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44

第44章 汉语与地域文化(3)

帽店巷:旧名太和帽店衕。民国初年,巷内设有太和帽店,故名。

鼓店巷:旧名鼓板店衕。清末,巷口设有鼓板店铺,故名。

这些以商业市肆得名的地名反映出宁波工商业活动的情况,同时也是宁波商品经济发达的一种表现。

(三)对历史事实、传说的反映

地名一经形成并被广泛认可后,往往很少改变。因此,一些历史事实得以借着地名,突破时间限制,为现代人们所认识。现在我们见到的地名,多少都带着些历史的痕迹。地名可谓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比如:战船街,清代袁陶轩先生鄮北杂诗:“战船江边岁岁修,千家冢木几家留。近来樟树随山尽,出海偏学估客舟。”战船街从两宋到明清800多年间,是建造战船、商艇的场所,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108年)由战船厂承造两艘巨艇,一名“灵虚安济致远”,一名“灵飞顺济”,称为神舟,又称万斛船,在当时称得上是大吨位船舶,出使高丽,直到今天在朝鲜半岛还颇有影响。

上文谈到的江厦街、糖行街、钱行街、药行街等,不仅反映出宁波的物产情况和经济类型,也是当时宁波经济状况的历史再现。尚书街、马衙街、崔衙街、孙祠巷则反映了我国封建王朝时期官职、官署名称和宗教祭祀场所。在慈城镇,有民生路、民族路、民权路、三民路,这些地名很显然受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另外民主路、觉民路、自新路等,也是当时号召民族觉醒、自强思想的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出于对革命的热情,出现了很多反映革命情况的地名。如:东方红大街、延安路、长征路、遵义路、红卫路、红旗街、胜利街、红星路、工农路等等。诸多革命词汇构成的地名,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革命情形,人们高涨的革命热情,以及人们对革命的期望、赞美。但是这种过度渲染、强调当时革命风潮,甚至有些偏“左”思想的地名,往往经受不住时间考验,只能存在于一时一地,很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更。如:东方红大街后更名为中山路,长征路更名为望京路,遵义路现改为永丰路、和义路,红星路则分改为东、西草马路等等。

地名除了反映历史事实外,也能反映一些历史传说。传说是指在民间留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与评价。例如,纱帽巷,《鄞县通志》载:“纱帽巷,旧名纱帽地。”旧又称纱帽第,亦称海神庙后。据传,该巷与十字井巷交织,形似纱帽,故称纱帽地。又传清康熙间,武士张宗瀚(字齐生)建宅于此,其宅高低错落,形似纱帽,遂呼为纱帽第。

又如:慈溪的得名,是相传东汉时,董黯的母亲嗜饮此溪水,黯乃筑室溪边,汲水孝奉其母,后人遂名慈溪。可见,宁波一带的传说在地名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四)对宗族观念的反映

在地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姓氏+通名”的构成形式,即姓氏地名。也就是用姓氏来命名专名部分的地名。现在宁波的姓氏地名,主要有两种:一是姓氏直接加通名,如:戎家、庄家、陈家、徐村等;二是姓氏加“家”再加通名。如:姜家陇、徐家洼、丁家漕、范家边、沃家巷等。据统计,宁波地名中,以同姓聚居姓氏命名的地名有48条,占总数的9.04%。

这些姓氏地名的命名多是依据世代居住,或移居此地后长期居住在当地的宗族姓氏而得来的。如:胡家巷,《鄞县通志》载:“胡家巷,旧名胡家衕。”清时,有胡姓迁此定居,故名。柯家巷,旧名柯家衕。民国34年(1945)定名柯家巷。巷有柯姓世居,故名。王家巷,旧名王家墙门。民国时,改名王家巷,俗呼王家弄。始居王姓,故名。

王氏先祖于清时迁来,今尚有其后裔居此。薛家巷,《鄞县通志》载:

“薛家巷,旧名薛家衕。”原系薛姓聚居,故名。这里反映出一种很强的宗族观念。宗族,“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汇聚之道,故谓之族”。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往往聚居在一起,共同从事生产,协作劳动,抵抗天灾人祸。特别是对于那些移居当地的人们,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缺乏根系的环境中,自然会加强宗族观念,聚族而居。他们以姓氏作为纽带,来显示一种血缘关系,以此壮大族系,增强凝聚力。因此,宗族的居住地也自然而然地以姓氏作为地名来体现这种维系。

