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186629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1992年,湖南张家界武陵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为武陵源每年带来数百万游客。一时间,在天子山、袁家界等地,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与此同时,处于景区交通枢纽的水绕四门,兴建了接待设施,景区优美宁静的环境以惊人的速度被蚕食。景区的过度开发,极大地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风景资源。1998年,充斥在武陵源景区内的建筑面积已超过36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着名景点锣鼓塌容纳了一座“宾馆城”,“世界最美的大峡谷”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1500吨污水。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五年一度的遗产监测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意见,认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深耕细作的农业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业范围内,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由此,旅游开发对景区的环境影响问题得到广泛关注。

“武陵源问题”的关键是景区内大量建设饭店,饭店的无序建设对景区的景观质量和环境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之后,武陵源对景区内的饭店进行了搬迁、拆除工作。景区内的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武陵源问题”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环境现象:饭店建设会对景区环境造成影响。然而,饭店的建设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景区的开发中如何建设和管理饭店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自然景区及景区饭店的涵义

一、自然景区的划分和类型

(一)自然景区的划分

景区,也常被称为“旅游景区”、“风景区”等,是提供旅游活动的场所。

在我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中,旅游景区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该专业术语的英文对照用的是“tourist attraction”(直译为“旅游吸引物”),这一概念是从旅游活动的角度进行界定的,包含了所有的发生旅游活动的空间和地域。但是,从管理的角度,这个概念是不适宜的,管理者将面临如何管理发生旅游活动的所有“空间和地域”的问题。对此,标准中又专门作了界定:“本标准中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这个界定将景区的范围缩小了,限于有明确管理机构和范围的景区区域。对标准的执行而言,这是有效的,使标准有了明确的管理对象。那么,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范围界定的区域,但仍然有旅游活动发生的区域,就不在标准的管理范畴。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没有管理机构和范围的旅游点普遍存在,成为“管理盲点”。因此,用这一概念来描述本书所要研究的“景区”并不合适。

本书的研究是基于资源环境的角度,研究的“景区”是指所有发生旅游活动的自然空间和区域,即“自然景区”。“人工景区”由于其人工化的特点,与自然资源的联系并不紧密。“自然资源”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的八大类资源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种类型。自然资源是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人文资源是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

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造成的影响以及严重程度要远大于人文资源。因为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它对地区以至全球的环境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它容易受到人为干扰,恢复的难度较大,有些自然资源具有不可恢复性。人文资源也会受到旅游活动的影响,通常,由于旅游活动改变了人文资源存在的自然环境特性,进而会影响人文资源的存在状态。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中的八大类资源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景区通常同时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因此,如果按照这八大类资源对景区进行分类描述并不合适。

基于环境保护的视角,本书研究的“景区”概念更接近谢志华(2007)曾提出的一个“资源型景区”的概念。他认为“资源型景区是指以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等原赋的公共旅游资源为核心吸引物,经过人类适当的开发并具备基本旅游设施的旅游景区。它具有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营的资源垄断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并重等特点”。从作者的阐述分析,这个“资源型景区”是相对于“人造主题景区”而言的。目前“资源型景区”这一提法并不常见,人们熟知的是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A级景区等概念。但按照资源型景区的定义,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其实都是资源型景区,A级景区中也大多数为资源型景区,并且这四种概念之间还互有交叉。然而,“资源型景区”这一概念可以将世界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各种称号的景区统一起来。本书研究的景区环境影响是自然环境要素的改变,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是“资源型景区”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景区间竞争的重要内容。景区保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持自然资源质量的能力,这意味着以景区资源环境为依托的旅游企业必须要保护环境质量(谢志华,2007)。因此,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景观类型的“资源型景区”的概念比较适合描述本书的研究对象。基于自然资源的旅游产品(Nature‐based tourism)是全球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旅游活动之一(Twan Huybers Jeff Bennett,2003),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就业等问题有重要的贡献(Julianna Priskin,2001)。由于资源型景区占据的都是环境良好的优质资源,其旅游开发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受到人们普遍的关注,针对这一对象和现象的研究已经在全球广泛地开展。

调查表明,针对资源型产品的研究重点是这种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带来的风险。

本书的研究暂不涉及“人文类景区”,如北京的故宫、长城等。旅游活动对“人文类景区”也造成影响,但是影响的方式和结果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主要由于人文类旅游资源通常是人造的,与自然环境相对分离。旅游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往往表现为吸引物本身的损坏,与自然环境的退化没有直接联系。

(二)自然景区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描述,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景观类型的景区可以分为两种:以地文景观为主要类型的景观和以水域风光为主要类型的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往往与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类型的景观相互依存,因此,不再作专门划分。

