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景区饭店环境影响及其管理
18662900000007

第7章 我国景区饭店的环境影响现状调查(2)

西溪饭店群包括目前正在经营的西溪度假酒店(49间客房)和布鲁克经济时尚酒店(118间客房)。将要开业的有西溪悦榕庄度假型酒店、喜来登西溪度假酒店,悦居度假酒店、悦庄度假酒店、曦轩度假酒店等。正在建设中的度假型酒店客房总数在600间以上,大多数是高等级的度假酒店。

除了这些对外经营的饭店以外,西溪湿地公园内还有一部分不对外经营的住宿设施,如民生银行国际金融中心招待所等。湿地内的住宿设施规模很小,一般单体建筑内只有几间客房,多是私人会所性质的,对湿地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整体上,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目前的一期、二期有近1000间饭店客房。

饭店在西溪湿地不仅提供一个住宿的功能,而且是西溪的一个重要的吸引物,提升了西溪休闲度假的品质。

2.西溪的饭店规划模式

西溪湿地内的饭店规模小,以会所的形式为主,大型的饭店设施在景区外围,饭店的排污与城市基础设施连接。因此,整体上,饭店对景区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西溪周边饭店的规模、档次与景区匹配。西溪的这种饭店规划模式能有效地保护湿地的环境。

三、海南三亚部分景区饭店的调查

三亚位于我国的最南端,属于热带海滨型城市,四季鲜花盛开,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全市面积1919.6平方公里,海岸线209.1公里,细柔的沙滩、纯净的氧气、清静的海风,构成了三亚美丽的海滨风景,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三亚主要的旅游景区基本集中在三亚湾、大东海、亚龙湾等海岸线上,聚集了众多的度假型宾馆和饭店。对三亚部分景区的调查,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

(一)蜈支洲岛景区

1.景区特色

蜈支洲岛景区是一个封闭的岛屿景区,位于三亚的东部,距三亚市区30公里。是海南岛周围为数不多的有淡水资源和丰富植被的小岛。岛上有2000多种植物,种类繁多,并生长着许多珍贵树种,如有被称为植物界中大熊猫的龙血树,并有许多难得一见的植物现象,如“共生”、“寄生”、“绞杀”等。整个景区可游览面积1.48平方公里,环岛约6公里。

蜈支洲岛属热带海洋气候,全年温和气爽,四季怡人,是度假、休闲、避寒、冬泳、娱乐的理想去处。该岛物产丰富,环岛海域水清见底,能见度极高,可达27米。南部水域海底珊瑚礁保护得很好,是海上娱乐特别是潜水观光的首选之地。

2.经营概况

蜈支洲岛上以休闲和海上、海底娱乐为主,有极具特色的各类度假别墅、木屋及酒吧、网球场、海鲜餐厅等配套设施,开展了30余项海上和沙滩娱乐项目,带给游客原始、静谧、浪漫和动感时尚的休闲体验。

景区总门票128元,不含环岛的电瓶车游览(80元)。岛上有潜水、摩托艇、度假酒店等旅游产品。岛上有海景套房、观海木楼、临海木屋等各类休闲别墅可供选择,还有由原来的营房改建成的欧式屋和日本和式屋、极具民族风情的茅草竹楼等,价格都在八百元以上起价。目前岛上正在经营的共有79间套房或小木屋客房,分布在山坡上,但在轮船码头附近正在建造一个巨大的度假饭店,可能会对岛上的用水和污水排放带来问题,因为大规模的游客停留在岛上,会对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目前景区设计游客容量每天3000人。

(二)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

1.公园特色

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位于三亚市东南25公里处,位置离三亚东南约25公里,在国家级亚龙湾度假区的两侧附近,总面积1506公顷,分东园和西园,是典型的热带雨林公园。整个景区环抱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景区内生物、天象、水文、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景观建设极尽生态自然,可开展登山探险、野外拓展、休闲观光、养生度假、科普教育、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活动。公园有两条游览线路。登山探险游览线沿途可欣赏飞来石、百果园、兰花谷、雨林奇观、仙人脚、空山亭等数十处景观。观光车游览线沿途可欣赏逐鹿岭、烟波亭、过江龙索桥、千里亭、国家海岸、升官石、龙门石等。

