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52

第52章 汉语与社会文化(6)

2.外语音译后谐音使用

汉语外来词有音译词、半音半意词、音意兼译词和借形词等几类。音译词是用汉字来译写外语词的读音。比如常见的“巴士(bus)”“克隆(clone)”、“沙发(sofa)”等。网络语言中也有音译外来词,但它们通常不是直接音译,而是音译后利用谐音,改造成比较诙谐有趣的词语。例如:伊妹儿(E-mail)、粉丝(fans,追星族)、烘培鸡(Homepage,个人主页)等。

3.英文缩写

使用缩写有两大好处:一是比较方便省时;二是可以比较含蓄地表达某些不宜直言的含义。英文缩写一般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通用的。它通常由词组中每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成,大小写均可。例如:BF——boyfriend(男朋友),BBL——bebacklater(过会回来),BTw——by the way(顺便说一句)等。也有一些英文缩略词是根据单词的发音来选取相应的字母所组成的,如C U——see you(再见),R——are(是),I C——I see(我明白了或我知道了)等。

4.直接借用

网络语言中也有少量词语是直接借用日语的字形及含义,但比较少见。如:“大丈夫”表示没问题,“残念”表示可惜或者死亡。现代汉语的外来词中有从日文直接借用汉字字形的词语。它属于借形词的一部分,从日文中直接借用汉字字形,但不借它的读音。“茶道”、“干部”、“经济”、“交通”、“教授”、“美术”、“引渡”、“组合”、“人选”、“手续”、“写真”等都属于这类词语。

(三)网络语言与方言和字母、数字的关系

网络语言也借用一些方言中的词语或者模仿方言的发音来造词。借用方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对方属于某个方言区人时,为了和他拉近距离而使用;二是认为方言比较有趣,有意模仿。一般网络语言方言化在南方比较流行,因为北方方言和普通话比较接近,区分不是很明显。但近年来受一些艺术作品的影响,北方方言也在网络中流行开来,比如在着名小品表演艺术家赵本山的小品和电视剧、雪村的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以及网络歌曲《大学自习室》等的推动下,东北方言逐渐流传开来。在网络语言中,东北话里的“忽悠”已经成为“骗子”、“骗人”的代名词。

1.方言词语

方言词语在社会上的流行程度,与方言背后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上海话,80年代至90年代的广州话……特别是80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全国有目共睹的,许多粤方言词语,比如“酒楼”、“买单”、“打的”、“炒鱿鱼”、“水货”、“打工”等,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来。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香港话“哇”、“哇噻”来表示惊叹,事实上,对其真正的含义根本是一无所知。但是某种方言一旦流行,网民就会借用这种方言的用语或者依据其发音造词。

(1)用语来自方言。例如:

菜:表示无能或废物。源自北京方言。

不睬你:不理你。新加坡语。

台客或台妹:土气粗俗的意思。台语,原指早期原台湾人民。

(2)依据方言发音造词。例如:

母代(或无得):指没得,没有。南京话。

唔系:不是。广东话。

淫:人。东北话。

灰常:非常。福建话。

还有木油(没有),摔锅(帅哥),铜子(同志),素(是),稀饭(喜欢)等应该都是源自某种方言。

使用方言聊天成为网民表达个性的方式。在SONICBBS论坛上有一个叫“茕茕”的ID,她使用一种被网友称为茕语的个性语言,就是把传统的吴音用汉字打出来。比如:“在偶这~立春滴力量古然药比春节大~观灯灰来~偶快成炮灰乐~大家争着放炮迎春~”翻译过来就是:在我们这里,立春的力量果然要比春节大,观灯回来,我快变成炮灰了。大家争着放炮迎春。这样的方言口语转化而成的书面语言,充分体现了使用者的个性,被许多年轻人所接受。

2.字母

与英文缩写相类似,网络语言借用符号主要是出于简化和隐晦的需要。

一般选用词组的每一音节的声母组成,大小写均可。如:BT(变态),JJww(唧唧歪歪,指人说话的样子),MPJ(马屁精),PFPF(佩服佩服),RPwT(人品问题),TMD(骂人)。

3.数字

(1)数字谐音。3166(撒扬那拉),5871(我不介意),1573(一往情深),9494(就是就是,表示同意),98(酒吧),1414(意思意思),4242324(是啊是啊),8147(不要生气)。

(2)数字会意。13579——此事真奇怪(因为1、3、5、7、9均为奇数,而在英语中“奇数”与“奇怪”用同一个单词“odd”),121——想要和你单独交谈(2的英文发音two和to谐音,1to1取意于一对一),1775——我要造反了(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除了上述几种类型外,网络语言中还有一些汉语词语新解,比如“恐龙”原指外形奇特的史前动物,网语指外形不佳、性格外向的女性网民;“贤惠”原指妇女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对人和蔼,网语则指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还有新造词语,如“网虫”指一般网民,“爬虫”指初级网民,“飞虫”则是高级网民。新造词语使传统汉字在重新组合中焕发了新的光彩。

三、网络语言的规范

互联网被称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媒体后的第四媒体,它的产物网络语言正逐渐走出网络平台,进入其他媒体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语言现象,引起了汉语言学者和各界人士的积极关注。

围绕网络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闪雄认为:网友们故意使用错别字,给读者造成一定的认读困难,影响了交流;更为严重的是,网络语言会给汉语规范带来极大的破坏,应从保持汉语纯洁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厦门大学教授、语言学家李如龙称,网络语言对汉语是一种污染,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的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是一个不健康的苗头。2000年8月29日新浪网上的评论文章《网络语言“说都不会话了”》更成为声讨网络语言的战斗檄文。

