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的发展不但使印刷大量图书成为可能,而且使报纸和杂志能够定期出版。这时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已使整个传媒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人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信息传播,成为特殊阶层。
1.1.3 电子传媒时代
1.电报与电话
1837年,美国画家莫尔斯在深入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靠“接通”和“断开”电路的方法,借助于“点”和“空白”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各种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即至今沿用的“莫尔斯电码”。并制成了能够在短距离往返传送讯号的电报机。
1844年3月,国会通过了拨款建成电报线路。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
莫尔斯的电报机经过许多改进,被迅速推广应用。从此以后,战争的爆发,和约的缔结,风暴的来临,鱼群的发现……各种消息都通过电报而得到迅速传播。
在莫尔斯电报发明后的20多年中无数科学家试图直接用电流传递语音。
贝尔在实验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每次电流通断时线圈发出类似于莫尔斯电码的“滴答”声,这引起贝尔大胆的设想:如果能用电流强度模拟出声音的变化不就可以用电流传递语音了吗?这时他偶然遇到了合作者,18岁的电气工程师沃特森。两年后,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他们终于制成了两台粗糙的样机:圆筒底部的薄膜中央连接着插入硫酸的碳棒,人说话时薄膜振动改变电阻使电流变化,在接收处再利用电磁原理将电信号变回语音。
刚开始实验,沃特森只从受话器里听到嘶嘶的电流声,最后终于听到了贝尔清晰的声音“沃特森先生,快来呀! 我需要你!”时间是1875年6月2日傍晚,当时贝尔28岁,沃特森21岁。他们经过半年的改进,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
1877年,也就是贝尔发明电话后的第二年,在波士顿设的第一条电话线路开通了,这沟通了查尔期·威廉期先生的各工厂和他在萨默维尔私人住宅之间的联系。也就在这一年,有人第一次用电话给《波士顿环球报》发送了新闻消息,从此开始了公众使用电话的时代。
2.无线电报与传真
赫兹通过闪烁的火花,第一次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1894年,俄国青年波波夫改进了无线电接收机并为之增加了天线,使其灵敏度大大提高。1896年,波波夫成功地用无线电进行莫尔斯电码的传送,距离为250米,电文内容为——“海因里斯·赫兹”。
1897年5月18日,另一位研究无线电的年轻人——意大利的马可尼,改进了无线电传送和接收设备,在布里斯托尔海峡进行无线电通信取得成功,把信息传播了12千米。1898年,英国举行了一次游艇赛,终点设在离岸20英里的海上。《都柏林快报》特聘马可尼为信息员。他在赛程的终点用自己发明的无线电报机向岸上的观众及时通报了比赛的结果,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被认为是无线电通信的第一次实际应用。紧接着,马可尼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器材公司——英国马可尼公司。
1901年,英国的无线电报能发送到大西洋彼岸,不过当时的天线是用风筝牵着的金属导线。1902年在英国与加拿大之间正式开通了越洋无线电报通信电路,使国际电报通信跃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电报的最早应用是1920年7月中华邮政开办的邮传电报业务。
由于无线电通信不需要昂贵的地面通信线路和海底电缆,因而很快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它首先被用于铺设线路困难的海上通信。第一艘装有无线电台的船只是美国的“圣保罗”号邮船。后来,海上无线电通信接二连三地在援救海上遇险船只的行动中发挥作用,从而初露头角。
电报只能传送报文的内容,不能传送报文的形式。传真机的全英文名是“telefacsimile”,意为“电话传真机”。一部传真机器读取来自纸张上的信息,然后将其转化为信号通过电话线发送到另一端上的传真机,另一端的传真机接受它并将信号转为图像复印出来,这样既能传送内容,也能传输形式。
传真技术始于19世纪,拥有专利权的传真机在1843年发明。英国人亚历山大·贝恩(Alexander Bain)设计了一套类似把两支钢笔连接到两个钟摆的装置,依次被连接到电线,能够在另一端的电传导性的表面信息重现。这一个装置应用于第一份横跨美国的电报信息传输中。以贝恩的发明为基础,1865年,第一台工作传真机和传输服务器建立。
3.广播和电视
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图像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从传播手段看,广播分两大类: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为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为有线广播。
从传播媒介看,广播也可分为两大类:仅仅传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传送声音、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在新闻传播领域,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时效性和广泛性超过其他任何大众传媒。广播也有其短处:
稍纵即逝,顺序收听收看。
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发明了最早的原始录音机,这是留声机的鼻祖。这项装置通过在转动的柱面上的一层膜记录下声波震动留下痕迹,然后通过这些痕迹在回放的时候通过震动将声音信号还原来实现留声机的效果。
1860年,有线广播出现。德国人赖斯通过电线进行了传送音乐的实验。
1880年,俄国人阿霍罗维奇制作了播音设备,用导线传送到剧院。
1873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证实硒元素具有光电效应(受光线照射后能向外发射电子),即硒可将光能变成电能,在理论上证明了任何物体的影像可用电子信号予以传播,这是电视发明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英国和美国首先开始了电视的研究。
1884年,保罗·尼普可夫在德国发明了一种机械扫描装置,这种装置是一种旋转的圆盘,上面有螺旋形的小孔。这种装置在后来的早期电视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1897年,德国科学家布劳恩(Braun)利用荧光物质改善了英国化学家克鲁克(Crookes)于1978年发明的阴极光线管,发明了可以接受电子的收像真空管。它能产生狭窄的电子流从而在荧光屏上形成图像,是电视显像管的前身。
