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街:因旧有横跨县前河有开明桥、开明坊得名。
迎凤街:因平桥东旧有迎凤坊得名。据《宁波府简要志》载:“宋,臧中立,毗陵人,精医术。元丰间,寓鄞之南湖。徽宗后有疾,诏求天下良医,有司以闻,上命入宫诊视。疾廖,宠赍优厚,赐第于鄞,因名迎凤坊。”又光绪《鄞县志》载:“医士臧中主愈徽宗后病,赐宅南湖,诏后大书一允字,势若凤尾,时弥凤诏,故名。”
广仁街:街因旧有广仁坊得名。
握兰巷:巷因宋有握兰坊得名。
④专名用词为宁波城门的地名有:长春路、望京路、永丰路、和义路、东渡路等。
长春路:《鄞县志》载:“取义于长春门。门又仍高宪敏公闶长春观之名。”
望京路:据延《四明志》城邑考:“迎恩门、城西门,旧名朝京。
庆元中,守郑兴裔更名望京。”
永丰路:因旧城北门,原名永丰门,通永丰库,故名。
和义路:因旧城有盐仓门,一名和义门,故名。
东渡路:以旧城东渡门而名。
(2)音韵目序
十灰巷:《鄞县通志》载:“十灰巷,旧名外濠河。”据民国《鄞县建设》载:为灵桥西堍第十条横巷,诗韵韵目十为“灰”,故名十灰巷。
十一真巷:《鄞县通志》载:“十一真巷,旧名外濠河。”为灵桥西堍第十一条横巷。诗韵音相十一为“真”,故名。
2.通名用词
宁波地名中常用的通名用词大致可以分为表自然地形地貌的通名用词和表人文地理的通名用词两个大类。其中又可各分为几个小类。实际上,许多通名并不是专用于某一类,而是几种类别兼用的。
如:“阁”既可作收藏佛经、供佛用,可归为宗教建筑一类;又可用于游憩、远眺,可以归为园林建筑一类。
(1)表自然地形地貌的通名用词
①反映水文地理的通名有:水、江、河、湖、海、泉、溪、潭、漕、涨、洼、池、岛、浦。溪:慈溪、锦溪;潭:是深水湖泊,如:五龙潭、隐潭;漕:
原指水床,如:后周漕、杏样漕;涨,半路涨;洼,是指小水坑,如:徐家洼;岛:南田岛、陶公岛;浦,指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区,如:孔浦、王溆浦、象山石浦等。
②反映地形的通名有:山、岭、坑。
山、岭是比较高大、险峻的地形,如:妙山、姜山、象山、四明山;岭,如:镇明岭、谭家岭、韩岭;坑,指凹下去的带状地形,如:应家坑、殷家坑。
(2)表人文地理的通名用词
①现代的区划单位:区、镇、乡。
②城市或村庄居住地:城、村、庄、居、坊、里。
城,如:慈城、象山丹城;村,如:张隘村、孙家村、江南村;庄,如:
荷花庄、岳麓山庄、白云庄;坊、里是明清城建规划单位,有彩虹坊、世思坊、状元坊,九如里、广安里;居,是聚落雅名,后来多用于饭店名,如:清容居。
③街道通名:路、街、巷、弄、大道。
这是最常用的通名,如:民安路、通途路、环城路,育兴街、又新街、呼童街,尚杰巷、均安巷、清泉巷,汪弄、常关弄、方家弄,世纪大道、江北大道、雅戈尔大道等。
④人工建筑物的通名。
宗教建筑:寺、庙、观、庵、堂。
寺、庙、堂往往儒释道三教通用,如:天童禅寺、阿育王寺、七塔寺,钟公庙、城隍庙、董孝子庙,走马堂、三官堂;观,一般是道教庙宇,宁波有:佑圣观、冲虚观、清道观等;庵,一般指尼姑庵,如双月庵。
与水有关的设施:渡、埠、港、堤、堰、坝、塘、、桥;渡,指渡口、渡头,过河的地方,如:周宿渡、河姆渡。埠,是停船的码头,如:小水埠、后七埠、黄家埠;港,指可以停大船的江海口岸,如:后龙港、北仑区小港;堤、堰、坝、塘都指用土、石等建筑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如:陶公堤、湖堤、沙堤,压赛堰、倪家堰、它山堰,大西坝、余家坝,洪塘、高塘,指用石头砌成的水闸,如:北仑区新、大,鄞州区石;桥是人们最为常见的建筑,如:双桥、大桥、封仁桥、周家桥等。
园林建筑:亭、楼、宫、殿、园、阁。
亭,指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如:伏虎亭、师古亭、昆亭、六塘亭;楼,如:海曙楼(鼓楼)、无桂楼、抱经楼、万卷楼。宫,指古代帝王或神话中神仙居住的住所,如:灵龙宫;殿,高大的房屋,一般特指宫中的主体建筑,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如:孔圣殿、摩诃殿;阁,除了作藏书、供佛用,也可用于游憩、远眺,宁波有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还有水北阁、文昌阁。
一般建筑:斋、宅、门、院、棚、坟、墓。
斋指书房或校舍,如:寒松斋、别宥斋;宅,即住所,如:李宅、徐宅、金宅、虞氏旧宅、范宅;门,如:镇水门、塔峙城门;棚,是指简陋的房子,如:应家棚、周家芦棚、上枫棚;坟、墓,如:胡家坟,史诏墓、包祯墓、史弥远墓、三忠墓。