在主峰热带天堂园区及亚龙湾大佛石,俯瞰天下第一湾,真正品味到海阔天空的意境。

2.公园内住宿设施概况

公园内人间天堂·鸟巢度假村,拥有独栋别墅式客房142间(套),建筑风格独具热带风情,五星级设施设备完善高端,极尽野趣奢华。各种类型的小木屋客房和别墅客房基本都建造在山顶上,入住“鸟巢”,栖居于丛林之上,看海天一色,听虫唱鸟鸣,远离尘嚣,让您尽享这海天仙境、热带天堂!

公园的基本设施除了观光游览以外,建设和开发的重点为休闲度假,目前正在打造成国际级的旅游度假村。作为一个海滨型公园,公园内生长有茂盛的各类植物,是典型的热带雨林公园,现在山上开发了许多汽车道,并在山顶上建设大量度假客房,不仅给景观带来了影响,也给公园内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三)南山文化旅游区调查

1.景区概况

南山文化旅游区坐落在三亚滨海城市的西南20公里处,面朝大海,是依托南山独特的山海天然形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开发建设的全国罕见的超大型生态和文化景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政府批准兴建的最大的佛教文化主题旅游区,是国家首批AAAAA 景区。

景区坐落的南山是中国最南端的山。这里属热带海洋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24.5℃,其空气质量和海水质量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为97%。

南山的自然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得到充分保护,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南山文化旅游区生态恢复与保护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0平方公里,有佛教文化苑、天竺圣迹、福寿天地、神话雕塑、大门景观区以及酒店、度假村等项目。10年来,景区共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

2.景区的住宿接待设施

景区的住宿主要是南山休闲会馆饭店,该饭店背山面海,有5种不同风格、7种房态的客房234间,其中明清苏州园林式风格的四星花园客房52间,180度海景俯视108米观音的五星海景客房144间,“中国十大度假别墅”的竹林拼装别墅6幢(25间客房),天人合一的生态鸟巢夏威夷树屋3幢(9床位),教海观澜国宾馆1幢(10间客房)。会馆还提供各色餐饮。

(四)三亚风景区内饭店概况

三亚是我国重要的海滨度假城市,也是资源最好的海滨度假地,因此,近年来旅游发展迅猛。三亚旅游发展重要的表现是各类度假饭店的建设,不管是旅游景区内,还是城市的海岸线上都建造了大量的饭店,并且饭店的建设还在不断开展。据目前的统计,三亚已开业的星级饭店有182家,其中五星级为10家,其他四星三星级较多。目前,分布在大东海23家、亚龙湾20家、三亚湾27家、市区15家。在建的星级饭店和非星级饭店则更多。

但是,与此同时,三亚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并没有同步建设,到目前为止,三亚有一些饭店是向海洋直接排污,海水的污染问题已经显现。另外,在海滨以及海滨的山丘地带,大量的旅游房产以及饭店项目在建设和规划中,这些都将对未来三亚的海滨环境质量带来威胁。

目前三亚景区过夜游客每天在1.25万~1.5万人左右,因此留宿在景区内的游客每天有上万人。课题组在调查过程中,抽样调查了12家三亚海滨度假星级饭店,抽样调查的12家景区饭店中仅服务人员就有1000多人,如果再考虑饭店工作人员、景区工作人员等,那么这一人数规模将继续扩大,这对景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由此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更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合理地处理景区饭店规模和接待容量对于一个景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亚风景区内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大多数的污染源均来自于景区饭店。目前三亚风景区内大多数饭店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处理已实现了分类处理,相关单位按要求配置颜色、标识统一的分类容器,配置有害垃圾、玻璃专项分类收运车辆,各类垃圾收运车辆严格对应不同分类垃圾桶清运垃圾,并根据需要设置分类垃圾的中转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全程分类。

三亚风景区饭店发展属于在短期内集中发展的模式。三亚在被评为国家级度假区后,景区内就出现了较为集中的饭店建设热潮,之后,逐渐发展为别墅、景观房产等建设热潮。饭店、别墅等房产的选址紧密围绕海滨,在海滨形成了密集的建筑群。

