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靴价总是问一双之价,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和社会规约。但是故事中的慢性子人对急性子人的回答,却故意突破这一社会规约,违反了量的原则,性缓人没有向性急人提供足够的信息量,不说一双靴的价格,而是先说一只靴价,让性急人误会而扭打其家人之后,才把关键的后半句说出。而当他把这后半句说出来时,不仅让性急人大出所料,大呼上当,而且也让读这则故事的读者大跌眼镜,惊叹这性缓人竟然会对靴价作如此奇特的回答,在感叹性急人上当和性急人家人白白挨打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哑然失笑,从而获取了一种幽默诙谐的文本解读的审美快慰。歧疑辞格在口语表达中尤其常见,表达者可以根据特定情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运用,以使自己的表达机趣横生,调节言语交际时的氛围,密切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使言语交际更顺利地进行下去,使言语交际的目标顺利实现。
(二)给予过多的信息量
与上面相反的是,有时说话人不便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于是就通过给对方过多的或与谈话主题毫不相干的信息来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从这多余的信息中悟出说话者的意图,这方面有精细、设彀等辞格。
1.精细
精细,是把不需要也不可能说出精确数据的事物,故意说得十分精确。故意多给交际所需的数据方面的信息,以传递出言外之意或幽默意味。例如:
[71]甲:你和她多久没见面了?
乙:八个月零六天三小时。
故意多给信息,既隐含了话外之音——分别的时间过长,对她的思念很深,又传递了幽默风趣的意味。
精细格的运用违反了量的原则,在表达上,它突破了人们正常思维和语言活动中共同遵循的常规逻辑思路和表述惯例,将现实中或事实上本不需要或不可能拟实的事物故意叙说得精确“精细”,言之凿凿,因而不仅使得修辞文本所叙说的内容显得真实可信,同时也使修辞文本更具生动性、形象性的表达效果;在接受上,修辞文本的语言以更多信息,更精细的表述方式出现,突破常规,具有了新异性的特质。接受者在解读中也易于被文本吸引而激发出“不随意注意”,从而自然导入文本接受的“随意注意”阶段,达到一种在注意强化中对修辞文本内容和意旨加深理解的良好效果。
2.设彀
设彀,是一种在对话中,诱导对方说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回答,也就是把对方引入预设的圈套,使其不知不觉“入我彀中”的修辞手段。例如:
[72]在一个晚会上,萧伯纳正在专心地想他的心事。坐在旁边的一位富翁不禁感到好奇,就问道:“萧伯纳先生,我愿出一块美元,来打听你在想什么?”
萧伯纳回答说:“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
富翁更加好奇了:“那么,你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萧伯纳幽默地答道:“我在想您啊!”
(王玮《中外幽默小品选》)。
例[72]中萧伯纳的回答本来可以直截了当一次完成:“我在想您。”然而,萧伯纳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供过多的信息,“我想的东西不值一块钱”来引起富翁的好奇,直到最后萧伯纳才亮出一个幽默的答案,使得“不值一块钱”的所指具体落实下来,讽刺幽默意味陡然而生。
二、违反质的准则的辞格表现
质的准则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说真话,不说假话。然而,在实际交往过程中,为了某种语用目的,人们经常故意违反这一原则而正话反说、此话彼说,制造出一些“假话辞格”,让听话人自己根据情境去揣测、推导会话的隐含意义,获得审美愉悦。如倒反、夸张、比拟等辞格。
(一)倒反
倒反,是一种用反意来表达正意的语言策略,它可以分为两类,一叫“倒辞”,是“因情深难言,或因嫌忌怕说,便将正意用了倒头的语言来表现,但又别无嘲弄讽刺等等意思包含在内的”;二叫“反语”,是“不止语意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讥刺等意思的”。不管是倒辞还是反语,它们终究是违反质的原则,没有正意正说。例如:
[73]甲:你这个朋友怎么样?
乙:他是一个好朋友。
说话者在特定的语境中,采用反话正说的方式,把难以或不便直说的话表达出来。例如:
[74]有一件光荣的事,使我终身难忘,就是我创造过吃饭的记录,一顿吃了七个白面馒头,不是二两一个的,而是四两一个的雪花馒头;这就是说一顿饭吃了二斤八两,创造了我食量历史上的新纪录。这纪录是在人民公社化的1958年秋天创造的,若是现在,让我吃这么多,我还不得撑死!那时我能吃这么多,真是神使鬼差,当然首先归功于公社化运动!
“创造过吃饭的纪录”,充其量不过是做了一个死撑猛胀的大肚汉而已,有什么“光荣”的?1958年秋天以后连续的数年困难是怎么造成的?“公社化”、“共产风”难辞其咎。明明是“咎”,却说成了“功”。这种反语,表面上是赞扬,骨子里却是批判、贬低,这明显违反了质的原则,说了与事实不符的话语,然而,其讽刺效果不言而喻。
(二)夸张
夸张,是一种说写表达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而故意违背客观事实或逻辑事理,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即言过其实的极端形容,以获得深切感人效果的语言表达策略。例如:
[75]A:你慢点吃,别狼吞虎咽的,当心噎着。
B:我已经四年没有吃过白面做的面食了——而我统共才活了20年。它就像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
例[75]中“它(白面馍)就像外面飘落的雪花,一进我的嘴就融化了”,虽然不符合事理,但它确实写出了那个四年没有吃过白面馍的人饿坏了、馋极了的心理状态,让人觉得尤为真切可信。夸张辞格虽违反了质的原则,但这种表达确实有一种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三)比拟
比拟,是以物拟人,以人拟物,或将此物拟彼物。无论哪种,都是将本体当成客体来模拟,是说话人主观感受的自然表露。用于交际,能够移情于物,寄托感情,渲染气氛,唤起听者共鸣,从而增强言语表达的感染力。例如:
[76]A:今天心情如何?
B:小鸟在歌唱,花儿在舞蹈,连屋里的扫帚都在欢笑!
你说我的心情怎样?
[77]女儿:妈妈,爸爸怎么逛着逛着不见了呢?
妈妈:他呀,准是又把自己种在哪个书摊上了。
例[76]为拟人,拟人大多能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感情评价或生动风趣的意味等语用功能;而拟物的感情评价则要由拟体的形象特性以及本体、拟体的联系性质来定。例[77]把树的植根不移的特点和“爸爸站定在书摊前”联系起来,十分鲜明地突出了爸爸对书的热爱、执着,其褒扬色彩也就不点自明。
三、违反相关准则的辞格表现
相关准则要求人们说话要切题,不要说不贴切、无关联的话,但汉语修辞中的移就、拈连、比喻等辞格明显违反了这条准则。
(一)移就
移就,是将适用于甲性状的词语移用来描绘乙,通常是把形容人的思想感情的修饰语移用于物。尽管这种词语移位违反了相关准则中“不说不贴切、无关联的话”,但它能够托物抒情,使物具象化、情感化,使语言具有新颖别致、耐人寻味的语用效果。例如:
[78]甲:这个周末过得怎么样?
乙:看着寂寞的梧桐树,喝着苦涩的酒,做着灰色的梦,唉!这是一个伤心烦恼的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