上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考察了宁波地名的语音状况和词汇特点,宁波地名无论是在选择音节、平仄、用韵、读音还是在选用词语方面,都显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下面我们再从宁波地名来考察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宁波地名的文化意义阐释
地名代表着一段历史,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地名亦代表着一种文化,是一份文化的传承。地名可谓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地名是文化的镜像。”“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域的文化,最初大都是互相隔离各具特色的,这些特色包括语言或方言的差异,也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地名不论从语音,还是构词、语义、修辞等方面都与地域历史、社会生活、民族心理密切相关。宁波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发挥着它自己的价值和文化品格。下面,我们就从宁波的地名来阐释宁波的地域文化蕴涵,思考宁波地名的规范化问题。
一、宁波地名的地域文化蕴涵
(一)对地形地貌的反映
宁波简称为“甬”,这个名称在春秋时就见到了。《史记·吴世家》:“(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十一月丁卯,越灭吴。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所称甬东,即今舟山地区的定海县。
甬江又名鄞江,鄞县因境内有甬江,别称为“甬”。《光绪奉化县志》
载:县北二十里有甬山,俗称江口,其地在鄞、奉交界的境上,此山峰峦颇似覆置的大钟,象形似“甬”字。甬者,涌也,像山上泉水一般涌出来,此山由西向东,颇似泉涌,故名甬山,甬江流经甬山,因此就叫甬江,凡甬江流经的区域,这一带就称为“甬地”。由此可见,“甬”,最先表示的是一座像倒扣的大钟的山,及其由西向东,如泉水涌出般的走势。后来扩展成为甬江流经的一带区域。地名对当地的地形地貌反映可见一斑。
宁波这一名称的由来,也多少反映出宁波作为沿海城市这一地理特色。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明州府(宁波旧称)鄞县人单仲友,奏请以明州与国名相同,要求改名。他认为明州府既有定海县(即镇海县),采“海定则波宁”的含义,可将明州府改为宁波府。明廷下诏改名,遂以鄞县县治为宁波府治。可见,“宁波”,缘自“海定则波宁”,缘自它靠海的地理位置。
四明山、象山等地名的由来也得自“象形”。四明山脉大俞山有四窗岩,清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三:“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宿之光,故曰四明山。”另外,“象山”的得名,是因县治北有象山,形如伏象,因以名县。反过来看,在对这些地名得名原因考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地名所指称的地理位置的特殊的地形、地貌。
宁波有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宁波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众多,整个甬江流域,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这一水文特点直接体现在地名命名上。
在构成宁波市地名的“通名”中,直接或间接与水有关的就有:
水、江、河、湖、海、泉、溪、潭、漕、涨、洼、池、岛、浦(埠)、渡、堤、堰、坝、渠、港、塘。
“漕”:水道运粮,也指水运他物。《说文》“漕,水转”也。””,就是运的意思,”,即谷。漕运,旧指我国历代王朝将征调的粮食利用水道运往京城或其他指定地点。宁波地名中,以“漕”为通名命名的有安漕、长漕、后周漕、徐家漕、大漕、杏样漕等20多处。而且它们都在一些重要河道两岸,无一例外。
“洼”:小水坑,低下的地方。有自然因素形成的,也有由于历代修建城墙、官府、庙宇等掘地取土、烧窑制瓦,形成连绵洼坑。如:徐家洼。
“塘”:堤岸;池。以“塘”为通名命名的也有洪塘,高塘,段塘,尹家塘等多处。
