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18662900000008

第8章 我国景区饭店的环境影响现状调查(3)

2.其他省份的样本

其他省份的样本共16个景区,涉及四川、福建、湖北、海南、安徽、江苏等省,以自然保护区为主,共8个,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余均为4A级以上景区。样本总体质量非常高,全部等级在4A级以上,并且有一半为5A级景区。

其他省份的样本以现场访谈和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由调查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填写问卷。

3.样本特征

调查样本共计60个,以山岳型景区和滨水型景区为主。课题组通过历史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发现,目前景区环境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这两种类型,并且这60个调查样本等级均较高,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是环境质量研究的典型景区,同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迅速,这些景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公众的极大重视。因此,在样本的取样上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

该60个调查样本等级质量较高,均为4A级及以上等级景区,包括4A级景区45个,5A级15个,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达到57个,占总数的95%,其余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

(一)景区水资源利用

在景区水资源利用方面,课题组主要调查了景区用水的来源和用水量。

景区用水主要有两种来源:天然水源以及城市水网供应。天然水源是指景区通过开挖地下水、蓄山水、直接使用景区内地表水等方式获得水源。在远离城市的景区,这种取水方式是广泛存在的。城市水网供水是指景区的用水来自景区周边邻近城镇水厂的供水。

在对提供用水来源的51个景区的统计中表明,有49%的景区混合使用城市水网供水网与天然水源,37%的景区使用天然水源供水,14%的景区使用城市水。图2‐2是51个景区用水来源类型示意图。从景区提供的信息看,使用天然水源的景区占到了37%。

在这51个景区中,有14个景区提供了用水量信息,景区不提供用水量信息主要是因为景区管理方没有相关的统计或者不愿提供。没有用水量统计的景区主要是使用天然水源的景区。因为用水取自景区内的天然水,所有用水没有“支付水费”,也就不需要统计用水量。在提供用水信息的14个景区中,用水量数据差距很大。这也是景区管理方的理解差异造成的。有的景区提供的仅是景区管委会的用水,而有的景区提供的是景区内所有设施的用水。这使得景区用水量的数据失去了统计分析的价值。

(二)景区水环境

景区水环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景区内的湖泊、溪流等的源头不在景区内的,景区内的水环境将会受到水源地污染源的影响。水源地在景区内的,则景区的水环境主要受旅游活动和旅游设施排污的影响。

本次调查没有对水体采样进行水污染物检测,而是在宏观上对景区的排污方式进行了调研。统计数据显示,在全部被调查的景区中,52%的景区排污是进入城市污水管网,30%的景区排污是通过自行处理的方式进行,还有18%的景区是采用直排的方式。

从理论上分析,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排污方式对景区水体的污染比较小,直排方式显然对景区的水体和土壤有较大的环境影响。自行处理方式在调查中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自行处理污水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它避免了污水的长距离输送,处理后的水仍然能回到生态系统中。但是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建立在处理后的污水符合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否则,这种方式的环境影响仍然存在。在填写相关信息时,不同景区管委会对自行处理污水的标准的认定是不同的。有的景区管理方将“化粪池”视为“自行污水处理”,而有的景区管理方则认为“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等才是“自行污水处理”,因此,这一比例与实际情况有偏差。

在现场调查中发现,几乎没有景区采用“生态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的原因是景区污水排放量比较大,造成生态意义上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投入比较大。因此,在不能接入城市污水管网的情况下,景区很少选择生态意义上的自处理方式。

(三)景区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存在的隐患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景区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污染方面存在的隐患。

1.天然水的利用对水循环系统产生的影响

景区范围内的天然水循环与景区内的生态系统紧密联系。景区旅游开发对景区水资源的使用将改变景区水循环系统。例如,建水库蓄水为景区内接待设施提供稳定的水源,对地表水的流向、流量等进行调整以开展亲水活动等。景区内水循环的变化会改变景区内地表的蒸发量和降水等,进而影响到内部植物、动物的生存。对景区内地下水的开采,除了上述影响外,还可能引起泉、瀑布等景观的改变。在山岳型景区中,上述环境影响更容易产生。

2.垃圾对景区水环境的影响

垃圾在景区内的管理方式只是通过垃圾箱收集、人工清理、运送至景区外围的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发现,几乎所有景区在垃圾管理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景区自有垃圾填埋场的还不多,并且景区很少对垃圾的排放量进行统计分析。

景区内的垃圾一般与景区的环境卫生问题相联系,很少有人关注它引起的环境污染。垃圾与景区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紧密联系。垃圾被直接扔在水中或地面上,在一定时间后,就会引起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因此,水体中和地面上的垃圾及时清理很重要。垃圾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管理,桶内的垃圾也会影响到环境。景区在垃圾管理中除了投入大量人力外,没有其他有效的方法。因此,很多景区存在垃圾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三、景区能源利用和大气环境

景区能源利用和大气环境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文献综述进行了客观分析。

(一)景区能源利用

在景区能源利用方面,课题组主要调查了景区用能的类型和使用量。

1.能源类型

景区使用的能源类型主要有四种:电力、油、原煤以及太阳能。现场调查发现,景区的能源主要用于服务接待设施,一小部分能源用于管理设施。

统计表明,被调查的景区100%使用电力作为能源,个别大型景区,还使用油作为补充能源,原煤和太阳能使用率并不多,均为3.57%,如图2‐3所示。

电力和油是目前景区中的主导能源类型,煤因为污染严重被逐渐淘汰,太阳能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能源,正在被逐步使用。

2.能源使用量

一般情况下,能源使用量与使用人数及人均的能源消费有关,本次调查对景区的总使用量进行了调查,共有17个景区提供了用电量的指标,不能提供相关数据的景区,主要是因为景区范围大,没有进行综合统计,也有的景区是没有进行统计,无法提供相关的数据。据统计,该17个景区年用电量7224.71万kWh,平均每个景区年电力使用量为424.98万kWh。

