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学
18663900000017

第17章 管理环境(1)

【内容提要】

管理环境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本章着重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构成要素,指出管理环境研究的意义,概括管理环境分析的方法。

【本章重点】

1.管理环境的构成。

2.内外部环境的构成。

3.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

4.管理环境的分析方法。

第一节管理环境的含义及其研究意义

一、管理环境的含义及其构成

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可能作为封闭系统来运作,任何组织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从事活动。环境是组织生存发展的土壤,既为组织活动提供发展的条件,又起限制作用。

所谓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组织外部环境,同时也包括组织内部环境。

管理者要实现目标,进行科学决策,不仅要掌握组织文化、自身拥有的资源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组织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竞争者、供应商、顾客等环境因素。

一般来说,外部环境为企业生存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同时也必然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利用机会避开和化解威胁,企业就必须认识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因素。

绝对地看一切外部环境都会给组织活动带来影响,但影响所及有直接、间接及程度不同的差别。按照环境因素是对所有相关组织都产生影响还是仅对特定组织具有影响区分为一般环境因素和任务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因素是组织的宏观环境因素,也称为大环境。它是指可能对这个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但其影响的相关性却不清楚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技术、自然等因素。一般环境因素是间接影响组织业绩的外部因素,但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社会这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独立存在,因此,管理者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自己组织所处的一般环境。

管理者通常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于组织的任务环境因素的分析。任务环境是指与实现组织目标直接相关的那些环境因素。一般来说,它是由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要素组成的。作为一个企业,比较典型的任务环境包括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管理部门及社会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代表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业绩。

组织外部的环境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哪些因素是一般环境因素,哪些因素是任务环境因素,主要取决于组织的目标定位,即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范围及其所服务的细分市场。

管理环境除了一般外部任务环境以外,还包括组织内部环境。组织内部环境一般包括组织文化和组织经营条件两部分。组织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和风俗习惯等。组织经营条件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包括资金实力、人员素质、科研力量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制定和实现,而且直接影响该组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

一般外部环境处于外层,它对于所有组织的影响都是间接的,也是均等的。它包括社会、人口和经济因素。比如,通货膨胀率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等,虽然不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但从长期看,肯定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渐进性的影响。

任务环境包括那些对日常交易产生影响的因素,它与组织的相关程度较高,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绩效。如企业的竞争者、供应商和顾客。

需要注意的是,组织还有其内部环境,它是由那些处于组织内部的要素所构成的。如员工、管理模式,特别是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决定了组织内部员工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的高低。

第二节外部环境因素

一、一般环境因素

一般环境因素虽然对组织具有长期性的影响,但在日常经营中,其影响作用却是微乎其微的。它主要包括国际性因素、法律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科技因素。

(一)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包括国外产生的各种影响企业经营的事件或者机遇。由于国际性因素,企业可能会遇到新的竞争对手,得到新的客户、供应商。同时,国际环境决定了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基本发展趋势。

不同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不同。但一般来说,国际化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国内市场阶段。在这个阶段,市场潜力主要在国内,因此,企业的生产和市场营销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国内。管理者对国际环境有所认识,并准备到国外投资。

(2)出口国际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出口增加,企业采取的通常是差异化策略,即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产品及营销策略,而且会成立专门的出口管理部门,对在若干个国家营销的产品实行统一的管理。

(3)跨国经营阶段。企业的生产和营销资源分布在许多国家,在总的销售额中,海外实现的销售额超过1/3。企业会选择一两个国家作为企业的“母国”。例如,联合利华、壳牌等,这两家公司的母国分别是英国和荷兰。

(4)全球化阶段。企业以全球化模式来运营,无论哪个国家,只要符合低成本和高利润的要求,都会涉足。而“母国”和“东道国”的差异已不复存在,公司所有权、经营控制权和高层管理权为不同国籍的人所占有。

(二)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组织可能无法预测,但一旦变化产生后,它们对组织活动可能产生何种影响,组织则可以进行分析和判断。组织必须通过政治环境研究,了解国家和政府目前禁止组织干什么、允许组织干什么、鼓励组织干什么,从而使组织活动符合社会利益,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

(三)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组织,特别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人口数量众多既为企业经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提供庞大的市场需求,但又可能因其收入不高,基本生活需求难以满足,从而构成经济发展的障碍;经济繁荣为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而宏观经济衰退则可能给所有经济组织带来生存和发展的困难。

