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18662900000012

第12章 我国景区饭店的环境影响现状调查(7)

(2)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为减少旺季游客量大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景区科学测量环境承载量,采用价格调控及分区旅游的方法分流过于集中的游客,并调节游客在各景点上的空间分布。

(3)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等。景区拆除了原有的所有旱厕,代之以28座生态厕所和8辆环保车载式流行厕所,景区内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4)沟内游、沟外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代之以景区内唯一环保餐厅;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2005年起,九寨沟景区还每年向景区周边乡镇提供150万元的外围保护经费,改变原来的垃圾在沟内就地处理的方式,建立了诺日朗、火花海两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

(5)启动“数字九寨”。九寨沟在全国景区率先启动了“数字九寨”,“数字九寨”通过摄像探头和远程通信,用信息化推进精细化,把整个九寨沟景区置于全面监控之下。

(6)建成以环境解说、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周边居民被鼓励参与到景区的保护管理中,九寨沟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

九寨沟在进行旅游开发的同时,也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发展。九寨沟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华侨城

东部华侨城,坐落于中国深圳大梅沙,占地近9平方公里,由华侨城集团斥资35亿元精心打造,是国内首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等主题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环境保护部联合授予),主要包括大峡谷生态公园、茶溪谷休闲公园、云海谷体育公园、华兴寺、主题酒店群落、天麓大宅等六大板块,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华侨城早在发展起步初期,就注重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本着“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开发建设理念,引进国际上先进科学的规划思想,进行总体规划。

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华侨城旅游度假区及主题公园的规划发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中包括:一是始终坚持保留原有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结合,不引进重污染项目。二是强调开放的、自然的、文化的社区概念,倡导亲近自然、生机勃勃、具有人文气息的旅游度假区。三是在公园的规划建设上,积极引入绿色设计概念,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用节能和环保设施设备。四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管理网络,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制度。五是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向员工和游客推广循环经济知识,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的良好文化风尚。

重视环保,致力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环境”是华侨城的一贯追求。在环境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华侨城早在1990年就购置仪器建立了大气监测点,在多年的监测中,华侨城旅游区的空气质量平均值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华侨城1999年又投资120万元兴建了深圳市首座日处理能力为40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压缩箱,并在城区内全面实行了垃圾分类接收、处理;同时华侨城在建设中还保留了广阔的休憩空间,赢得联合国环境组织高度赞赏。在园林绿化和植物养护方面,华侨城每年投入绿化的费用超过1000万元,绿化覆盖率达到51%,深南大道华侨城路段也改造成了“层次丰富、四季花香、独具海滨特色”的观光大道。

此外,华侨城还不断完善、建设景区“绿色管理”系统。他们引进、采用新技术、新型和再生能源。其中东部华侨城的云中风车,由八台风力机组组成,总装机容量2000千瓦,是国内首座近万平方米的旅游景观风力发电站群,不仅有效利用了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补充景区用电,也成为东部华侨城的独特景观。东部华侨城依托水利资源建成的水力发电站,实现了水库蓄水与水能发电的结合。此外,东部华侨城内建设了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人工湿地,采用“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经过净化的水达到直接排放标准。

华侨城将一片滩涂和荒坡变成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乐园,得益于华侨城人在景区环境管理中超前的环保理念。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举措值得广大景区推广与借鉴。

鼓浪屿

鼓浪屿位于厦门岛西南隅,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岛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有鸟语花香,素有“海上花园”之誉。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音乐人才辈出。2007年5月8日,厦门市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0年9月鼓浪屿率先在全国风景区中导入了国际先进的ISO14001标准,成功地建立起一套符合ISO14001标准并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管理体系,2002年4月鼓浪屿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ISO14000国家示范区”。

按照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要求,鼓浪屿管委会把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持续改进、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纳入景区总体管理方针与目标;制定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规范景区环境管理和资源保护的各项行为;通过日常监测、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的三级监控机制,确保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目标指标的完成和对环保法律法规的遵守,从而提高组织的环境管理水平,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合理利用资源、能源,使区域环境状况不断改善,环境绩效不断提高。

近十几年来,鼓浪屿风景区以规划为指导,科学地实施了多项风景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工作。

1.消除工业污染源

投入近十亿元资金,将岛上16家工业企业迁出岛外,原工业用地转换为旅游用地和绿化用地,从根源上杜绝了工业污染。

2.杜绝固体废弃物对海域的污染

从1997年起,鼓浪屿的生活垃圾全部用船运出岛外处理,医疗废弃物经无害化处理后交由专业机构统一收集处理。

3.控制对大气的污染

岛上原则上禁止行驶机动车辆,旅游观光电瓶车需经严格审批,控制数量和行驶路线。从2002年起,率先在全市禁止使用燃煤,岛上餐饮业、居民全部使用液化气、电等清洁能源,对餐饮业要求安装油烟净化处理设施。

4.实行垃圾分类

从2001年6月起在全岛范围内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理,使资源得到回收利用又避免了有毒有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5.生活污水就地处理

投资近3000万元,在岛上建成4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用不同的处理技术将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处理,从而解决了长期困扰鼓浪屿的生活污水污染海域的问题。

6.对岛上名木古树进行保护

组织对危害岛上树木的外来植物进行人工清除;对名木古树建档立牌,制定保护措施;鼓励单位和个人认养绿地和名木古树。

7.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制订《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规划》,成立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岛上308幢历史风貌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展保护性修缮并进行开发利用。到2009年,已修缮完成101幢风貌建筑并将其中43幢开发成博物馆、咖啡馆、家庭旅馆和名人工作室等,有效地促进保护工作的落实。

8.实施拆迁美化工程

第一期拆除影响景区景观的违章建筑物2万多平方米,并将拆迁后的地块及时进行绿化美化。

9.实现高压电缆和通讯网线地缆化

投资3000多万元,将鼓浪屿上空星罗棋布的电缆实现地缆化。全岛1万伏高压架空供电线路全部实现地下电缆供电,有线电视、电话网线亦同时实现地缆化。

10.在全省率先开展循环经济实验区工作

2004年9月,福建省环保局将鼓浪屿列为省级循环经济实验区。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至2006年已建成一批节水、节能、垃圾和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并投入使用。完成了1000多户居民家庭节水马桶器具的安装工作;对岛上所有公厕进行了节水、节能改造;在旅游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太阳能宣传廊等。

鼓浪屿景区管委会通过科学规划,为景区的持续发展描绘出了一幅幅科学的蓝图。其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景区方面的众多举措值得广大景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