1898年,丹麦科学家普耳生(Poulsen)发明了磁性录音设备。普耳生利用铁的剩磁性质来记录声音。方法是将声波的变化转化为电流的变化,再通过电磁铁将电流的变化转化为磁性的变化,将这种磁性施加在铁线上,就有了剩磁,就可以录音了。磁性录音设备在1899年的巴黎博览会上第一次演示,得到很大的成功。当时将声波转化为电流的设备还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个问题解决后,录音技术就有了大的发展。19世纪20年代,录音技术用于有声电影。
1906年,美国人哈奇森发明了一种电动扩音器。此装置通过电信号来传送声音信号。
1906年12月24号晚上8点,美国新英格兰海岸的报话员从耳机中听到了人们的说话声、《圣经故事》和音乐家韩德的唱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验性的无线电广播,这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费森登主持组织的。实验的装置研制花费了四年时间,采用了特殊的高频交流发射机,设计了一套系统,可以让电波携带各种声音信号。
1907年,俄国科学家鲍里斯·罗津得到了设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1911年,他又制成了利用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用它显示出第一幅简单的电视图像。
1916年,美国发明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超外差式收音机线路,这种线路允许微调来接收放大微弱的无线电波。这种技术成为雷达、电视、调幅收音机等设计的基础。
1920年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的创意和支持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无线电台在匹兹堡成立,这就是KDKA电台,并开始对公众播音。地点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东部地区。在1920年11月2日,着名的业余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KDKA首次对公众进行广播,内容是哈定和科克斯两人的总统竞选结果。1921年起,KDKA电台每天都播送正式的无线电节目。
1923年,在苏俄沙皇军中服役的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Zworykin)首次发明光电摄像管。光电摄像管可以取代原先笨重的机械扫描圆盘和由许多光电管组成的摄像屏,能较好地将图像分解成细小的像素,用电子束的自动扫描组合成电视图像。他的发明为电视图像转播提供了可能,也将电子电视的研究推向深入。
1926年,在美国成立了NBC(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也就是美国广播公司,它买下了一个叫WEAF 的地方作为建立国家广播网的中心,NBC提供各种公众广播服务。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广播公司。
英国工程师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利用尼普科夫的机械扫描盘成功装置世界上第一台电视。他在1924年试用电视播送了物体的轮廓,1925年尝试性电视表演,收到色调明暗对比较清晰的图像。1926年1月26日,贝尔德在伦敦举行第一次电视公开表演,英国广播公司(BBC)用贝尔德的发射机播送图像,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无线传播,其电视装置扫描线为每帧30行,每秒5帧,人面图像依稀可辨。
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开设实验性电视台,每周五天,每次半小时,其电视扫描线为每帧30行,每秒12.5帧,只能分别播送声音或图像。
次年,BBC和贝尔德合作进行实验,把广播的声音和电视图像配合起来,播出第一个声画同步的电视节目——舞台剧《口含一朵鲜花的勇士》。BBC使用的设备大都是贝尔德的机械电视。
1933年,美国发明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短波(FM)收音机,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减少静电噪声。FM是指Frequency Modulation(调频)。1939年,发明者阿姆斯特朗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FM广播的发射站。同年,调幅收音机开始在美国出售。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公共电视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正规的电视台,每天播放两小时,电视扫描线为240行,工作人员201人。开始时使用的是贝尔德发明的机械电视系统,四个月后改用舒恩伯格的405行扫描线,正式播出电子扫描电视。到1939年9月电视节目的广播时间增加到每周24小时10分,工作人员发展到514人。这时英国的电视接收机只有2万架,而且大部分用户是在伦敦。
1938年10月30日,美国男演员奥尔森播出了威尔的名为《世界大战》的广播剧,轻信的听众以为火星人已经落在地球上,已经开始和地球人开始了战斗,以致引起了很大的恐慌。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RCA)的全国广播公司(NBC)所属的实验电台,在纽约的世界博览会上,以每帧441行扫描线的规格首次电视播映罗斯福总统主持的博览会开幕典礼实况,轰动整个社会。从此,美国历届总统选举活动都离不开电视。
1941年1月1日,由于得到了商业赞助,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开始了商业广播,每天播放15个小时,包括体育节目,卡通节目等。
1945年,英国作家克拉克(Clarke)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陆地外传播》(Extra‐Terrestrial Relays)。文中提到通过发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在世界范围内传送电视广播信号。他的设想在20年以后成为现实。
1949年,电缆电视(CATV)开始于美国。电缆电视(CATV),也叫有线电视、共用天线电视,是一套有线分配系统。它由天线接收到的电视信号进行放大、分配并输送给各个电视接收机,所以也叫有线电视。在一定范围内许多用户共用一副或一组天线来接收电视节目,因此也称共用天线电视。它起源于美国,起因有二:一是克服地形地物对电视信号的阻隔,二是商业获利的需要。美国电缆电视开始于1949年,最初主要为解决边远地区收看不到电视而建立,到50年代后期,又利用有线电视设备开办了收费电视。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旅行者一号”,用以研究宇宙空间。这颗卫星重84公斤,每95分钟绕地球一圈。这个卫星上有信号发射器,可以向地球发射信号。这颗卫星的发射,标志着空间时代的开始。其后苏联相继发射了一系列旅行者卫星。
1958年,中国正式开始电视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