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能力构建与升级战略
18666900000037

第37章 网络、能力与企业升级战略:基于浙江地方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2)

不论从贸易政策还是生产技术方面来说,纺织与服装都是高度相关的产业,纺织产业为服装产业提供了最主要的生产投入品,服装产业则是纺织产业重要的产品市场。以垂直供应链以及分包与销售系统为链接,这两个产业部门正在变得越来越一体化。一条典型的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如图7‐2所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价值增加环节:成品销售、服装制造、面料生产和原料生产。这些离散的价值增加环节中,既有化纤、织造、印染、纺织和缝纫机械等相对的资本密集型活动,也有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环活动,同时还有设计、营销、物流等技术(或知识)密集型活动。在这个由片断化生产活动所组成的价值链里,位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类型企业,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和所在区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垂直专业化于某个或某些价值活动的创造与执行,形成了具有“产业间分工+ 产业内分工+ 产品内分工”特征的网络化国际分工格局。

(1)销售环节

纺织服装产业是典型的采购商主导型价值链。在全球最主要的纺织和服装市场中,零售部门被日趋产品和价格专业化的大型组织所支配,大型零售商、品牌营销商和品牌制造商、折扣连锁店等是最具市场势力的参与者。

销售模块是纺织和服装产业全球网络化分工的起点,零售部门内部的竞争态势及其全球采购战略决策左右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在全球的空间布局。

(2)服装生产环节

服装生产环节具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特征,而且几十年来其生产技术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突破。尽管在服装加工前的面料切割阶段已经开始采用机械化(甚至是计算机辅助)设备来实现大批量、高效、高质量生产,但是在最终的服装加工阶段依然以低熟练、低技能生产为特征,以大量的人力为最主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因此,服装的制造模块通常被定位于非熟练劳动力丰裕且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承担服装加工活动国家的工业基础(如后向的面料生产模块)较为薄弱,那么该国需要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面料或者由发包商提供。

(3)服装面料生产环节

服装面料生产环节,即纺织生产模块,包括抽丝(纺丝、漅丝)、织造和染整三道主要的生产功能。一般来说,这三种生产功能是以一体化工厂的形式来组织的。纺织面料的生产兼具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特征,该模块的资本密集性集中体现在生产设备和工艺方面,而技术密集性则体现在产品创新方面。与服装加工不同的是,纺织生产模块通常分布于工业化国家,或者是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相比于服装生产对纺织部门的依赖,纺织部门对服装制造的依赖程度较低,据统计,服装面料约占全球纺织品产量的1/3,而近2/3属于产业用纺织品生产(OECD,2004)。不过,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工艺的技术含量较高,因此目前基本上集中于OECD 国家。

(4)纺织原料生产环节

纺织产业的主要原料是天然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其中,人工合成纤维占整个产业纤维使用量的一半以上。天然纤维的生产涉及棉、麻、蚕丝、毛等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活动,这些活动的空间布局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与畜牧业科技发展水平等技术要素禀赋形成的比较优势。人工合成纤维的生产是化工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活动主要由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经济以及中国和印度来承担。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化纤生产国,2005年中国的各种化纤产量合计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5.5%。

全球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是由全球采购商所代表的大型商业资本进行组织和协调的生产网络。如图7‐2所示,国际零售巨头、品牌推广商和品牌制造商等龙头企业,凭借雄厚的商业资本、品牌资产以及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牢牢地控制了整个纺织服装产业的销售终端。这些全球大型采购商的行为决策对后向环节厂商行为与利润产生重要影响。在信息沟通技术、交通运输技术的辅助下,通过与全世界范围内的供应商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分包、承包关系和水平、垂直供应链关系,大型采购商对这些在全球尺度上分散的生产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实现这些生产活动的功能性一体化。如果发展中国家的纺织服装企业想要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获益,那么与这个由全球采购商主导的生产网络发生或紧密或松散的生产和交易关系就是一条必经之路。

7.2.2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绍兴轻纺产业集群

1.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绍兴是我国最大的轻纺产业集群地之一,历史上就有“丝绸之府”之称,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重组、发达国家纺织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一大批中小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了传统产业改造,目前已形成纤维、纺织、织造、染整、纺机、服装以及其他最终制成品门类齐全的纺织产业体系。绍兴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围绕轻纺城的轻纺面料集群,上虞的棉纺织和染料集群、嵊州的领带集群、诸暨的大唐袜业集群、枫桥的衬衫集群和新昌的毛纺和纺机集群这六个群组合成了绍兴轻纺产业集群,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轻纺产业链,使绍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纺织业制造基地。

绍兴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及其在此基础上打造的“产业集群”效应。在经历“化纤”革命(20世纪80年代初期)、“市场”革命(1988年)、“体制”革命(1993年)、“无梭化”革命(1995年前后)、“外贸”革命(1998年之后)这“五次革命”后,绍兴纺织业奠定了在国际纺织品贸易中重要制造业基地的地位。

12年前开始的“无梭化”革命,开始让绍兴得以称雄国内市场。资料显示,这次始于1995年左右的产业升级,主要以大规模设备更新换代为主,绍兴纺织业依靠高投入、高耗能的规模效应,以产品量大价低的“杀手锏”招数,终成全国纺织重镇。

据绍兴市统计局统计,到2004年底,全市共有纺织单位6.2万家,从业人员67.8万人。其中,纺织企业5397余家,从业人员45.5万人;个体纺织单位5.7万家,从业人员22.5万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004年销售收入1230.77亿,实现利润45.89亿元,分别占全国纺织行业的7.5%和12%。

