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经亨颐集
18663000000005

第5章 论说(2)

以上论学校教育,小学、中学、专门、师范、实业、职业,或谋普及,或维文化。吾浙之能力,当可负担大学,则让中央不作好高骛远之论。而学校以外,教育之强有力者,所谓社会教育,亦不可不研究焉。社会教育有二义:曰以社会教育个人,以个人教育社会。前者已受教育之社会,后者未受教育之社会。社会受教育而后可以教育个人,故风格人心所以变迁之者,教育为其枢纽也。社会果受教育,个人不患不受其教育。欲以社会为教育者,当先以社会为被教育者。社会为被教育之方法,虽不一其端,试举其要者,如博物馆、图书馆、演艺馆、幻灯活动、写真、通俗讲演、公共运动场之类,而地位不当、措施不宜,亦无以发生效力。吾于西湖公园之图书馆,不能已于言也。图书馆之目的,非点缀湖山也,为一般人民无资购藏者,以公共之图书,设馆以供其披览。宜近城市,使无往来之苦。今筑于西湖公园,一动一静,性质不合,游览之余,何暇及此!神怡心旷,大好读书,独居则可,非所以言图书馆也。岿然之高宇已竣,以之改办教育博物馆,最为适宜。关于历史的,关于国语的,关于美术的,关于工艺的,分门陈列,并派人随时讲演其妙,以开乡愚村妪之知识。不特游公园者必乘兴而思见所未见,即未到西湖者,传闻之奇,且因是而来游。以自然之招徕,施自然之教育,所以利导社会,开通民智者,岂浅鲜哉!

图书馆亦不谓可废。查图书馆章程,有因路途不便,设借书部、阅书部于城内之条。夫藏书于孤山之麓,而借书在城中,姑勿论借书者不能即时得阅,吾恐授还搬运之手续,将不胜其烦。否则必分为二图书馆,在西湖者为参考图书馆,仅以保存善本,供学问家之研究;在城中者为通俗图书馆,仅以浅易书籍,供一般人民之阅览。如此办法,亦未始不可,而地位适颠倒。公众游览之处,或有设通俗图书馆者,其效果且不能言,曷若迁入城中,非无相当之地。目下购书未多,亦无须大建筑以徒壮门楣,及时扩充,未为晚也。

博物馆、图书馆,均为固定的,永久的,且属于智育的。社会教育不拘于是。其他如活动写真(即影戏),最足以引人兴味;通俗讲演,最足以迪人感化,非固定的,而为巡回的,非永久的,而为一时的。此种事业,行政官宜辅助之,教育界宜提倡之。无须经费补助,到处准可发卖入场券,收相当之费,不以营利为目的。美国常设活动写真馆,多至一万所以上,每日平均有五百万之观览者,教育家认为最得力之奖励机关。吾国尚未发达,不宜常设,而宜巡回,取普及主义。并不使人民视为玩事,而屡耗靡费,妨害社会之生活。难者曰:有利必有弊。倘办理不善,活动写真,一若江湖客之西洋镜,淫秽不堪,适足以败坏风俗;通俗讲演,不过老生常谈,于事何补。此则非余所论之范围也。

以上社会教育之关于智育者,虽不仅此数种,而一时不克并举,姑不尽述。智育而外,如德育、体育,亦固为社会教育之必要。夫德育最不易言。学校中伦理、修身列为课程,直接训练,尚不能收效于万一,光怪陆离之社会,更何从措手。但不论直接的或间接的,不论积极的或消极的,必思有以改良。吾则曰,非先去社会心理上腐烂之秽膜不可。其法维何?莫如提倡美育。例如植物,纵不获相当之培养,倘能除其蔓芜,去其不适之污秽,亦自然胚发。社会人心,亦无不然。倘能稍知美意,即可脱离恶俗之污秽,一如栽植草木,已除其蔓芜,去其污秽矣。吾浙夙有美德,至今日而凌夷殆尽,是不可无以维持之,并利用以提倡社会之美育。

所谓美术展览会,即为入手之方法。夫展览会之目的,不在展览之一时,亦不在展览时之有限品物,以展览会之引线,由造型之美而进于精神之美,由人工之美而悟及天然之美。夫然后举止态度渐臻优良,世道人心,于焉是赖,吾浙拟每年至少省垣开美术展览会一次,集全省古今之美术品会于一处,以收直观感化之效。其经费当由公家补助,不得视为娱乐好奇之事而一笑置之。

试进而言社会教育之关于体育者,则公共运动场是也。夫人之不良,与其身体有至切之关系。身体弱者,心易坏。英国近时教育家之报告,感化院之生徒,其身躯较短,握力较弱,即其佐证。罪人之体格检查,必有生理发达不全之处,即不受体育,有以致之,甚矣,体育之效力!不但及于身,且及于心也。省垣中烟户至密,不足以言公共运动,欲觅一相当之地,竟不可得。幸旗营旧址,正在计划,闻有大辟市场之议。以此现在空旷之地,必尽供建筑,未免太杀风景。宜由公家择相当之一部分,留为公共运动场之用,岂不甚善!