(二)景区大气环境

1.传统能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景区大气环境受景区内能源使用类型的影响,不同的能源类型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不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由于该17个景区所提供的数据仅为用电量指标,故课题组着重对景区中的电能使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调研和统计。抽样景区年电力使用量为7224.71万kWh,以折标煤系数0.1229kgce/kWh(当量)计算,折算后的标准煤量为8879168.59kgce,以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就产生CO226.20公斤,SO28.5公斤,NOX 7.4公斤。统计得出,电力能源总共排放373805.9吨大气污染物,其中CO2排放232629.8吨,SO2排放75471.5吨,NOX 排放65704.6吨。

当然,景区消耗的电力不一定是在景区内生产的,这样,电力生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并不在景区内排放。从使用方的角度分析,使用电力是比较清洁的,不排放污染物,但是,景区内使用柴油等能源,其污染物的排放是肯定的。柴油燃烧主要产生NOX、CO2等。

2.新能源利用

新能源的使用能减少景区的大气污染,但是新能源的局限性也是显着的。很多新能源的局限性是供给的不稳定,因此,无法满足大规模用能的要求。在目前景区大规模开发旅游的情况下,新能源只能起辅助的作用。因此,要改变能源结构,必须改变景区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模式。

第三节 我国景区饭店的规模及环境影响现状评估景区饭店在规划建设中或在经营中,都会对景区环境产生影响。本节根据景区调查的情况和数据分析,分析了我国景区饭店的环境影响现状。

一、景区饭店的规模及发展趋势

景区饭店的规模及发展趋势是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管理机构并结合网络调查获取相关分析数据的。

(一)景区饭店规模调查方法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信息,了解目前国内景区饭店的设置及发展现状,针对景区饭店发展规模这一问题,课题组除了通过发放的问卷获得信息外,还运用了网络检索的方法汇总了景区饭店的信息。网络检索中,选择了浙江省内3A级及其以上景区31家,省外5A风景区共32家,其中包括2个自然保护区和1个世界自然遗产,山岳型景区比例占到40.6%,景区样本来自海南、湖南、山东、四川等24个省份。

网络搜索法是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大面积而有针对性的搜索数据的方法。携程网的在线饭店预订系统比较全面,而中国商务订房网具有针对性,因此在数据搜索过程中,主要以目前旅游电子商务做得比较好的携程网为依托,结合中国商务订房网,借助其饭店预订系统,搜索各个饭店,主要调查各个景区附近饭店的数量、房间数以及星级饭店数量。地处城市繁华地段的景区饭店易在携程网搜索到,而位于偏远县城乡村的景区,就以中国商务订房网作为辅助工具来查询景区附近的饭店。

(二)调查结论

1.景区饭店设置普遍,规模不断扩大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景区附近设置饭店非常普遍,并且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浙江省内的31家景区,其附近都有设置饭店,平均每家景区附近饭店数量为7.7家,平均房间数为1133间。浙江省外景区也有相似结论,内外景区饭店平均数量分布表,从中可以看出,景区饭店中星级饭店越来越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在地理位置优越的高等级景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杭州西湖景区附近星级饭店数占饭店总数量的70%。对浙江省外的景区进行调查发现,5A景区中最多的一个有145家饭店,平均每个景区达到31.8家饭店,星级饭店比例占25.56%。

通过问卷进行调查的景区中,有25%的景区表示还将继续增加饭店数量,而且大多数以高星级饭店为主。这说明景区附近饭店档次逐渐提高,规模在不断扩大。

景观质量等级是指景观的原生性、典型性,并不完全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衡量。从调研的情况看,我国各景区在其附近建设饭店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同时可以发现,景区饭店的数量和景区景观质量等级有一定的关联性。景观质量等级较高的景区饭店数量相对较少,景观质量等级较低的景区饭店数量相对较多。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历史比较长的景区,饭店数量相对较多,发展历史较短的景区,饭店数量相对较少。泰山景区、庐山风景区、西湖景区等这些历史悠久景观等级高的景区附近饭店数量较多。而开放型的景区饭店数量也较多,封闭型的景区饭店数量相对较少,这一特点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景观质量等级较高的封闭型景区中饭店数量相对较少,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高等级景区出于保护景区自然环境的需要,对饭店等接待设施的建设进行了限制;二是许多高等级景区进行旅游开发的时间比较短,饭店建设还没有跟进。另外,部分具有较长发展历史的景区,景区等级高,饭店的数量也相应较多。

3.山岳类景区内饭店等级不高,以家庭旅馆为主

景区附近饭店包括景区内和景区外两部分。受景区环境容量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饭店设置在景区周边。从总体上看,景区内外饭店的等级有较大的差异。景区周边的饭店中星级饭店占的比例逐渐增大,景区内部的饭店设置还是以农家乐式的家庭宾馆为主,尤其是新开发的自然景区。

“农家乐”式的家庭旅馆是景区中常见的住宿形式,它的规模小,投资少,通常是景区内的原住民利用私有的房屋开设的住宿设施,也是景区和当地社区互生共赢的一种形式。在对景区样本调查中发现,山岳类景区的家庭旅馆较多,这是因为山岳型景区本身游览面积较大,需要游客在景区内留宿,这就给当地的原住民提供了开设农家旅馆的机会,同时,星级饭店对住宿、餐饮的要求都很高,山岳型景区的特殊条件无法很好地满足游客这样的要求。因此,山岳型景区内的饭店尤其是农家旅馆的设置相对比其他类型的景区多。例如,在调查的省外景区样本中,九华山景区饭店中农家乐占到82.19%,“农家乐”式家庭旅馆呈快速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