绍兴纺织业集群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一:产业链条比较完整。

从化纤原料和纺织机械到纺织、印染和后整理,直至服装服饰等,与纺织相关的八大行业都比较发达。其中,化纤原料:聚酯年总产能300万吨,占全国总产能的25.6%。涤纶长丝:年总产能200万吨,占全国的20%。织物制造:年产各类织物50亿米,占全国的1/6。印染后加工能力:年加工180亿米,占全国总量的38.6%。服装:年产各类服装(梭织)3.73亿件,占全国的2%。领带:年产3.5亿条,占全国的80%。袜子:年产100亿双,占全的80%。印染染料:仅两家罗大企业的产量就占了全国的47.1%。纺织机械:

年产各类纺织机械6万余台。

特点二:在大集群中,各子集群的区域分布比较集中。

纺织业集群在整个绍兴市是个大集群,这个大集群由若干子集群集合而成。各个集群又分别集中在不同的县、区域乡镇。市区和绍兴县以化纤及布料生产为主,上虞以棉纺织为主,嵊州以领带为主,诸暨以袜子为主,新昌以毛纺和纺机为主。

特点三: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相互依找托,相互推进。

在绍兴有中国最大的纺织品市场,即中国轻纺城。除此之外,还有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城原料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这些市场既是本市各大产品税业销售产品的总窗口,又是相关产业采购原材料的平台。正是这些市场,把绍兴的产业集群与国内外的供需连接起来,形成了绍兴产业集群与国内外市场的大进大出。

特点四:在每个产业群体中,都形成了若干家龙头企业。

绍兴的产业集群由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每个产业群体都有几家龙头企业,即“小狗”群体已经产生了“老虎”。

染料行业中,形成了龙盛集团、闰土集团两家龙头企业。两家的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47.1%。化纤行业中全国第二大化纤企业浙江远东化纤集团,该企业资产规模已达49.4多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63.62亿元;在印染行业中有“全国印染十佳企业”之一的浙江永通染织集团有限公司,该企业拥有全套国际一流的印染后整理设备,年生产能力1212万米;在服装行业中,有全国知名的步森集团,该企业年产衬衫522万件、西服31万套、西裤226万条;在面料方面,有年产值10多亿元的浙江天圣股份公司等。

2.绍兴轻纺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系:“浅层一体化”

全球价值链在生产组织方面的含义在于,尽管某些(有时甚至是全部)生产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是散布于全球各地的,但是在功能上这些生产活动可以被整合为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只要厂商承担了某个价值链环节的生产任务,那么它就是全球生产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用“浅层一体化”(shallow integration)来描述绍兴轻纺集群与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之间的关系。所谓浅层一体化,是指供应商已经通过出口贸易嵌入于全球价值链之中,但是以“割喉”式的价格竞争为嵌入方式,生产商与客户之间只是最简单的市场交易关系,没有能够与全球价值链中的龙头企业建立起长期的、紧密的业务关系,非常容易被价值链中更具价格竞争力的同类供应商所替代。

从产品出口的规模和比例来说,绍兴轻纺产业集群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集群。然而,由于多年来绍兴生产的服装面料一直以中低档产品为主,大量同质化产品拥挤于相同的出口细分市场,出口企业之间只能以竞相降价来获得订单。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较弱,大部分中小企业依赖贸易公司出口。因此,尽管服装面料的总出口量保持了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这是因为企业从出口贸易中获取收益的高低不是取决于出口数量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出口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厂商的市场势力。

归结起来,绍兴轻纺产业集群与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之间“浅层一体化”嵌入关系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1)产品创新滞后造成的“扩大规模-同质产品-扩大规模”恶性循环从1995年开始,绍兴纺织产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设备引进和技术改造,三年内淘汰了4万台有梭织机,引进了2万多台无梭织机,无梭化率达到60%以上,使绍兴纺织企业的装备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尽管新设备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对改善绍兴出口的纺织产品结构贡献不大,绍兴出口的依然是以中低档化纤面料为主。

由于产品结构没有改变,新设备的使用又提高了产能,大量同质产品的出现推动价格不断下降。出口产品价格下降又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迫使企业只能依靠出口量的扩张来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这反过来又推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形成了一个“扩大规模-同质产品-扩大规模”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直接后果是,在局部市场中形成了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出口企业的市场势力因本地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而消失殆尽,削弱了几乎所有企业的不可替代性。

(2)过度依赖贸易公司出口造成的“市场隔层”贸易性出口企业在绍兴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5年,绍兴县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为993家,出口总额达33.6亿美元,据业内人士反映,其中有近50%的生产企业出口主要依靠贸易公司、外商常驻代表机构以定点加工或代理出口等形式完成。如果没有贸易公司,很多纺织品生产企业根本无法满负荷地生产。然而,正是由于贸易公司在绍兴纺织品出口中的主导作用,同样也造成了市场“隔层”问题。所谓“隔层”问题,是指贸易性企业作为交易中介在克服交易信息障碍的同时,也阻断了企业与顾客的生产和知识联系,因而成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隔层”。隔层问题可能导致出口企业创新能力退化、企业长不大等典型的贫困化增长问题(金祥荣,2006)。

对外贸公司出口过度依赖,使很多中小企业完全放弃了国际营销功能。

即使是那些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大型生产企业也大多依靠OEM,或者国外代理等中介形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交易订单来源的随机性,使企业几乎不可能与客户建立直接且深入的联系。在企业连最基本国际营销能力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更遑论使用像“品牌营销”、“关系营销”等高级营销技术来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