。他说,这种开放式办学形式,对学校办学,对学生的培养以及成果的推广,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很有意义。
1999年5月23日
田家炳书院在浙江大学落成
周国富出席典礼并讲话
本报杭州5月23日讯 (通讯员单泠 记者冯颖平)
今天上午9时,在连绵不断的密雨中,坐落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的田家炳书院举行落成典礼。80高龄的田家炳先生及其子女专程到杭参加典礼。省委书记周国富出席典礼并讲话。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宣布聘请田家炳先生为田家炳书院名誉院长,并将聘书授予田家炳先生。
田家炳先生1919年出生在广东省大埔县,是香港着名实业家,人称“人造革大王”。事业既成,田家炳先生将逾亿元的资产投入各种慈善事业,在海内外多次捐资兴建学校、医院、图书馆,还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1994年,国际编号2886号行星被命名为“田家炳星”。
新浙大成立以来首座落成的大型建筑田家炳书院由田先生捐资800万元,浙江大学配套投入800万元建成。书院楼高8层,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
周国富代表省委、省政府对田家炳先生为建设浙江大学和发展浙江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他在讲话中指出,正当新的浙江大学迈向21世纪、努力朝国际一流大学发展之际,田家炳先生慷慨捐资,建造书院,不仅为百年学府增添了典雅的景观,更为万千求是学子学有专攻、报效国家和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田家炳先生对浙江大学的无私贡献,更是对浙江省经济、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极大贡献。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感谢田家炳先生对浙大的厚爱和鼎力支持。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优贤、省政协副主席陈昭典等出席了典礼。
1999年5月24日第1版
昔日你吃我 现在我毒你
能杀虫的水稻在杭试种
本报讯 (记者陈昌旭)
浙大华家池校区的实验田上,近日插上了一种新型的水稻——“克螟稻”。原来是水稻天敌的螟虫只要吃上几口这种水稻,就会毙命而亡。它是浙大核农所高明尉教授主持的、从1994年开始研究取得的这一国际前沿领域的先进成果。
“克螟稻”是把抗螟虫水稻基因——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植入水稻中,经过多代筛选,以秀水11为遗传背景育成的转基因水稻品系。目前,该所已经开始把这种基因植入到早籼、晚粳、杂交稻等品种中。
螟虫(二化螟、三化螟等)和稻纵、卷叶螟等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世界各地稻区均有发生。浙江省1995年螟虫害面积达到170万公顷,农民为治害虫,投资巨大,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如果种植这种水稻代替目前的推广品种,每年可减少损失30亿到40亿公斤。
该所育种组负责人舒庆尧博士说,克螟水稻已经做亲本利用,并可望在明年育成有实用价值的世界首批抗虫转基因水稻。
1999年6月7日第6版
国家科委重大推广项目
浙幅系列早籼稻新品种推广超亿亩
本报讯 (记者桂华章)
被国家科委列为重大推广项目、被国际原子能机构定为全球推广示范项目的浙幅系列早籼稻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5个省大面积推广,十年累计达1.34亿亩,增产稻谷25.49亿公斤。
浙幅系列早籼稻新品种共有8个,是浙江大学核农学研究所夏英武教授、舒庆尧博士和余杭市农科所等单位采用核技术等方法育成的。课题组的科技人员深入生产实际,了解农民需求,确定育种目标,育成的品种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深受农民欢迎。据江西、湖南等地农技推广部门反映,浙幅系列品种成熟期早,能避免夏季的洪涝灾害,减少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早稻提前收割,又使晚稻生产的光温条件得到改善,促进晚稻生产。同时,这些品种大多抗病性能好,可以少用甚至不用农药,改善了农民的劳动生产条件,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课题组还重视改进和提高米质,已育成米质较优的品种2个。
浙幅系列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结合,组成了跨省区推广协作网,分工协作,又与各级种子公司合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0年来共生产原种48.5万公斤,一级良种512万公斤,为加速新品种推广提供了种源;通过多点示范、召开近千次现场会、培训班、印发上万份技术资料等方法,指导农民种好新品种。目前,浙幅系列早种已成为浙、赣、湘、鄂、皖5省早籼稻的主栽品种之一,802品种连续9年居全国早籼稻品种种植面积首位。
2000年2月3日第1版
加大力度抢占科技前沿
浙大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
本报讯 (通讯员陆兴华 记者胡海燕)
新年伊始,浙大就传出喜讯,1999年学校科技工作获得重大进展,不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面上项目及批准经费均名列全国第一,而且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横向科技合作力度也明显加大,充分体现了四校合并后多学科综合的集团军作战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