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54

第54章 汉语与社会文化(8)

(三)应用角度的分类

应用角度是从实用功能出发对现代汉语中港台方言词所做的分类。根据功能,我们可以将它分为引进性应用词和介绍性应用词两类。

1.引进性应用词

引进性应用词,指的是为了把现代汉语中没有或来不及创造的概念引入进来而使用的港台方言词。由于汉语中缺少某种概念或某种语用色彩而又需要使用,因此,在经常使用或遇见此类概念时,就可能在没有或来不及创造本族词的时候,从他处直接引进。港台方言词中的这类词大多为事物名称词。

(1)来不及创造概念的引进词。一般这类词所指称的事物在大陆本身就存在,但没有一种特指的专有名词,或者是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词,或者是原有词语不够简练、使用不方便。所以这类港台词的进入令此类事物的概念更加清晰化,表达更为容易,也更易于传播。

例如:

“肥皂剧”:专指那些制作粗糙、表演庸俗、情感做作的电视剧。

作为此种事物,它不是台湾所特有,但作为词语,确为台湾首创。

“按揭”:这个新名词是随着抵押贷款买房这种新生事物所产生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布艺”:指的是使用布料做成的手工艺品。布料的手工艺品在中国古时就已存在,但缺乏一种特指的称呼。“布艺”一词的出现,准确地表达了其所代表的概念,而且简单明了。

(2)因没有而引入使用的词汇。这类词代表的一般都是些新生事物,它们所指的概念在内地在引入该词语之前并不存在,事物同名称一起进入内地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往往是一些产品或事物的名称词。例如:

“奶茶”,此种事物本身是一种商品,名称与其一起进入内地。相似的词还有“菠萝包”(一种香港特有的面包)、“双皮奶”等食物名称;“面膜”、“啫哩水”、“摩丝”等美容用品名称;“徐福记”、“屈臣士”、“隆发祥”等商店企业名称,它们是随着这类事物一起进入内地人们的生活的。

2.介绍性应用词

为了介绍异地的社会情况、文化风情,以介绍为目的的港台方言词,是一种介绍性的应用。这类词还没有真正融合于汉语,它们处于“形式上的外来词”阶段,仅停留在介绍的层次上。例如:

“特首”:专指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最高执行长官”,这种亲切的简称反映的是一个地区长官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与此相关的还有“廉租”等政治措施方面的专有名词,指的是香港政府为低收入民众提供的一种福利租房措施,类似于内地的公房,但在实施上却有区别。此词近年来有向引进性应用词过渡的趋势。

“民宿”:指的是台湾乡下特有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的旅馆,集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提供温泉、参观、游戏等多种活动。有点类似于内地近年来兴起的“农家乐”,不过前者比之更为专业化、市场化,具有针对性,两者无法等同或换用。所以,目前而言无论何种场合只能是作为介绍此种特定事物而进行的使用,无法用于他处。

二、特点

港台方言词被吸收进汉语词汇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名词,尤其是实物名词,是被借用数量最多的

我们以《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中的借词统计,这一时期,汉语从港台用语借过来的名词包括“手袋、警花、空港、艺员、义工、写字楼、写字间、线人、线报、资讯、街区、豪宅、柜员、管道、工薪族、房车、房型、车程、步道、澳门币、按揭、蛇头、上班族、色魔、色狼、人蛇、人气、球员、全科医师、皮草、配额、派对、卖场、外卖、楼市、楼盘、楼花、物业、文员、团队精神”等等,占了总数的一半还多;其次是表示动作的词,如“采认、打卡、打车、充电、作秀、找赎、豪赌、搞定、非礼、打拼、比拼、留医、强攀、派发、派送、路演、戏说、停牌、套牢”等;再次是形容词性质的词,如“另类、小儿科、一头雾水、残障、大牌、主打、靓丽、搞笑、生猛、全职”等。这反映出名词容易被借用、容易“流通”的性质。

(二)汉语向港台方言词借用的词有很多是属“再次借用”的词

港台方言词首先以音译、意译等方法向一些外来语,如英语、日语等借词扩展自身的词汇系统,而汉语又从港台方言词中将这些词借去使用,港台用语在这个过程中成了一个中介。

这样的词中比较典型的要数“秀”和“族”。“秀”是港台用语对于英语“show”的音译,同时对其进行了发展,使其应用范围大大拓宽,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而它被汉语借用了以后,同样受到了言语群体的广泛欢迎,成为一个经常被使用、生命力很强的新词。

“工薪族”、“上班族”的“族”则借自日语,是由台湾进入汉语的,表示一类人,这个词同样被言语群体广泛接受,已经渐渐融入汉语,成为能产性类后缀。

三、功能

港台方言词的大量涌入,满足了汉语词汇系统自身的发展需要。

词汇发展到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原有的词汇系统早已无法满足。既然吸收和借鉴各种新兴事物已成为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词汇当然也不例外。面对英语势如破竹的影响力和遍及全球的扩张速度,吸收本族语言不同地区鲜活生动的方言词也成为保持汉语生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港台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存在,在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整版图的同时,也给新时期现代汉语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帮助。

首先,从看得见的地理位置而言,语言是交流的平台。香港和台湾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沿海地区,桥梁般地连接着广大的神州腹地与海外世界。港台方言词大量被吸收采纳进现代汉语词汇的大家庭中,紧紧地架起了两岸三地的物质沟通桥梁。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内,不同地域的人朝夕相处、同吃同住,在语言的使用上相差无几,对于民族统一的大业帮助良多。近20年,大量华洋杂陈的港式粤语长驱直入,对粤语本身所作的大量影响,是历史上两百年都难以达到的。其结果,粤语在具有最古色古香的美名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最多创新词汇的特点。近数十年来,港式粤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的众多地区。