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有许多支持者。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称“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作家陈村认为,在电脑上,中文表达本身存在缺憾,使用“网语”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和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会显得新鲜,有个性。北京广播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教授于根元在其主编的《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提到:网络语言的实质不是黑话,是扩大交际;对不同语体的语言有不同的规范要求,交际值(交际到位的程度)是衡量语言是否规范的唯一标准。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郑远汉认为,言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既要重视标准语的规范统一,又不可忽视语体的多样性和言语活动的灵活性。

诚然,网络语言的确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比如网络语言中有些属于粗俗轻佻和意义不大的成分,是毫无必要,理当摒弃的。

还有,应用网络语言的范围问题,《广州日报》曾报道说,中小学生作文中频繁使用网络语言,让老师、家长似懂非懂,瞠目结舌。它的入侵干扰了正常的语文教学秩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现代汉语的规范。因此,在什么范围内应用,应用到何种程度,都是需要我们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但是,网络语言兴起的必然性和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网络语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产生并流行着,体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存在即合理。网络语言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交际价值上。人们使用网语在因特网上可以顺利地进行交流,这说明网语实现了它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同时,求新求变的网络语言对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在网上,被无数蚊子咬了叫“新蚊连啵”,更改网名和资料叫“投胎”,电脑中病毒叫“感冒”……这些词语无不体现了使用者群体思维的活跃。

其次,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语言可以成为它的有益补充。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词汇是一个开放型的、不断变化生成的系统结构,而语音、语法就相对比较稳定。不断变化更新的语言才能永葆青春活力。多样化的语言也是现今多样化社会的产物。

因此,对待网络语言这个新生事物,第一,要有宽容的态度;第二,要观察等待,看网络语言究竟能否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第三,需要我们制定相应的网络法规,合理规范网络语言。从变异到规范是语言本身的发展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是语言的自我完善过程,还需要外力的推动。比如字典、书籍的编订,国家相关部门和网站管理措施的制定,以及网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有一些地方性的法律规范,如2006年3月1日起开始生效的《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规定,新闻报道除客观需要外,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对语言文字使用有示范和规范的重要作用,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尽量把它保留在网络范围内,避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尤其是不应在报刊等其他新闻媒体中出现。因为网络语言毕竟是一种缺少规范的任意性过强的非主流语言。稀奇古怪的网语在生活中漫天乱飞必将对中国传统语言和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当然,网络中比较凝练,能够稳定下来为人们所接受的词语也可以吸收到现代汉语的词汇里。

对网络语言的规范存在一定的难度:规范标准难以确定;确立的规范难以执行。所以,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还有待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国内的一些高校和学术机构已经开始关注网络语言现象。

北京广播学院已经设立了网络语言应用系。2006年4月1日,上海交通大学面试招生自主讨论的话题是:就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网络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网络语言出现以来,对于它的研究,成为了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人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研究,有人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也有人从语言规范的角度讨论,目前较多集中在词语研究上。相比之下,国外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1997年,美国哈特福德大学世界语言问题研究和资料中心就主持召开了一次“网络和语言”研讨会。会议讨论了网上语言、英语作为网络通用语的地位问题以及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问题。2003年9月18日至20日,第一届国际网络语言研究大会在西班牙召开。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网络和语言”国际研讨会。这两次会议标志着网络语言研究引起了世界语言学界的关注。2002年和2003年在Language和ELTJournal杂志上频频出现关于网络语言研究的论文或书评。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网络语言研究的范围也比较广,主要包括网络语言的语言要素变异、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的生成原因、网络语言与文化关系等等。

深入研究网络语言,对于网络的健康发展以及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港台方言词语的分类与功能

由于香港、台湾地区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中所处的优势地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与香港、台湾两地的紧密合作,大量的港台词语“随风潜入夜”,以其简洁的语音、特有的语调吸引了大批大陆年轻人尝试运用。据汤志祥(2001)统计,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有687个港台词语被采用,其中有140个被收录进权威辞典。新进入普通话的港台方言词大约有483个。这其中既有反映新的经济生活的词语,也有反映新的生活形态的词语,如:超市、便利店、连锁店、炒地皮、炒家、斥资、保税、保税区、AA制、诚聘、集团公司、打卡、法人、公证、盗版、加盟、精品、年报、疲软、年薪、月薪、薪水、减仓、斩仓、建仓、平仓、蓝筹、红筹、盘整、攀升、交易所、跌停板、涨停板、挂牌、上市、大市、大户、散户、盈率、预期(经济生活类);霸王车、酬宾、大姐大、传媒、宠物、爱心、创意、大跌眼镜、导播、公关、怪圈、婚变、氛围、家教、美白、排行榜、空姐、减肥、家庭影院、瓶颈、前瞻、试婚、社区、业界、业主、心仪、义工、洗钱、外援、有氧运动、体能、整合、资深、主打歌(生活形态类)。这些词近些年活跃在大陆民众的生活中。

由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历时六年编写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于2005年7月出版面世,这是它在经历了334次印刷、累计发行4000万册之后,迎来的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修订。词典中新增了6000余词条,其中就收录了很多从港台地区传入的词语,如“警匪片”、“取向”、“咪表”、“八卦”等一些港台地区特有的词语,也有“猎头”、“做秀”、“某某秀”等先由港台地区引进而后传入内地的词语。

港台方言词同网络新词一样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