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网络通假字的产生也有网民故意写错别字和谐音追求娱乐效果的因素。有意使用错别字的用法也可以看成是“飞白”的修辞手法。飞白,又名“非别”,是明知说错或写错而不予改正,有意将错就错,如实加以记录或援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吕氏春秋·察传》记载:“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而后人仍然将错就错,以此典故创造了成语“三豕涉河”来表达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的意思。“三豕涉河”就是飞白的一个例子。类似的网络通假字还有竹叶(主页)、板斧(版副)、大虾(大侠,指资深网虫)、青筋(请进,欢迎过来看看)、驴友(旅友,指旅游者)、油墨(幽默)、点心局(电信局)、果酱(过奖)、水母情话(水木清华)等。许多词语经过通假之后都产生了积极的表达效果。比如“大虾”一词,最初是由“大侠”演变过来的。这个网络词语生动地描绘出一个长期坐于电脑前的网络高手,弓腰如虾的形象。还有一些则是为了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例如称“美军”为“霉菌”,称“台独”为“胎毒”,称“本·拉登”为“笨拉灯”,这些网语传达出的含义就不仅仅是几个名词所能承载的内容了。
古文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可以通用或假借,这就是通假字。如果是用甲字代替乙字,那么甲字就叫做乙字的通假字。通假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先秦两汉时期开始出现。所谓通假字,通俗而言,其实就是古人写的别字。只是它必须是古文中通用的别字。通假字之间的本义并不相同。如:(1)《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跳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三解为“啮人跳虫。”又,“早,晨也。”二字古音相同,“蚤”是“早”的通假字。(2)《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说文解字》卷四中解释:“慧,儇(狓狌ā状)也。”(意为聪明)又,“惠,仁也。”后者用“贤惠”的“惠”代替智慧的“慧”。“慧”与“惠”古音相近。
关于通假字,汉代经学家郑玄有一段论述,说:“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转引自[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
说明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并且使用同音字来替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古代科技还不够发达,对汉字的研究也还刚刚起步,缺少规范的字典、辞书或者难以大范围印刷传播,所以古人在写作的过程中经常用他字代替本字。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和作为“六书”用字法之一的假借并不相同。虽然二者都属于借字记音现象,并没有造出新字来。但通假是本有其字的,而假借则是本无其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尚未造出的字。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转引自[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这段话论述的即为假借字的成因。
之所以把网语中诸如“大虾”、“霉菌”一类的词语称为网络通假字,是因为这类字词和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比较相似。应该说它们都是一种通用的别字。只不过古代是因为缺少统一的规范出现了通假字,而如今是由于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娱乐的需要而产生的。
2.现代甲骨文
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甲骨文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汉字体系。它通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又叫“卜辞文字”,“契文”或“殷墟文字”,内容多为占卜的记录。甲骨文是公元前14世纪到前11世纪,即商代后半期盘庚迁殷到帝辛灭亡时期的文字。刻着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在清朝末年(1899年)才在河南安阳被人发现。甲骨文是一种象形字,它的图画特征很明显。在甲骨文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几种基本的造字方法都已经出现了。其中,象形字以及会意字、形声字中的象形部分与图画比较接近。象形是用线条描画实物的形象,以此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如“火”的古字形,就很像火苗向上的样子。又如会意字“看”,是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眼睛上方,挡住光远望。其中的“目”字就是象形字,古字形很像人的眼睛。
中华民族具有发达的具象思维。“语言学专家认为,汉语最具特点的是其‘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模式,即运用相应的具象使概念生动可感并有所依托,具有重意轻音的虚实感和以形写意的写意性,而不习惯从认识事物包含的所谓理念去建立抽象的法则。”所以中国最古老的字就是象形字。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趋向是: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增强,笔形也从绘画式的线条变成由点和直线构成的笔画。总之,汉字在向抽象化发展。
而网络语言中象形符号的出现,使汉字中逐渐弱化的甲骨文的图画特征又凸现出来。所以有人称这些符号为“现代甲骨文”。现代甲骨文以人的面部表情符号为主,也有少量表示某种物体的符号。在表情符号中,“:”通常表示眼睛,“-”表示鼻子,“)”表示嘴,这些是最基本的符号。面部表情都是在这些基本符号的基础上稍做改动形成的。
表情符号是体态语符号化的体现,下面是一组神态各异的表情符号:
:-O “哇!”——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O”表示张得很圆的嘴|-)这是眯着眼笑,也表示回信回得快睡着了。“|”表示眼睛眯成一条缝|-P捧腹大笑。“P”象征人的腹部{:-}中分的发型。“{”表示头发是中分的:-<}留着八字胡的笑容。“<”象征八字胡@:-)他有一头卷发。“@”代表卷发B-)笑的人带着眼镜。“B”表示眼镜[:-]戴着耳机听音乐。“[”代表耳机{(:-)戴着假发。“{”表示头上又戴了个假发:-(悲伤或生气的脸。“(”表示撇嘴还有一些表示某种物体的符号,如@>>——>——,表示一朵漂亮的玫瑰。千奇百怪的象形符号蕴涵着令人惊叹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也传达出其他文字形式无法企及的温馨。
网络语言的图像化走向,弥补了文字语言在表达上的不足,但同时由于划分过细,又增加了人们理解上的困难。现代甲骨文具有形象可感的优点,但随着一些论坛或聊天工具中表情图片的出现,它有逐渐衰落的趋势。象形符号可能最终会退出历史舞台。
3.合音造字