第二节 国内景区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

本章的第一节介绍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景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景区的环境影响和景区饭店的环境影响,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进行了数据采集,以反映景区环境的普遍状况。本节是对国内景区环境现状调查的统计分析。调查表明,国内景区环境管理相对薄弱,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一、调查方法和内容

(一)基于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调查

众多的文献研究都反映了景区环境质量受旅游活动影响这一现象,鉴于此,我们对国内的部分景区进行了环境质量的实地调查。调查主要采取实地观察记录和调查问卷填写的方法,部分基础信息的获得则采用网络搜索的方式获得。上述研究方法主要以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在本项目的研究中,能获得连续的对同一样本点进行环境指标的监测是比较理想的。

但是,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一研究方法无法实施。因此,本研究采用的实地观察记录方法是针对景区中环境质量的描述,对影响景区环境的行为进行抽样统计,然后估算景区环境的污染现状。

通常,抽样统计的一个主要缺陷是由样本引起的,不同的样本会导致不同的结论,进而影响相应观点的形成。但是,我们发现,在景区环境污染的调查中,这一缺陷能够得到一定控制。文献研究和初期的现场观察发现,景区环境污染是不断变化的:在旅游高峰时段,景区的环境污染是最严重的。

景区环境污染的缓解通常是在旅游活动低谷时段,依靠景区自然生态系统自我净化的能力。因此在旅游高峰出现后的时段内,往往能看到最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在低谷日,环境恢复后,这一现象并不显着。因此,调查工作选择旅游高峰日,旅游者密集的景区进行。

对旅游高峰日进行的景区环境质量调查,并以此作为评估的基础,可能会夸大景区的环境问题。这一点需要在评估时给予充分的考虑。对高峰日调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峰日的污染通常会冲破景区环境所能容纳的极限值,使景区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二)调查内容由于基础信息缺乏,实地观察在本次研究中非常重要,实地观察的主要内容包括,景区水体污染的描述、土壤、植被影响的描述、垃圾排放量等。

调查问卷主要有三种类型:针对景区管理机构、针对景区内运营的旅游企业(饭店)、针对景区的游客。针对景区管理机构和景区内运营的旅游企业的调查问卷大部分是邮寄填写,少部分则在现场填写。针对游客的调查问卷则全部在现场完成。

针对景区管理机构的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景区的基本情况;(2)景区饭店的总体情况;(3)各个饭店的具体信息。景区的基本情况和景区饭店的总体情况是放在一张调查表中,由景区管委会完成的。重点在于收集景区在生态环境管理方面的信息,包括保护区域的确定、环境容量的确定、景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未来的发展计划等内容。各个饭店的具体信息则设计另一份调查表,重点调查景区饭店的规模、等级、能源消耗、水消耗水平、污水排放情况等信息。

(三)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课题调研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景区进行调查,这些样本景区景观类型不同,发展历史不一,景区环境因素及其受干扰的程度也不相同。

1.浙江省的样本

本次调研的样本以浙江省的样本为主,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景区的调查。浙江省是我国旅游业比较发达的省份,根据2007年1~11月的统计,实现旅游收入171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8%,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是全省数量众多的旅游景区。根据浙江省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全省到2007年,有5A景区3个,4A景区60个,3A景区38个。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的要求,3A及其以上等级的景区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形成了一定的游客量,因此,本次调查的样本将在这一范围内选取。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旅游接待设施的运营对景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被调查的景区应该有一定规模的自然环境。通过网络信息查询的方法,对上述景区进行了二次筛选,筛除纯粹的人造景区或以文化为主的景区,选择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进行调查表的发放。调查表在省旅游局的协助下,以邮寄的形式发往各景区的管委会,共发放65份。

调查表基本以传真的形式得到了回收,共收到省内景区调查表44份,占发放量67%。回收的调查表中有27份表单的数据比较全面,占回收表单数的61%,其余回收的表单有部分数据不全。对此,我们以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以获得部分新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