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13

第13章 语词修辞(6)

例[46]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而作的诗句。作者用这种貌似矛盾、实则在理的模糊诗句,类比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促人思索体会:行尸走肉般的人,虽然活着,却无异于死了;而对人民有贡献的人,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这些矛盾词语,通过反常搭配构成的语义,精深透辟,耐人寻味,富有哲理性。例[47]中的“不幸”、“幸福”,“寻常”、“不寻常”两对矛盾词语的特殊组合,是对经历过十年“文革”磨难的中年一代的深深感叹:他们生不逢时,十年动乱几乎毁了他们的一切,这显然是不幸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他们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从普通的社会一分子成为了不寻常的英雄,这显然又是幸福的。种种复杂的心态、深沉的情感蕴藏在这似是似非的模糊言语形式中。例[48]中身受冤屈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右派分子钟亦成,不但政治权利被剥夺,而且连人类合乎常情的正常的爱的权利,也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他只能偷偷摸摸地做本应光明正大的事:和心爱之人拍照。

荒唐的社会造就荒唐的行为,巧妙的矛盾组合,流露出深深的嘲讽,对那个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类似这样语义相反的矛盾组合、模糊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常可见到,“这是清醒的梦话”,“新交的老朋友”,“不是结尾的结尾”,“是那样生疏,又是那样熟悉”,“是这么贫困,而又那么富有”,“她是我的妈妈,又不是我的妈妈”,“冬天里的春天”,它们以自己的精辟简练、涵义丰富,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深刻独特的启示。

模糊修辞的语义表现形式除了我们上面论述到的四个大类之外,其他还有很多,诸如语义闪避,语义比喻、比拟、拈连、婉曲等辞格,皆可起到各自不同的修辞作用。模糊修辞不论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目的是同样的: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形式的模糊是为了表意的准确,而且它在达到准确要求的同时,往往还具有更丰富的语义内涵、更含蓄的言语风格。

第五节  词语移植的幽默艺术

幽默是一切使人发笑的喜剧形式的总称。语言的幽默艺术是通过语言各要素的变异使用所生发出来的含蓄、诙谐、风趣的风格。

“所有的超常规的语言组合结构都是语言幽默氛围的骨架。”在幽默的多种表现手法中,移植正是以其超常规的语言组合创造了幽默情趣,表达了幽默含义,给人以新鲜活泼,妙趣横生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美感,形成了浓郁的幽默氛围,因而值得我们对它进行分析研究。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语言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语法规范和修辞习惯。这种规范和习惯有一定的强制性。即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词语,词语之间如何搭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怎样选择等等,都必须符合具体交际的目的、场合、题旨下的表达习惯,必须根据语言环境来决定,一般不能随意变动和移用,否则就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但有时候,我们有意使语言与语境相悖,张冠李戴,则可以使人在出乎意料之中体味到幽默的无限情趣,起到非同一般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本节要谈到的幽默技巧——移植。

词语的移植,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以下手法表达出来:

一、褒(贬)词贬(褒)用

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以外,往往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色彩分明,如果该用褒义词时用了贬义词,或需用贬义词时反而用褒义词,那么就会产生一种诙谐风趣的效果。这是临时移植词语的感情色彩所获得的幽默。例如:

[49]至于藏身校园深处的教工宿舍则另是一番景色。一个个窗口全挂满晾晒的衣服或尿布,犹如联合国门前的万国旗,色彩缤纷,香飘四季。楼门口还都用自行车摆了个迷宫,每次进楼总要左绕右绕,令人兴趣盎然。楼前楼后还往往点缀着一两堆垃圾,个个形如假山,不但颇见艺术匠心,而且韵味独具。

(李建《我是侏儒》)。

这一整段的景色描写,皆是明“褒”实“贬”,在褒扬的口吻中,作者对高校教工宿舍区的凌乱不堪进行了挖苦嘲弄,它既是幽默,更是讽刺。

[50]“也不知道是谁把我存下的破袜子都补了。”小侯举起几双补好的袜子说,“今天大部分人都在这儿,是谁干的,自己坦白吧!”

(张天民《院士》)。

“坦白”的理性意义是“如实说出来”,一般用于“如实说出所犯的错误甚至罪行”,是贬义词,这里运用易色辞格,用作褒义,语意显得轻松活泼,逗人喜爱,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古(今)词今(古)用

有意地将古代词语用在今人身上,或用今天的话去形容古人,古今杂糅,从乖戾中显示出情理,于不伦不类中发出谐谑之情,让读者观众会心会意。这是临时移植词句的时代色彩而获得的幽默。例如:

[51]孔子的做定“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上面的“警视总监”、“下野”、“失业”都是以明显的现代概念叙述古代事情,造出了谐谑的情趣。又如:

[52]甲:马谡搬出教条来了:“你可知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乙:对,孙子兵法有这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

甲:怎么解释?