“浦”:古代,“浦”与“步”“埠”相通,意为河流注入江海和码头、渡口。有唐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诗为证:“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文苑英华》卷374)。宁波位于中国海岸线中段,境内姚江、甬江、奉化江三江达海,故至今以“浦(含埠、渡)”字殿后的地名很多,慈溪的新浦、凇浦、择浦,余姚的陆浦、临海浦、河姆渡,奉化的南浦、白渡,宁海的回浦、龙浦,象山的石浦、鹤浦,镇海的澥浦、清水浦,北仑的霞浦、横浦,鄞州的铜盆浦、周家浦,江北的孔浦、城山渡,江东的大步街(原叫大埠头),海曙的段塘渡等都是。
不仅体现在通名中,专名中带有“水”的含义的地名也有很多。
如:秀水街、白水巷、横河街、带河巷等。而以“桥”命名的地名更是数不胜数。宁波老市区曾有大小桥梁近百座,以桥命名的街巷竟占地名总数的四分之一。如:双桥街、大桥街、平桥街、泥桥街、莲桥街、板桥街、虹桥巷、灵桥路、府桥街、双桥街、五河桥街、三眼桥街等。这一些都充分体现了宁波的水文环境。也显示出地名对于反映地理分布、地形特征的功用。
(二)对地域物产情况、工商业活动的反映
宁波是个历史文化名城,它的主要街区形成较早,而且各具特色。但随着历史的沿革,城市日新月异,街道特色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也有一些古老的街区正在渐渐消失。在对宁波地名的考察中,我们仍可以看出当时的地域特产及工商业活动的盛况。
如江厦街,这条街从五代到两宋及至明清,历千余年,是宁波对外开放的古代港口,古时称“甬江码头”,俗称大道头。史书《四明谈助》记载:“滨江庙左,今称大道头,凡番舶商舟停泊,俱在来远亭至三江口一带,帆椅矗竖,樯端各立凤鸟,青江相间,有时夜燃樯灯。每遇阁广船初到或初开,邻舟各鸣钲迎送。番货海错俱聚于此。”陆士龙称:“东临巨海,往往无涯,汜船长,一举千里,北接青徐,东通交广,海物惟错,不可称名。”甬江码头,对外贸易热闹非凡,百货聚散之地。
国内巨艇北航山东、河北,江苏,南达福建、胶州湾及两广。外舟巨轮再驶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今天建造江厦桥的地方,就是昔日的大道头。大道头之东,俗称半边街,为海鲜集散地,东方发晓,鲜货船云集,清代李邺嗣先生诗有“一阵腥风人吹惯”之句。江厦街从乾隆年间至抗战前的100多年间,商业极盛的宁波,钱庄林立达数十家,每当打烊,银元叮当之声通贯全街。“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之称”,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繁华景况。
19世纪40年代以前,江厦街分为三个街段,即糖行街、钱行街和半边街,统称江厦街。糖行街上有许多大小糖行,因而得名;钱行街上设有很多钱庄,是从前宁波金融业的大本营,“糖行街”、“钱行街”是直接以当时繁盛的经济活动来命名的。除此之外,还有曾闻名遐迩的“药行街”。“糖行街”、“钱行街”,还有曾作为宁波主要木材交易市场的“木行街”等地名随着商业活动的变更已然消失,而“药行街”至今仍存在。顾名思义,药行街上曾设有很多药行。据考证,这里曾开设过50多家大小药行,云集着全国各地前来交易的药商,因而得名。宁波的药行街,集中了来自川汉、津北、西怀、洋广、山浙的各地药帮,进行药材交易。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整整半个多世纪,全国各地的药材客商都喜欢在此地交易,宁波药材市场经久不衰。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冲击,再加上宁波发生金融风潮,很多钱庄倒闭,药材业也深受影响,药行街从此一落千丈,失去往日的风采。但“药行街”这一地名却保留了下来,记载着当时的经济繁荣盛景。
另外,此类地名还有:大来街、天吉巷、树巷、怀安巷、元吉巷、鹅场路、博文巷、宝兴巷、生泰巷、帽店巷、鼓店巷、纱帽巷、铸坊街、羊行巷、打铁巷等。
大来街:旧名大来衕,黑风衕、家井巷,一作缸井巷,又作江心巷。
因清时有老大来南货店得名。
天吉巷:旧名张天吉衕。因旧有张天吉贳器店得名。
树巷:旧名树行衕。因其地旧有万顺木行得名。
怀安巷:旧名惠安当衕。巷内旧有惠安当铺,故名。民国时改惠安为怀安,谐音。
元吉巷:旧名林元吉衕。清末,巷有林元吉号贳器店,故名。
鹅场路:民国初年,南门郊外有公胜鹅行,为白鹅贸易市场,故名。
博文巷:旧名卜文记衕。因清时巷内有博文记贳器店得名,沿用至今。
宝兴巷:旧名宝兴当衕。光绪《鄞县志》称石版巷。旧有慈溪人葛姓在巷内开设宝兴当铺,故名。
生泰巷:旧名汤生泰衕。清末民初时,巷内有汤生泰丝线作坊,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