五、对宗教文化的反映

宗教对于我们的影响可谓大矣,它遍及人们日常生活、思想观念的方方面面。宁波地名的形成也受到了宗教文化的浸染。从对地名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宁波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历史上盛行于宁波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宁波当地人以信奉佛教为最盛。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宁波佛教盛行,梁代达到顶峰。宁波市有很多佛教建筑,如:

宁波府城隍庙,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1440年前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府城隍庙之一。它集供神与游艺、饮食于一堂。到城隍庙,一种人是拜菩萨,了心愿;另一种人是去赶热闹,吃喝玩乐。1927年,宁波成立市政府,首任市长罗惠侨亲自参加破除迷信,捣毁菩萨偶像的活动。从此城隍庙有庙而无菩萨。1983年为了适应城市开放,开辟为商场。此外,还有保国寺,公元25年至56年间,东汉光武帝时,中书郎张齐芳弃官隐居此处。后舍宅为寺,名灵山寺。唐广明元年(886),唐僖宗赐“保国”匾额,遂名“保国寺”。惠灯寺、双月庵、七塔寺、天童寺、阿育王寺等也是有名的佛教建筑。这类宗教活动场所慢慢地被指称或派生为地名。同时,佛教的劝人向善、行善的思想,也反映到地名中来,如:积善巷、首善路、扬善路等。

宁波人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除佛教的影响外,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也渗透到地名文化中来。孔圣殿就是人们供奉、祭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原来的孔圣殿供奉着孔子塑像,东西两庑供奉孟子、曾子、颜回等人。每逢农历二月初八,都要在孔圣殿内举行祭孔仪式,祭品有牛、羊、猪等牲畜和时鲜蔬果,祭时钟鼓齐鸣,笙歌四起,是县内重大的庆典。现在仅存殿堂,于清咸丰八年(1858)重建。宁波市内的道家建筑有:佑圣观、冲虚观、吕祖殿、清道观。除此之外,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和道家“玄、妙、清、虚、真”的教义,在地名中也有体现,如:同仁巷、仁久村、和义路、新义巷、新义路、孝闻街、忠介街、贤良巷等。

六、名人情结的折射

在全国各地,几乎都可以看到以名人命名的地名,这些地名用来表达对名人的一种敬仰和怀念。在宁波以历史名人得名的地名有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尚书街、苍水街、华夏巷、忠介街等。中山东(西)路,旧名东大路,别称东门街。民国35年(1946)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名为中山东(西)路。“文革”中,中山东路与中山西路合并,统称东方红大街。1981年地名普查复名中山东(西)路。尚书街,旧名尚书第、芳嘉桥跟。街因旧有尚书第得名。尚书第,为明成277化二年(l466)进士,太保、吏部尚书屠滽所居。至清,为顺治十五年进士、康熙四十二年兵部尚书屠粹忠府第。现旧第已改建为住宅。

1981年地名普查将街西段(文昌街至望京路)划入施祥巷。中段(孝闻街至文昌街)改称尚书巷。苍水街,即是以明末着名的抗清英雄,爱国诗人张苍水命名,“文革”时曾称红旗街。1981年地名普查复名苍水街。华夏巷,民国19年(1930)为纪念明末抗清英雄华夏定今名。

“三忠巷”的得名更为典型,它来源于“三忠墓”,是为纪念三位明末清初浙东地区着名的抗清将领而得名。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南明鲁王惊慌失措逃到浙东,组织残余明军依据钱塘江抗击清兵,兵部给事中董志宁,兵部侍郎王翊、冯京第分别在鄞县、余姚等地自告奋勇地组织义军开展抗清复明活动。尤其是王翊据守在四明山的部队,兴盛时曾发展到1万余人,多次击败前来围剿的清军,震动浙江。

后来,董志宁、王翊、冯京第的义军终因寡不敌众,相继失败,董志宁在舟山自刎身亡,王翊被捕后被斩首示众,冯京第捐躯在战场上,死得极其壮烈。宁波人感其忠烈,找到董志宁的尸体、王翊的头、冯京第的臂,将他们安葬于城北郊的马公桥旁,世称“三忠墓”,旁边一条路因此得名“三忠巷”,它是宁波人可歌可泣的抗清斗争见证。

