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传媒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新传媒技术的概念
新传媒技术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1.1 传媒技术的历史发展
传媒技术是开展信息传播的一个技术平台,是实施传播活动的物质条件。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过程中,传媒技术的发展是其最主要的动因之一。如果没有印刷技术、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就没有今天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传播活动的出现。传媒技术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媒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重大发明,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它使人类传播活动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简单走向复杂、由缓慢走向快捷地不断发展演变。
传媒技术是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科学技术在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运用,人类的传播技术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史。与此同时,信息传播速度和距离上的纵横变化也是随传媒技术的演进而发展的。是传媒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时间上的加速和传播空间上的扩展,这一点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已被充分证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传媒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时代。
1.1.1 早期传媒时代
在两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已经开始在木头、石头和墙壁上刻画简单的图形和符号,这构成人类借助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基础,即是传媒技术的最初萌芽。
文字的产生为人类文明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也为传媒技术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人类有了一个信息载体,可以将信息刻或写在竹片、羊皮和帛上,便于移动、运送和传播。
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图书,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被称作“纸莎草纸书卷”。纸草书卷的制作方法为:用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类似于芦苇的莎草科植物为材料,取其茎髓切成薄片,压干后连在一起制成纸莎草纸。埃及人用芦苇茎为笔在纸上书写象形文字,写成后卷起。纸草书卷一直应用到公元4世纪左右,后来为羊皮书所代替。
在公元前20世纪,印度古代文字出现,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或铜等制成,大多雕有不超过20个铭文,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其题材主要是当时常见的动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娱乐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话内容。
1980年,在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的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中,发现在出土的彩陶的纹饰花纹中,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五六千年前已经出现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了一支竹管毛笔,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笔,竹竿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竿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
毛笔在战国已广泛使用,但是没有统一的名称。相传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说他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毛塞在腔内,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毛。
金石甲骨质地坚硬不便写作,即使使用刀笔也非常困难。竹木取材便利刻画容易,是当时最流行的书写文字的材料。竹木在春秋时期使用最盛,有“简”、“册”、“牍”、“札”等别称。竹木书写最初是用刀笔刻写,后来用毛笔书写。
从传播手段方面来看,在没有发明造纸术的时候,古人的传播手段也是十分原始的,比如口头传播、烽烟、旗鼓、木铎等,后来有了甲骨等,以后又有了竹、帛、露布等,其内容都是有关的政府的命令和各种公告,常以马匹传递。
埃及在第十二王朝(公元前约1991年-前约1788年)时期,有了关于通信的记载。波斯王国在居鲁士(公元前600-前529年)统治时期,已经有邮驿,由骑兵承担传递责任。驿道四通八达,沿途设有驿馆,以便调遣军队和传达政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征服了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前1世纪后期建立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交通发达,邮驿已经成为军事和行政机构的一部分。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年-1258年)在中央设立管理驿递的部门,以马匹为交通工具的信息传递方式相当发达。
中国古代邮驿有相当长的历史,关于在西周以前的历史尚未有直接史料。
但是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可以推测出已经有了有组织的通信活动。在周朝设有烽火台传递紧急军情,设立邮驿传递政令。在先秦的文献中多有记载。
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可见当时邮驿已经相当普遍,传递速度已经相当快。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邮驿。在各地相继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不少作为传令、调动、通信凭证用的铜马节、虎符等。
1.1.2 纸质传媒时代
文字是信息的直接载体,记载文字的材料则是信息的间接载体或媒介。
为了寻找最合适的媒介,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1.纸和造纸术
公元前2-前1世纪,中国发明纸张。这时候的纸是用破麻布或其他废旧的麻制品制成。早期的纸呈黄色,品质粗糙,麻纤维分布不均匀,纸面尚存麻筋,并不便于书写,其代表有西汉的灞桥纸、罗布卓尔纸等。到了公元前1世纪后期,中国纸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纸质白而匀,已经具备了麻纤维纸的基本要求和功能,其代表作有敦煌马圈湾烽燧出土的西汉纸。