本书将自然景区分成山地景区和海滨景区两种类型进行分析,与已有的研究一致。这两种资源的生态特征决定了它们成为旅游业环境保护和重点。其他的研究还涉及湿地、古城(Graham Parlett,1995)等文化遗产,相对数量不多。

旅游业发展对山地带来的负面环境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了较大的争议,但是这些争议并没有对后期山地旅游的发展产生影响(Vincent May,1995)。山地资源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还因为大部分的山地比较偏远,可进入性差,经济落后。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并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发展旅游业是目前这些地区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途径。但是,当旅游业在这些地区高密度发展后,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就凸现出来。Sanjay K.Nepal(2000)的研究指出:发展中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自然资源,其中,山地资源又是这些地区主要的资源类型。因此,山地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研究与管理非常重要。

海洋生态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具有很高的价值,是海滨旅游开发的主要资源。海洋生态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再生的。如果海洋资源得到良好的管理,可以持续开展多种经济活动而不降低其生产能力。目前,旅游开发是海滨区域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Derrin Davis,2001),如海滨度假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市场广阔且增长迅速,但大规模的海滨旅游开发及海上旅游项目的实施,如游艇、海滨的度假饭店等,已引起了海洋及海滨生态环境的退化(C.Michael Hall,2001)。

另外,根据我国景区管理的特征,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被研究的自然景区又被分为两类:有管理机构和明确范围的自然景区和无管理机构和明确范围的自然景区。研究先针对有管理机构和明确范围的自然景区,因为研究的假设前提是有管理机构和范围的景区就有明确的职责对明确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维护和保持,如果这一管理目标没有实现,就需要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的范围将扩大至所有的自然景区,分析在环境资源作为纯粹的公共资源的区域,经旅游开发后环境质量如何保持。“自然景区”,经过旅游开发成为旅游景区,都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如旅游活动对自然景区的影响,其直接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的影响。因此,对“自然景区”环境的管理不仅是景区发展的要求。

二、景区饭店概述

(一)景区饭店的概念

目前,“景区饭店”这一概念已经开始出现在一些研究中(柯来章,2006;朱国兴,2005)。对“景区饭店”的研究以特定景区范围内饭店的微观经营管理为主,部分研究也涉及了这类饭店对景区环境影响的分析。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就“景区饭店”进行清晰的界定,而且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如柯来章(2006)的研究认为,搞好“景区饭店”可以增加景区的环境容量。

他指的环境容量是景区接待的游客量,饭店多了,景区接待的游客也会增加。这一观点与本书研究的观点是矛盾的。景区饭店在带来游客量的同时,其经营产生的排污会对景区环境产生影响,应该说目前国内针对景区饭店与景区关系的研究,尤其是景区饭店对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尚未开展。

国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广泛展开,“景区饭店”的概念与“resort(度假村)”比较接近。通常,resort都建造在景区中或景区周边。建造在度假地中的饭店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对环境的影响非常直接,这一点与建造在城市中的饭店有显着不同。这些饭店的运行如果毁坏了当地的环境,那就是毁坏了饭店经营的基础,是“自我灭亡”(Hana Ayala,1995)。

本书将“景区饭店”的概念定义为在景区边界范围内的饭店,以研究这类饭店对景区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然后,将“景区饭店”的概念进行扩展,提出“景区依托型饭店”的概念,这类饭店不仅包括景区边界内的饭店,也包括景区边界外,包括依托景区发展的所有饭店。这类饭店虽然不在景区边界内,但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紧密关系,对景区的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是景区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二)景区饭店的类型

目前,在景区或景区周边,建造了各种类型的饭店。调研发现,在自然景区中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的饭店。

1.度假型饭店

度假型饭店是景区中普遍存在的饭店类型。该类型饭店数量众多,等级不一。多数饭店提供多种功能服务。景区内的度假饭店投资方多样,不易统一规划和管理。

2.招待所

招待所是景区中的一种低等级饭店,许多景区中的招待所是当地旅游部门或管委会组织建设的,也有一些是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建设的。由于招待所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都是政府特权下建设的接待设施,因此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

3.企业会所

企业会所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类型。因为自然景区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会所就利用这些生态优势来招徕客源,目的也是增加景区的经济收入。由于会所规模比较小,客房数量有限,对一些景区发展的影响还是较小的。

4.农家乐

农家乐主要集中在景区周边,虽然农家乐规模比较小,但由于较为集中,其经营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必须对农家乐的建设进行引导和规范,减少农家乐对景区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