2003年11月宁波大学组织开展了校园道路命名方案征集讨论活动,最后对7条校园主干道路分别进行命名并制作了路牌和介绍,7条主干道路名分别为:阳明路、宗羲路、祖望路、舜水路、斯同路、应麟路、苍水路。这些道路全是以宁波本地的着名学者来命名。例如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心学”大师王阳明;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旷世大儒黄宗羲;还有清代着名学者、文学家,浙东史学名家全祖望等,皆是名声赫赫的着名学者。他们作为宁波人,是宁波的骄傲,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道路,不仅体现出一种崇敬之情,更是有一份令人骄傲的情愫蕴涵其中。

(七)美好愿望的体现

在道路名称的命名中,一些吉祥、和顺、美好的词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使用。这反映出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体现。下面我们从统治者的政治理想、百姓的生活愿望,以及体现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们审美情趣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表达统治者的政治理想

各朝各代的帝王,从建朝伊始就期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繁荣,百姓能够安乐,期望自己的统治能够千朝万代,期望能够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政治理想,这种信念直接影响到地名的命名上。比如含有“安”的路名特别多,如:长安巷、永安巷、怀安巷、乐安巷、均安巷、镇安街、和安坊、安奎巷。这些地名表达了统治者对于社会长治久安的愿望,只有安定,统治者的统治才能长久。不仅如此,他们还期望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百姓太平安定,如:寿昌巷,宝兴巷、同兴巷、茂兴巷、福兴巷,平安巷、太平巷。国家安定昌盛,也是当朝者最大的政治抱负的实现。广济巷、广福街则代表天子福泽延及甚广。另外,还有一些含有“泰、永、圣、华”等字眼的地名。含有“泰”的有:生泰巷公泰巷;含有“永”的有:永丰巷、永宁巷、永安巷;含有“圣”的有:三圣巷、洪圣巷、佑圣巷;含有“华”的有;华严街华楼巷。另外还有像惠政巷、惠赐巷、天吉巷、嘉佑巷、人民路、使君街等,这些都表达了统治者某种政治理想。

2.表达百姓的生活愿望

统治者有他的政治理想,老百姓也有他们的生活愿望。这种生活愿望体现在地名中,就是常用一些表示美好事物的词,来表达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希冀。人们偏爱用“丰、吉、寿、福、祥”等美好字眼来命名。首先,百姓总是期望生活平定、安宁,地名偏爱用带有“安”、“宁”的词:万安路、平安巷,永宁巷、咸宁路。其次,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人们世代以耕种为生,因此,人们对丰收的企盼尤为迫切,如:

永丰巷、胜丰路、永丰路,这些地名就体现了这点。另外,像百岁坊、永寿街、寿昌巷等地名反映了人们长命百岁的思想和对长寿的祈盼。

“祥”、“福”、“吉”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词,如:千祥巷、施祥巷、万祥巷、德祥巷,大吉巷、吉庆巷、天吉巷、伴吉巷、元吉巷,五福巷、天福巷、广福街、福记巷、福兴巷。它反映了人们希冀福泽降临,生活得以吉祥如意的梦想。再如:九如里,《鄞县通志》载:“九如巷,旧名九如里。”以旧有九如里得名。“九如”,源出《诗经·小雅》:“天保九如”,寓福寿绵延之意。其他还有,欢喜巷、顺和巷、贵佳巷、人和巷、鸿茂巷等,这些地名都充分表达了老百姓的生活愿望,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热爱。

3.体现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地名中,除了运用那些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词以外,也有一些表现传统道德观念和人们审美情趣的词。道德观念,主要涉及德行、操守。积善巷、首善路、扬善路,体现了佛教劝人行善积德的思想;同仁巷、仁久村、和义路、新义巷、新义路,体现了儒教传统的重视仁、义的观念;而孝闻街、忠介街、贤良巷,是传统的忠孝观的反映。

地名也常用到一些人们喜爱的形象,如一些动物、树木、花卉,从中也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审美情趣。比如:长春路、长春巷、永春巷的路名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动物地名命名:狮子街、白鹤巷、五龙潭、迎凤街、迎凤巷、黄鹂新村、朱雀新村、丹凤新村、紫鹃新村。狮子被称为百兽之王,是一种威武、勇猛的代表;白鹤在人们的传统意识中,象征着高雅,同时也代表长寿;龙凤,则更是神话中才存在的万物之灵,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一切美好事物,故这些动物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拜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