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然需要引进大量的新技术、新概念,于是许多反映这方面事物的港台方言词便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经济社会领域的“金融风暴”,在刮起了可怕的破坏风力后,令人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文化影视界的“音乐电视”,丰富了歌曲的传播形式;计算机的专有名词“文件夹”通常用file(有文具店会写成“快劳”);警员或老师称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师叫“Miss”),工作加班称为“开OT”(源自英语Overy time)等等。

新的思想观念、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港台方言词,也由于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等原因进入人们的生活。例如,“暴走族”,指的是那些整日背着行囊无特定目的到处漂泊生活的人,它让人了解世人对生活的理解各有不同,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当然也可以五花八门;“叫座”,形容电影非常受人欢迎。这些外来词有些是普通话不吸收的,如“士多”,普通话中叫“商店”;有的是普通话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广东话中译为“沙律”。

其次,从看不见的心理位置而言,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它是语言接触、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实现、巩固和传达外来文化的使者。语言把文化凝固在自己的系统内,是文化最直接、最准确、最全面的传播手段。港台方言词给内地社会带来了异域风情,带来了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信息。两岸三地的炎黄子孙同出一脉,但因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历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导致对事物的看法、观念有所不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对所处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心理特征也有了不同。语言作为主要的交流手段,在表情达意的作用方面、在心与心的交流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港台方言词作为地区文化的载体,是随着各种可感可见可闻的具体事物慢慢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某种文化越是被社会人所熟知、所认同,其语词形式也就有了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从而被人们所习用。因为这些东西背后的文化早已为人们所熟悉。港台方言词在内地被广泛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汉语社会对地区文化特质的认识。语言的融合度,是一种文明开放程度的标志之一。

古老的中国社会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故步自封早已成为过去的往事,敞开怀抱接纳不同的新生事物,转而为我所用,为现代化的发展作贡献,才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心愿。比如说“家乐福”这样满载华夏儿女美好祝愿的大型超市名称,法国的超市业巨头在进军港台地区成功后又叩开了内地的市场大门;同样的,“统一”这样的大型企业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大陆站稳脚跟,无不与企业名称包含的愿望一样迅速被内地民众接受并熟知,它将两岸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规范

港台方言词为两岸三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它带动了经济、文化的一同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麻烦。港台词汇与网络新词一样,以人们措手不及的速度闯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其中一些不文明用语经非正规途径(网络、盗版物等)在青少年中传播开来。对港台词语吸收和使用时的不加分辨,严重干扰了成长中的青少年对于事物的判别能力。某些不加筛选便被引入的港台词语虽具有形象化、简单化的特点,但难以承袭汉语的优美与典雅,它们只是以新奇性、游戏性以及对词汇破解谜团似的解读方式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另外,汉语系统吸收港台方言词时,因为引进时间的差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词汇的重复上,如:“芝士”,来源于英语的“cheese”,其实大陆早有这个事物的称呼——“奶酪”,但随着港台词语的进入,这类词反而代替了原有词语,在大陆被广泛地应用。且因为前者来自粤语的音译,从字面上看完全无法将两者联系起来,理解340时也容易产生偏差。词汇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词汇系统起到理顺、净化的作用。受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制约,港台方言词在进入共同语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规范化的管理,因而对港台词汇的规范势在必行。

规范港台方言词,有几点需要注意:

1.从语言的交际功能来看,词汇必须具备经济、明确的特点,才能较好地行使其达意传情的功能。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吸收的港台方言词应该表义清晰,内涵明确,才不会引起意义的混淆和误解。从1980年开始,不少粤语外来词随着香港、珠三角等地广东居民和内地交流的频繁,渐渐进入普通话,如“巴士”、“贴士”等等。

但是,有时这些词被普通话吸收的时候发生失真,如广东话“搭的”

(“搭的士”的简称)被普通话当作“打的”吸收。又如“恶搞”这种词,在港台地区运用得非常泛滥且显得粗俗,特指比较下流的恶作剧,不论从使用角度还是表义方面都须谨慎。

2.语言本身就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吸收港台方言词还必须符合全社会的表达习惯。这不仅涉及语言本身的表达习惯,而且还涉及社会心理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所以在选择和使用词语时应当慎重。例如,在台湾“男生”一词运用比较广泛,任何年龄的男性都可以此称呼,但就内地的语言习惯而言,从花甲老人口中听到自称“男生”,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滑稽。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这种表达习惯的差异。

3.在坚持交际必需、表义明确、合乎习惯原则的前提下,要慎重使用港台方言词,不要一味滥用妄用。要减少吸收汉语中已具有的词汇,避免重复使用的情况发生。当下年轻人追求新奇和游戏的心理,促使一些人放弃汉语中早就存在的词语,用港台方言词代替。如“新鲜人”,指的是大学新生,其来源也可以看成是英文的“fresh man”,经由台湾传入内地。这种词汇虽然只在小部分人中传播使用,但易造成交流的困难。

4.在引入港台方言词时还应避免因使用误差而产生的问题,如一义多词现象。比如“#俬”,即家具、生活用具,“人”字旁的两个字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词义与语素的关系,但在传入内地时却因个别人的书写失误而被写成白字“家私”,如此一来,一个词语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写法。

注意以上几个方面,汉语词汇系统才能健康发展,港台方言词也才能规范有序地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