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汉语修辞与文化
18663500000055

第55章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

[2]袁晖、宗延虎.汉语修辞学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3]宗廷虎.修辞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4]宗廷虎.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5]李运富,林定川.二十世纪汉语修辞学综观.香港:香港新世纪出版社,1992.

[6]张志公.张志公文集汉语修辞.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7]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8]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南帆.文学理论.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10]黄名裕.辞格汇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1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2]冯广艺.超常搭配.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13]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14]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5]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6]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7]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18]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9]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0]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1]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2]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3]俞福海.宁波市志·上下.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4]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5]《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16)民国鄞县通志(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26]政协宁波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宁波市文史资料·第一辑.1983.

[27]倪宝元.修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28]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9][苏]波果斯洛夫斯基.普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0]吴礼权.修辞心理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1]常敬宇.词汇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2]汪丽炎.汉语修辞.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

[3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34][英]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35]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36]刘云泉.语言的色彩美.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37]蒋有经.模糊修辞浅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

[38]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9]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0]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1]马国凡.成语.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

[42]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

[43]李行健.词语的知识和运用(修订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44]丁守和.中华文化词典.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45]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46]孙维张.汉语社会语言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7]刘鸿模.词语流行风.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48]陈芳等.当代流行语.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49]王均熙.现代汉语略语词典.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50]郝铭鉴.咬文嚼字(2000年合订本).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51]欧阳因.朗文中国流行新词语.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2]吕冀平.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问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3]杨庆蕙.现代汉语修辞.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4]李济中.现代汉语专题.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北京,1997.

[55]萨丕尔.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6]丁建川.浅谈社会习惯语和惯用语.岱宗学刊,2000(4).

[57]季羡林.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演讲.中国文化研究,1995(4).

[58]陈月明.现代汉语亲属系统以及文化印记.汉语学习,1990(5).

[59]欧阳骏鹏.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语文建设,1998(9).

[60]姚亚平.论汉语修辞的简洁风格.修辞学习,1994(4).

[61]刘大为.修辞学的科学化.见:语法修辞方法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62]林金文.文化·语言·修辞.修辞学习,1989(3).

[63]郭焰坤.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5).

[64]高万云.辞格的演绎研究.修辞学习,2000(5).

[65]程邦雄.移就与词义演变.修辞学习,1996(4).

[66]刘正国.虚实关系的美学思辨.唐都学刊,2001(9).

[67]龙儒文.论沈从文小说的空白艺术.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

[68]金志文.“空白”艺术与室内设计.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4).

[69]李征宙.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及空白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

[70]由兴波,姜涌.从空白中体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

[71]吴晓平,张岚.小说语言的美学追求.浙江师大学报,1996(3).

[72]涂靖.文学语用学——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3).

[73]钟名诚,钟玖英.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7(4).

[74]谭学纯.小说语言的阐释空间——兼谈我的小说语言观.江汉大学学报,2004(2).

[75]林羽.论方方小说语言陌生化的技巧.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4).

[76]张艳玲,刘东莹.池莉作品在选词上的特点.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6).

[77]樊星.“汉味小说”风格论——方方、池莉合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1).

[78]刘春香.直面现实 异曲同工——谈方方、池莉小说的审美取向.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3).

[79]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80]吴洁敏.节奏规律是语音修辞的基础.修辞学习,1994(2).

[81]童山东.对偶:汉语言文化的有意味形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1).

[82]王苹.传统思维方式与汉语修辞特征.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3).

[83]陈兰香.形象词语及其审美信息.楚雄师专学报,1998(1).

[84]况在泉.《围城》中语言比喻的审美特色.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1).

[85]杨芝明,兰彩萍.巧比妙喻在《围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3).

[86]赵勤辉.《围城》的比喻艺术.广西大学学报,2001(8).

[87]卢盛萱.色彩词功能管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6(1).

[88]谭德姿.色彩词与语言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2).

[89]叶水林.文学作品色彩词初探.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1).

[90]薛玺.成语与惯用语、歇后语辨略.内蒙古电大学刊,1990(2).

[91]张寿康、杨绍长.关于“移觉”修辞格.中学语文教学,1980(3).

[92]汪少华.移觉的认识性阐释.修辞学习,2001(4).

[93]甄春莲.王蒙小说语言漫议.文学评论家,1988(2).

[94]马瑞超.排比的美学基础.承德师专学报,1988(2).

[95]杨建民.网络语言审美透视.中国科技信息,2005(13).

[96]毛力群.网络语言: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3).

[97]冯若春.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2(3).

[98]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2(3).

[99]朱传玲.网络语言——语言的新变体.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00]张鲁昌.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5(3).

[101]牛光夏、谷瑞丽.网络语言——语言作为符号的变异.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

[102]郑亚捷.试论网络语言对文学语言的影响.昌吉学院学报,2005(2).

[103]江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汉语修辞.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1).

[104]吴进.文学语言中的色彩词.修辞学习,1999(3).

[105]史锡尧.论“相似点”及比喻的生成.语文研究,1994(2).

[106]吴俊.比喻的审美价值.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4).

[107]骆小所,匡锦.艺术语言:活的形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

[108]张宝胜.借代修辞格的认知心理基础.语文建设,2000(6).

[109]刘云.反语的生成机制.高等函授学报,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