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拈连
拈连和移就一样,都属词语的移用,是把本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巧妙地搭连于乙事物,构成表层毫无逻辑联系的语义超常变异搭配。这种随语牵连的“牵附法”,使得语言连贯顺畅,结构紧凑,而且寓意丰富;从语用意义上来看,它既可以加强语气,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又能够制造诙谐风趣的气氛,有助于语言的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例如:
[79]孩子:妈妈,我想再玩一会儿电子游戏,行吗?
母亲:玩、玩、玩,成天就知道玩游戏,如果玩游戏能玩进大学,玩出一个比尔·盖茨,我就让你玩个够。
(三)比喻
比喻,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将甲事物说成乙事物的修辞手段。例如:
[80]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先生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对于性文学这样一个敏感棘手的问题,陆文夫没有直接回答,这明显违反了相关准则中相关性的要求,但他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从侧面婉转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婉言回避,其效果是使问者不至于尴尬难堪。同时也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使道理浅显易明,增强言语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
四、违反明了准则的辞格表现
明了准则强调的是语言的表达和使用能力,说话应清晰简洁明了,有条有理,但有时刻意含糊其辞、语句嗦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反复、折绕等辞格。
(一)反复
反复,是一种以相同的词语重复某一关键内容,使之得到多角度的充实和强化,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修辞手段。说话者往往通过句子的反复使用或同一词语的反复出现以达到强调、突出的目的。例如:
[81]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谁。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时候心里跳,看过以后眼泪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爱上你,忘了我是谁。
例[81]中三次出现“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两次出现“忘了我是谁”。歌词通过间隔反复表达策略的运用,加强了歌曲一唱三叹的音乐性。反复辞格的运用虽明显违反了明了原则中说话简洁的要求,但惟其如此才得以凸显表达者的强烈情感,引发接受者思想情感的共鸣。
(二)折绕
折绕,是一种将本该一句话说清楚说明白的意思,故意迂回曲折地从侧面或用烘托法将本事、本意说出来,让人思而得之,从而获取婉转深沉、余味曲包效果的语言表达策略。例如:
[82]1981年,梁老八十诞辰,诗人痖弦请了一桌寿宴,我有幸忝列末席,但不幸的是平生酒量太差,只好向他告饶:“梁老,我酒量太差,只能干半杯,您随意!”梁老面露诡谲的微笑:
“那你就把下半杯干了!”
这是台湾学者沈谦《梁实秋的流风余韵》一文中记载的一个故事。按照常规,寿星完全可以让敬酒者喝干一杯,梁实秋先生可以这样说:“小伙子,你既然是尊老敬我酒,就应该干了一杯,怎么能只喝半杯呢?”如果梁实秋先生这样说,那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是中国人的礼节。但梁实秋先生没有直通通地劝酒,而是运用折绕表达策略,于婉转幽默中“逼”敬酒者沈谦一定要喝干一满杯。他所说的“那你就把下半杯干了”,实际上就是要沈谦喝完一杯。因为要喝“下半杯”自然要先喝掉“上半杯”,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推理,没有人不懂,但很少会有人想到要这样折绕地表达,强人喝酒既婉转又幽默生动,令敬酒者沈谦心服口服,喝下全杯,而且是以愉快的心情喝下去的,酒宴也因此增添了许多的情趣。很明显,梁实秋的话运用折绕辞格,表面上违反了简洁、明了的原则,实际上却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果,也有融洽人际关系、平添人生情趣的效应体现。
以上这些辞格均违反了交际中的合作原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或相关准则、明了准则。然而,它们都成为了艺术化的正偏离,具有这样效果的辞格还有很多,如留白、伸缩、借代、通感、起兴、双关等辞格也都或多或少地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一(些)原则。那么,为什么违反了合作原则,还能成为艺术化的正偏离,还能取得很好的交际效果呢?我们知道,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由于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义,但他并没有指出违反了合作原则,为什么还能成为艺术化的正偏离。针对Grice合作原则的不足,Levinson和Horn又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对合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利奇(G.N.Leech)在后来的研究中又从修辞学和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以礼貌原则来“援救”合作原则的不足。其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虚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Leech礼貌原则的提出,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丰富发展了“会话含义”理论。我们发现,不少情况下,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确是出于对礼貌的考虑和需要,是要把不礼貌意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把一些对听话人或第三者来说是不礼貌的话或是略去不说或是婉转、间接地说出来。在言语交际中,只要我们细心体会一下自己日常交往中的会话,便会发现我们有很多话语出于礼貌的缘故而“言不由衷”。出于对礼貌的考虑而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拿我们前面举过的例子来看。例[67]中莫洛托夫针对记者提问“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回答了“足够”一词,他故意违反了量的准则,但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为的是不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又不泄露原子弹的实际数量,既达到回避的目的,又富有幽默感。例[72]运用设彀辞格,表面上看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量的原则,但萧伯纳正是出于给富翁留面子,不至于让对方太尴尬,特意采用了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原则”来回答。例[73]运用了倒反的修辞格,推导出的语用含义与句子字面意义刚好相反:“他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坏朋友”。如果将这个含义直接在字面上表达出来,那就会违反130礼貌原则的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现在说话人改用倒反,正是通过恪守礼貌原则而不惜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避免了正面触犯别人。而例[80]运用的借喻辞格,粗看答者是答非所问,已明显违反了质的原则,实际上却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得体原则”。陆文夫以委婉的口吻回答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缓冲方法,它使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东西,以另一种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对方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接受信息。
例[82]梁实秋的表达极尽婉转之能事,明显遵守了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原则”。如果梁实秋先生用常规说法来表达,尽管沈谦也会喝,但可能会导致不愉快,处理不好,还有可能使整个酒宴局面弄僵,从而失去原有的情趣。
合作原则是人们成功交际所要遵循的原则。它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进行交际。但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人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在进行交际时,不仅援救了合作原则,也完善了会话含义理论。合作原则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但礼貌原则正好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虽然不能绝对说人们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都是出于礼貌的需要,但在不少情况下,人们这样做的确是出于礼貌的考虑。也就是说,在言语交际中,人们考虑的不只是合作问题,还有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正是出于礼貌,人们才有了不同的语用策略,才成就了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或遵守合作原则,或违反合作原则,或直言不讳,或声东击西,从而更好地完成交际任务,成为艺术化的正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