网络语言中有诸如:酱紫(这样子)、酿紫(那样子)、表(不要)之类的合音造字的现象。这跟古汉语中的兼词有些相近。兼词,又称兼性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兼词一般是合音词,即两个不同性质的词,经常连用并快读而造成的。也有个别兼词和所兼两个词的语音没有关系。古汉语中兼词数量不多。常见的有“诸”,是“之于”、“之乎”的合音词,并兼有这两个词的词性,即代词和介词或者代词和语气词。如《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诸”是“之于”的合音,即“穆公访之于蹇叔”。又如《论语·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诸”是“之乎”的合音。此类兼词还有:盍(犺é)——何不,焉——于之、于此,耳——而已,尔——如此,旃(狕犺ā状)——之焉,叵——不可,等等。
网络语言中合音造字现象的产生是为了省时省力,同时又显得谈话风趣诙谐,气氛轻松。
4.动词独立
如果把一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远远长于原文。
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则以复音词为主。文言文遣词造句比较简练。由于古代汉语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与现代汉语相比,它每个词都显示出很强的描述性,意义相对丰富,也极具独立性。古代神话中有《夸父逐日》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短短三十几个字讲述了巨人夸父与太阳赛跑的故事,语句凝练。“入日,渴,欲得饮”,“(夸父)赶上了太阳,感到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古汉语原文省略了主语,谓语也浓缩成一个字而独立存在,描述性极强。而现代汉语中就很少出现这样的表达方式了。
网络语言中却存在部分动词独立的情况,如汗、倒、晕、闪之类的词语,都可以独立运用(或者独立作为一个谓语成分)。例如:我倒(我要倒下了,用于表示佩服,或出乎意料);我闪(我要闪身离开了,用于表示惹不起但躲得起)。经常是仅用一个动词就表达出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需要几个字才能表达清楚的意义,十分简省。
5.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的基本职能。所谓活用,一般是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基本职能以外的职能。古汉语里有很多词类活用的现象,如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名词用如副词等等。词类活用现象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经引起训诂学家的注意。如《吕氏春秋·期贤》中有:“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高诱注:“何不以段干木为相也?”这就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我国第一部古汉语语法着作《马氏文通》(1898年)也提到了词类活用现象。
网络语言中有些语法现象跟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有些类似。名词用作动词比较常见。例如:“别忘了伊妹儿我”,“你雅虎了吗”,“视频一下”,还有作为网络语言扩展的手机短信里“有事短我”(“短”指“短信”)……伊妹儿(电子邮件)、雅虎(网站名称)、视频、短信都是名词,却做了句子的谓语。古代汉语中,名词在叙述句中的职能是充当主语、宾语,有时也充当定语。如果名词在叙述句中充当谓语,或后面有宾语或补语,或前面有副词或助动词,就可以判定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史记·留侯世家》:“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履”本意是“鞋子”。“履我”,“履之”,“替我(他)穿上鞋”。
也有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情况。形容词带宾语,或用于被动结构。
如:“澳大利亚政府网站被黑。”这里的“黑”字是指被黑客袭击。它原本是“黑客”一词的一部分,是修饰性的形容词,这里用做动词。词类活用的词语有些是由英语翻译过来的,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这类现象是受英语的影响。
6.词序颠倒
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表达手段,是汉语的重要特征之一。汉语的词类,由于没有内部的形态变化,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靠词语的组合顺序来表现。一般来说,充当各个语法成分的词语,在句中都有固定的词序。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上是相同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补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后。但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一定条件下,谓语、宾语可以前置,定语可以后置。例如《左传·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在古文中常见的谓语前置现象,网络语言中也有出现。如:闪人先。古代汉语是主语在后,而网络语言是状语在后。我们目前所接触到的网络语言中谓语前置、状语后置的现象仅存在于“……先”这个句型中,它应该是受到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影响。网络语言词序颠倒的现象还有待研究。
(二)网络语言与外语的关系
21世纪,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人民在生活领域的诸多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网络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形式也吸取了许多他国语言的养分,带有跨国交流的印记。网民进行交谈时,或出于方便与外国朋友交流的考虑,或潜意识里受到所学外语的影响,会自觉借鉴外语的语法或词汇,加工改造后进行运用。
“中西合璧”的语言形式能在网上得到认同,首先是因为互联网源自美国,许多网络用语是英文。其次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网民群体以大学生为主体,使用外语不会出现交际困难。
1.外语语法的借用
网络语言中有的惯用句型是直接从某种外语的语法中借鉴过来的。比如:
(1)x x x x的说,例句:似乎他态度老强硬的说。这是一种动词后置用法,来自日语语法“……と ぃぃ ます”,表示认为、觉得。
(2)x x x x ing,例句:自行车丢了,郁闷ing。表示 x x x x进行中,正在 x x x x。此句型借鉴了英语语法中的时态“现在进行时”。如:
He is speakeing English much more fluently thanhe used to.(译文:他现在英语讲得比过去流利多了。)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时态是一种语法范畴,是用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方面的动词形式。英语有多种时态,现在进行时表示说话人在说话这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