呜呼,坐而言易,起而行难。有其事无其人,有其人无其经费,有其经费无其精神,亦徒呼负负也。然天下事未可概作消极观。始创之事,必多未良。惟其未良,可以改良。必欲一举而臻美备,则成立无日,进步无望矣!吾浙不乏热心教育之君子,倘无下怀相洽者,盍让我以坐而言之易,而匡我以起而行之难。馨香顶礼,全浙幸甚!

(原载《教育周报》第3、5期)

余之远足会观

(1913年4月)

近日各地学生多来杭旅行,省垣学校亦多举远足会于西子湖头。青山绿水活泼之地,洵足以奋发精神,不可谓非及时之举。

然学校旧习皆心醉军乐,凡旅行远足,一若有定例必不可少。整队而来,鼓号之声洋洋盈耳,耀武扬威,犹如出战,且谓军国民教育原当如此。虽然,吹号嘘气损害肺脏,闻曩者某处学生竟有因旅行吹号而致命者。购置耗财,练习费时,其小焉者耳。况学校旅行远足之目的,在使学生活泼精神。即整队进行,但须有秩序,不必拘以步伐。彼欲假军乐以壮形式者,实不解其意之所在。愿教育界诸君一熟考之。

(原载《教育周报》第4期)

校训解释

(1914年)

家有懿训则昌,国有懋训则强,惟校亦然。准乎时地,对乎社会国家,不失之远,不失之迩,播之嘉种,以期有秋,标兹德目,发为校风,有厚望焉。周书曰:业广惟勤。韩子曰:业精于勤。勤者事之宝也,则取之。

一言不审,人其我尤;一行不谨,终身之羞。言行,君子之枢机,慎其尚矣。诈伪虚妄,以之修己则无成,以之处世则病,故有取乎诚。称物平施,善与人同,待人如己,孔耶合德者其惟恕乎。谨以今日圣诞宣示校训,爰先引经义而为之解释如下:

勤、《论语》言敏不言勤,敏即勤也。子曰:学而时习之。又曰:好古敏以求之者。又曰: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孟子述子贡言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乎。夫曰时习,曰敏求,曰不厌不倦,皆勤之谓也。

慎、《论语》孔子答子张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又答子路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焉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此虽不明言慎,而曰惧曰好谋,则慎之意也。诸葛武侯自言一身惟谨慎而已,其善学孔子者欤。

诚、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中庸》述孔子之言曰:诚者自成也,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不诚无物。孟子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其言与《中庸》甚合。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恕、《论语》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对仲弓问仁曰:己所不敏,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中庸》述孔子之言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即大学絜矩之道也。孟子亦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夫六行九德的目多矣,岂此四字,之外不必尽乎,而核以师范之性质,则惟此四者尤当勉焉。而曰孜孜也不厌不倦,勤之至也;寡尤寡悔,慎之效也;成己成物,诚之极也;尽己及人,恕之行也。苟能是,是亦足矣。

(原载《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志》第3期)

雷及避雷针

(1914年)

俗云雷殛恶人,一若善者必不至受雷之害。但根据学理而论,人人皆能受其害,亦皆能避其害也。夫避雷之法,最普通者,佥曰避雷针。虽然,避雷针之果能避雷与否,尚待研究焉。

一、说雷

空中电气 欲知雷之原因,须先知空气中之有电气,及空气中之何以有电气。西儒法兰克林(Franklin)于千七百四十九年实验空中电气,乘雷雨之时,将纸鸢高飞空际,而线之下端果得火花。此即云中之电附着于纸鸢,由湿线传导而然。厥后某西儒以尖端之铁棒,高树空际,雷雨之时,藉取电气,不意激烈之放电,几致身死。此空气中有电气之确证也。