到了东汉,造纸工艺已十分完整,东汉造纸工艺如图1‐1所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道工序:一是原料的浸沤、蒸煮,以去掉纤维的杂质;二是再将原料经过捶捣,使纤维更为精细;三是抄纸,将通过上述两道工序制成的纸浆掺入水中,用抄纸帘在水中抄纸,漏去水后,帘上就出现纤维交织的薄片,最后将薄片晒干后揭下,就成为纸张了。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造出了适于书写的纸张。从此,纸被广泛用于书写。
1942年,中央研究院的一支考古队在甘肃居延附近查科尔帖的一座古烽燧废墟中找到了一片古纸(见图1‐2),上面有蔡伦同时代人写下的文字。这张纸由植物纤维制成,厚而粗糙,无清晰的帘纹,所载隶书有二十几个可以依稀辨认。从历史上考证,这张残纸的年代可以推定为109年至110年。这是首次发现有字古纸,也是目前最早的有字古纸。
4世纪末,造纸术传入朝鲜。公元610年,造纸术由朝鲜传入日本。公元610年,朝鲜派和尚昙征和法定二人,东渡日本。昙征不仅带去了大量的书籍,他还能制造纸张,把中国的造纸法告诉了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日本才设厂造纸。这时日本还派人到中国学习种植楮树,开拓造纸原料。以后日本在全国各地陆续办起了造纸作坊。直到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造纸原料和方法,基本上与中国相同。
公元751年,造纸术传入中亚撒马尔罕。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中国的唐朝和大食国(今阿拉伯)发生了边境冲突。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的军队战败,许多士兵被俘。在被俘的士兵中就有一些造纸工匠,大食国就利用这些工匠在它的北方重镇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境内),建造了一家造纸工场。
这是中国造纸西传的开始。
公元793年,巴格达出现造纸场。从这时起,纸张取代了羊皮,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要书写材料。公元795年,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出现了造纸场,后来成为欧洲各地的供纸中心。
公元900年,造纸术传入开罗。纸传入埃及后,迅速取代了埃及草纸的地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公元950年,西班牙开始使用纸。1040年左右,造纸术传入非洲利比亚。
12世纪初,造纸术传入非洲摩洛哥的非斯(Fez)。纸从这里传入欧洲。
1150年,西班牙萨地瓦建起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场。图1‐4为欧洲最早的制纸图,此版画1568年刊印于法兰克福。13世纪中晚期,造纸术传入意大利。1309年,英国人开始使用纸。1391年,德国最早的造纸工场,设立于纽伦堡。14世纪,法国人开始造纸。1494年,英国开始造纸。1500年,用纸印刷书籍在欧洲变得很普遍。欧洲已有印刷厂1000家,刊印图书达3万种,600余万册。1576年,俄国建立了第一家纸场,至此,造纸术在全欧洲普及。
1580年,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城附近的库尔坎设立了一家纸场,这是美洲新大陆的第一家。1690年,德国移民在美国建成了第一家纸场。1799年,法国人Nicolas Louis Robert发明了长网式造纸机。开机器造纸先河,此后,造纸速度迅速提高,纸产量迅速上升。1803年,加拿大第一家纸场建立。
1868年,大洋洲第一家纸场建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附近。至此,造纸术由中国传遍世界的每一角落的壮举终于完成。
纸张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出现了利用纸张的传播手段,比如在唐朝中期的“进奏院状”等这些是雏形状态的官报。唐代的“开元杂报”始见于唐人孙樵所着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文中提到“开元杂报”有“数十幅书”,其内容是皇帝的行踪和朝中各种事件。“开元杂报”还不是印刷品,估计只是一种手抄报纸。
到了宋朝以后,出现了邸报,从这时起,报纸有了长足的发展。
2.印刷术
公元300年左右,中国有人刻了120字的印章来印制符录,这可看作原始的雕版印刷。
7世纪初,隋末唐初,中国雕版印刷术基本成型。雕版印刷术是用木板雕刻文字图画,把墨刷在文字或图画上面,再铺上纸张进行印刷的复制技术。它的发明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一页。一般说来,雕版印刷是印章和拓石(一种把石碑上的刻字复制到纸上的技术)两种技术结合的产物。
公元705-883年,中国雕版印刷初步繁荣。根据有关文献及发现的实物,中国这时候雕印的印刷品包括佛经、历本、字书、文学着作以及阴阳、占卜等迷信书籍,还有报纸、印纸版画等。
公元956-975年,吴越王钱俶于显德三年(956)开始雕刻《一切如来心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到宋开宝八年(975)共刻印八万四千卷。在这段时期,他又令僧人延寿印佛像、佛经、咒图,共达682000卷。印数之大在雕印史上是空前的。
公元971-983年,宋开宝四年(971)开始雕刻大藏经,全书共五千多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一直刻到太平兴国八年(983)才竣工。这是雕印史上第一次雕印大部头书。
1049年,毕昇使用胶泥(粘土)为原料,制作素烧的活字,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可使“数十百千本极为神速”从而开创了活字版印刷的新纪元(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这在当时确实是一次传媒技术的革命。
13世纪末王桢写的《造活字印书法》有“近世又有铸锡活字”,说明最迟13世纪中国已出现锡活字。
1297年,元朝科学家王桢首创木活字,并用木活字印成“旌德县志”。
1340年,至元六年中兴路无闻和尚用朱墨两色印《金刚经注》,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双色套印彩图。
14世纪下半叶,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传入欧洲,14世纪末欧洲开始木版印刷圣像和宗教书籍。《旧约·列王记》属于上图下文的欧洲雕版印刷书籍。这种版式和中国印的宗教画和插图书籍很相似。
1438-1450年,古登堡发明木质印刷机和铅合金活字。这是西方现代印刷术的开始。
1455年,古登堡印刷《四十二行圣经》,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用现代印刷术印制的印刷品。
16世纪,中国彩色雕版印刷术成熟。它可以用分版套印方法复制彩色绘画作品。
1619年,明朝胡正言开始用木版水印法印成彩色画谱《十竹斋画谱》。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木版水印刻本。1639年,北美出现第一家印刷所。
1710年,德国雕刻师Le Blon发展了三色印刷。
1726年,苏格兰印刷工发展了铅版印刷系统。
1726-1728年,清内府用铜活字印了历史上着名百科全书——万卷的大书《古今图书集成》。
1771年,逊纳菲尔德发明石版印刷术。(1876传入中国,上海土山湾印刷所引进)
1789年,法国制成第一台木制石印机。
19世纪初,意大利人腓纳求奈发明雕刻铜凹版印刷。
1807年,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1807年,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来我国传教。为传教需要,他着手改革印刷术,并用西方的印刷术印刷了《华英辞典》、《中文法程》等书,这些书籍是西方印刷术在中国应用的开始。
1817年,锌金属平版发明。1839年,印刷机使用电力。1857年,英国发明大型凸版轮转印刷机。每小时能印刷2万张,这为报纸的大规模印制提供了条件。
1869年,法国人海尔拔脱发明珂罗版印刷术(1905由日本传入,商务印书馆引进)。1886年,英国制成平版轮转印刷机。1890年,捷克人克里秋发明照相凹版,也称影写版,这是凹版印刷中最常用的方法(1923传入中国,商务印书馆引进)。
1905年,美国人发明间接平版印刷术,胶印出现(1915胶版印刷术传入中国,商务印书馆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