乙:那……意思是……到一定的时候就玩命嘛!

甲:净等玩命啊,不行。王平一看马谡太主观啦,别跟他陪绑,拨一半人马在山下另外扎个营,临走时马谡腆着脸还说哪:“成功之时,你部,分不得功劳!”

意思是我要得了奖金,一个子儿都不给你!马谡这名利思想多严重!

乙:够瞧的。

甲:幸亏王平依靠领导,汇报及时,画了一张街亭的地图交给邮差,连夜送给了诸葛亮。

(侯宝林相声《杂谈空城计》)。

这里的“玩命”、“主观”、“得了奖金”、“依靠领导、汇报及时”,都是移用现代词汇去描写古人的言行,幽默诙谐自然天成。

三、卑(庄)体庄(卑)用

在语言交际中,由于交际范围、目的、内容、对象和方式的不同,会形成一系列的语体,如书面语体、口头语体等。书面语体又包括科技语体、公文语体、政论语体,等等。不少词语与句式表现出一定的语体色彩,它们通常是与某一语体相适应,而与其他语体相排斥的。

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如果有意将具有某一语体色彩的词或句临时活用在另一种语体中,使“俗”和“雅”、浅易和庄重不协调地组合在一起,造成强烈的反差,幽默意味则油然而生。这是临时移植词句的语体色彩而获得的幽默。例如:

[53]时代不同,情形也两样,孔子时代的香港不这样,孔子口调的“香港论”是无从做起的,“迂嗟阔哉香港也”,不过是笑话。

(鲁迅《无声的中国》)。

[54]幸亏谢天谢地,史无前例的非常及时的(对于他来说简直是晚了一些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治好了他大概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爱好文学癖病,当他把他最喜爱的《家》、《骆驼祥子》连同《贵族之家》、《樱桃园》……投到火焰里的时候,他觉得他确实是获得了精神的大解脱,大解放。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起兮书烧光,无牵无挂兮游四方,滚你文学的蛋兮……咚,咚,锵。

(王蒙《黄杨树根之死》)。

这两个例子都是在现代的、白话的语境里说出一句文言、夹进一些书面语词来,文白相杂,雅俗相混,古今合炉,从而使得言语表达生动而幽默。

四、大词降用

故意把范围大、程度深、分量重的词语移作范围小、程度浅、分量轻的词来用。通过所用词的本来意义与所述事物内涵之间的极大差异,造成语义关系搭配的“陌生化”,从而形成滑稽诙谐之趣的一种方法。这是临时移植词语的使用范围所获得的幽默。例如:

[55]这事也许是中国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

(钱钟书《围城》)。

鸿渐从爱尔兰人那里拿到博士文凭后,非但没付剩余的钱款,反而写信把他痛斥怒骂一番,这一战果在鸿渐看来,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分量如此重大的词语降用在这区区琐事上,造成“轻”“重”、“大”“小”的对比失调,从而建构成幽默艺术。

也惟其如此,才能显示出作者对旧中国政治腐败、国力日衰,任人宰割现象的深刻嘲讽,“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不愧是“泪中带笑,笑中带泪”的绝妙幽默。

五、词义移用

汉语中,很多词语具有多义的现象,而其义项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即语境限定了多义词只能实现其中一个义项的意义。

但有时为了取得诙谐风趣的效果,则故意选用一种不适合语境的意义,使表达别具风采。而选用的歧义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出人意料。

例如:

[56]“你没看门上挂了牌子:‘非公莫入’吗?”

“看了,不是公的不能进来,我是男的,可以进来。”

“公”有两个义项,这里显然选用了不适合语境的那个意义回答,故而产生了幽默。

第六节   当代民谚的修辞情趣

谚语历来以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形式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久用不衰。在改革开放方兴未艾,商品经济异彩纷呈的今天,更有一大批新谚蓬蓬勃勃涌现出来,它以灵敏的触觉捕捉到竞争生活中人们各种复杂的心态,揭示了处于变革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对于当代生活,它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参与意识。或褒扬,或贬斥,或歌颂,或嘲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正如茹科夫所说:“谚语几乎不可能在平静中产生。人们创造它们的时候,往往是:或怒火炽燃,或嚎啕大哭,或长声喟叹,或低唤轻吟,或高声疾呼,或诙谐戏谑,或俏皮逗趣,或惊恐万状,或预诫告警,或谆谆训诲,或愤怒感慨——总之,人们中间所有的感情都在谚语的创造中表现出来了。”谚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修辞情趣,下面从三个角度来观察。

一、鲜明的表情色彩

顺应时代生活变化发展起来的新谚语,表达了人民群众鲜明的是非观念和爱憎情感,对于新鲜事物、高尚品质给予热情赞颂。例如:

[57]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58]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59]人不为己,顶天立地。

[60]好男要当兵,好铁要打钉。

[61]上梁不正下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