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和未来的市场大小。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一个地区的就业率越高,收入水平越高,那么该地区的购买力就越强,对某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就越大。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主要由组织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家庭文化教育水平、传统风俗习惯及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法律等因素构成,它们通过行为规范(风俗、道德、法律)、人口结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家庭结构、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一国群体行为规范、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类型与数量等,进而影响该国组织的经营管理。

比如,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价值观念对影响人们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审美观点则会影响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五)科技环境

科技环境是指一个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通常由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科研潜力和技术发展动向等方面的因素构成。技术的影响体现在新产品、新机器、新工具、新材料和新服务上。来自技术的益处就是取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生活水准、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更加多样化的产品。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十分注意自身技术、设备的更新,尽可能采用最新技术,生产出受社会欢迎的新产品。作为一个管理者,尤其是企业高层决策人士,必须留意企业外部的技术环境,了解当前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使企业处于新技术领先位置,至少不能失去竞争能力。

二、任务环境因素

与一般环境相比,任务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因此,绝大多数管理者也更为重视。对于大多数组织来说,其任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供应商)、服务对象(顾客)、竞争者、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等。

(一)资源供应者(供应商)

一个组织的资源供应者是指向该组织提供资源的人或单位。这里所指的资源不仅包括资金、人力、原材料、机器设备等,同时还包括信息、服务、技术和关系等。对于绝大多数组织来说,其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是股东、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而获取人力资本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各大中专学校、各类人才市场等中介组织。各新闻机构、情报信息中心、咨询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则是其主要的信息供应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则是其技术的主要源泉。

企业从外部获取资源的能力取决于以下一些要素:①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②企业与资源供应者(包括金融、科研和情报机构)的契约和信誉关系;③资源供应者与企业讨价还价的能力;④资源供应者前向一体化趋势;⑤企业供应部门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

一个大型企业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埃克森石油公司供应链上所包括的公司可能达5000家。而现代企业倾向于选择较少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获得价廉物美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实践中,制造商发现,唯有与供应商精诚合作,才是节约资金、保证质量和加快产品上市速度的关键所在。

(二)服务对象(顾客)

服务对象或顾客是指那些从组织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如企业的客户、商场中的购物者、医院中的病人、学校中的学生等。组织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存在的,如果一个组织失去了其服务对象,该组织也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基础。一个企业如果其生产的产品无人问津,就必然破产。一个政府如果不能为社会公众服务,就必然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因此,组织的服务对象是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任何一个组织的服务对象对组织来说又是一个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顾客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且经常会发生变化;而成功地拥有顾客,又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为此,管理者必须深入市场,分析顾客心理,根据顾客需求的变化,及时推出满足顾客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三)竞争者

所谓竞争者是指与本企业处于同一行业、提供与本企业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所有组织,甚至垄断组织,都有一个或更多的竞争者。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和丰田汽车公司等。这些竞争者之间不是相互争夺资源,就是相互争夺服务对象。

任何组织的管理者都不能忽视自己的竞争者,包括潜在的竞争对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目前,组织之间最常见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当然,资金、技术、原材料和信息的竞争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过,竞争者之间也可以通过合作的手段实现组织目标。例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日本的东芝公司和美国的IBM公司就曾经联手研究Triad项目,共同开发一种具有革命性的存储芯片。

(四)政府管理部门

政府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相应机构,如工商行政管理局、技术监督局、税务局等。政府管理部门主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影响组织的管理行为。如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简称“3C认证”)的有关文件规定,自2003年5月1日起,列入第一批实施3C认证目录内的19类132种产品如未获得3C标志就不能出厂销售、进口和在经营性活动中使用。这就对生产低压电器、电线电缆、电路开关保护或连接用电器装置、小功率电动机等产品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有些组织由于行业性质以及组织目标方面的特殊性,更是直接受制于政府部门。例如电信产业中的组织一般要受信息产业部的管制,医药行业要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证监会规定的财务标准和信息披露制度。

政府的政策法规,一方面会增加组织的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则会限制管理者决策的选择余地。为了符合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要求,组织就必然要增加运行成本,比如为了取得消防管理部门的认可,企业必须按规定安装消防设备;为了取得环保部门的认可,企业必须在环保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