空中电气之测定 西儒劳德(Land)、恺尔文(Kelvin)等以验电器或量电器种种观测,知空气中之电位由时间、天气、地位及高低而不同,依或处观测之结果,升高一厘米,则电位(Potential)约增加一点三华得(Volt)。或谓晴天空气中,电气多属阳性,雨天多属阴性。而有是亦为不规则之变化,无一定之状态,倘能精细观测,则由天气与电气之关系,可为气象预报之一助。

空中电气之原因 空中电气何由而生,其重要原因不过三说。

(一)蒸发

凡液体蒸发时,其蒸气与液体有异性之两种电气。例如硫化铜之液,落于至热白银皿上,则蒸发而生电气。吾人所居地球,贮盈盈莫大之水,其蒸发而成空中电气,亦无足奇者。

(二)风

风遇陆地,则摩擦而亦生电,即与通常实验之摩擦电气同一理由。

(三)燃烧

凡物燃烧时,亦生电气。华尔泰(Yol tk)氏尝于薪炭燃烧之时,以验电气,验得确有电气。

雷之现象 金蛇霹雳,发于空中,家屋人畜,屡被损杀。其势力之猛烈,令人不可思议。要之此等现象,不妨以小喻大,于讲堂实验说明之。试由惠谢士(Wins hurs t)发电机之两极,以导线系于两蓄电瓶之内部,又以导线自其各外部系于平行绝缘之二金属板(相隔约四厘米),然后将发电机运转,则其两极间固发火花,同时二金属板间亦发火花。而来去方向适相反,即加平行金属板多枚,而火花之通过于各间隙如故。

又试将蓄电瓶外部之二导线,插入杯水中而运转之,则水中之火花较烈,杯以硝子为者即时破坏,而水且沸腾,放电之势力有如是者。夫雷亦不外乎放电,设二金属板一为云一为地,而放电即谓之落雷;二金属皆为云,则空中放电而不至落雷;三枚金属板二为云一为地,则空中放电而又落雷,故落雷之祸未可逆料也。

雷与雨 尝问雨于老农,答曰:雷能催雨,雷鸣甚则雨必至。其理由果何如乎?盖电气可以促蒸气之凝结,雷鸣则无数小水球速集合而达极度,故即雨。但无雨之雷亦恒有之,此雷云与地最接近之放电,极易落雷,故无雨之雷较有雨者尤可畏也(有雨则云中之电气可藉此而渐达于地,即云与地二者电位之差稍减,放电之势力亦小)。

雷为振动放电之说明 先举一例,取U字形硝子管,中部设以活栓,两边高低其水面。将活栓开放,则水面必反复振动,而后定静于同一之水平面。试易水以饴液,则液与管壁之磨擦大,而无振动作用。放电亦然,视其行路抵抗之大小,而或为振动或为非振动。

AB为蓄电瓶,内外锡箔,以导线引CD两球而使之放电。其间抵抗小,则A之阳电至B,同时B之阴电至A,各以其余势而反对授电,复反放电,即成振动。但渐放渐弱,则振动渐止,即所谓减衰振动(Damped Oscillation)。倘CD间抵抗大,则A向B,一经放电,而电位遂平均,更无放电作用。盖抵抗大,则放电不易,一旦放电即便放尽,是谓非振动的放电。故放电之振动与否,其条件在行路之抵抗。雷以莫大电位之差,对于空气之抵抗,其放电当为振动放电也无疑。

二、说避雷针

避雷针之起源 避雷针亦创自法兰克林氏之唱说,以为尖端容易引电,且容易放电,故家屋之上,树尖端金属棒,连接地中,则自尖端可徐引云中之电,而放散于地,得免落雷之祸。相传至今,皆泥氏之说而未经深究者耳。

避雷针构造之要件 从来构造避雷针之要件有三:

(一)避雷针宜尖锐,且须坚固之金属;

(二)制避雷针之金属,宜择最良导体,即电气抵抗之最小者;

(三)避雷针必须连续于地中。

避雷针之目的 从来之设避雷针,其目的有二:

(一)防止——雷云发生时,因感应作用,而地上遂生与云异名之电。

今置避雷针于二者之间,则云中之电渐渐被避雷针吸收,而放散于地。故云地间电位之差减少,即激烈之放电落雷可防止于未发之先,其目的一;(二)保护——防止之目的或不能达,则虽放电落雷,犹可借避雷针导散于地,而家屋等得以保护,其目的二。

避雷针之驳议 据上二节以三要件达二目的,视为万全之计。即有时设避雷针之家屋,仍遭落雷之祸者,必归咎于构造要件之不逮。孰知近世之研究电学者,由种种之理论及实验,而从来避雷针之谬见,始恍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