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工作二十年中的两次求学经历,就不可能有我今天这本小书的问世。
求学路上,我很幸运,我遇到了几位令我终身受益也令我终身难忘的好老师!
1993年,师从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宗廷虎教授。宗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师母李金苓教授热情诚恳,具有真挚的爱心。是两位先生,为我开启了学术研究之门,引领我走上了修辞研究之路!我至今记忆犹新,十三年前,正是先生的悉心启发,具体指导,才有了我第一篇文章的稚嫩出炉。从此以后,是先生的不断鼓励和支持,使我得以有勇气和毅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两位先生扶持后辈晚学、无私奉献的长者风范,让我铭刻于心!两位先生孜孜不倦、勤勉治学的刻苦精神,让我深受教益!两位先生的道德、文章值得我学习一生!
2006年,赴武汉求学,有幸拜于程邦雄教授门下。程先生儒雅倜傥、潇洒风趣,年纪轻轻,已然是博士生导师,而且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乃至崇拜的老师!程先生语言功底扎实、理论见解独到,在文字学、修辞学上,学术造诣深厚。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了我诸多指点,而且在生活中给了我许多关照。他和师母经常亲临寝室,嘘寒问暖,尤其是中秋之际,拎来月饼、水果,邀我与他们共庆佳节。此情此景,让身处异地、远离亲人、孤独寂寞的我倍感温暖!先生、师母犹如兄嫂般的呵护、关爱,我永难忘怀!
成长路上,得到了王建华教授、张先亮教授、盛爱萍教授的热心帮助和指导,他们的学识、品德、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我、感动我,同时也时时激励我,促使我不断前进!
小书得以写成,需要感谢宁波大学文学院院长周志锋教授,是他的关心、督促,才使我终下决心,将自己十几年来的学习心得梳理加工成文,并且使我得以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有了整块的时间从容写作。更感谢他将我的研究心得纳入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使之有了研究动力保障。
感谢汉语教研室的同仁们,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赵则玲教授是我学习的榜样,沈怀兴、都兴宙教授,聂仁发、宋闻兵博士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支持,为我分担教学工作,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另外,还要感谢我的学生:徐素琴、沈欣等,她们为我提供了部分数据材料,帮我做了不少案头工作。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先生、女儿,没有先生的辛勤付出,没有女儿的懂事自理,我不可能安心外出、求学写作。我还要向给予我大力支持的浙江大学出版社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参考资料的作者们!
王苹
2007年2月20日
于宁波江北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