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传媒技术概论
18668100000055

第55章 新传播媒体形态及未来发展(4)

如我国台湾的PC home 集团1996年正式创办《PC home 电脑报》,到1998年底,订阅其电子报的人数超过33万人,以发行量来看,直逼岛内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印刷版。1999年2月25日,PChome 集团与有着12年历史的刊物《新新闻》合作,共同推出第一份政治新闻电子报《新新闻邮报》。5月3日,集团又公布ePaper Network(电子报联盟)计划,决定将电子邮件新闻事业进一步做大。这个新网站就像NewsLetter订阅中心,也可视为网络报纸的印刷厂及发行邮局,可协助个人及网络媒体发行电子报。1999年12月20日,ePaper 电子报联盟宣布突破200万人次的发行量,提供的种类已多达35种。各电子报为方便大陆订户阅读,均推出简体字版。至2001年5月,各类电子报的总发行量已达到7,696,000多份。这一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大报的发行量的电子报浪潮,带来的不只是发行数字,背后还有更多的网络行为模式、网络经济价值、中文内容生产与网络的关系等。

经营者与决策者也不断从理论的层面去认识和论述电子报的特性。只要有一位作家,就有一份报纸;只要有一位读者,就有一份服务。这就是网络技术造就出的新形态阅读生活。过去作者与媒体是“包裹式”的交易,你订阅一份报纸,喜欢的作家固然看得到,不喜欢的作家也可能同时出现,我们没有太多选择,报纸编辑已为我们读者做完了所有的选择。现在,在众多的专栏作家当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每位读者收到的报纸内容都不相同。所谓“量身定做”(tailor‐made)的媒体,似乎就显得具体了。PC home Online 今后还会推出个人化的NewsLetter 服务,网友喜欢哪个作者、哪一类内容,都可以替他量身打造。而每一位作者也不再经过编辑,可以直接诉求于读者,找到读者,他自己就是媒体,再也无须任何中介。人人因此都是作者,都是媒介,我是你的读者,而你也是我的读者,请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景观?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存在有很大的“规模门槛”,你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才能够生产、分配,完成一份媒体,对读者的服务也有很大的地理限制。现在,不管你的读者身在何方,不管他们的数量为何,你都能为他生产一种版本。所谓的“一对一”

(one‐to‐one)的传播,也在这里让我们看到端倪。

(3)电子公告板

广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指互联网上以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功能。狭义的互联网电子公告则专指电子布告牌(Bulletin Board System,BBS)。

电子公告的特点是,任何用户均可以自由地利用其功能进行信息交流,包括提供新闻和各种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回应别人的观点和意见等。

网络用户在BBS 上提供信息和意见的形式俗称“帖子”。每一个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均具有话语权。由于匿名的特点,BBS提供了言论自由、表达自由的空间。

互联网上专门的BBS 站点及各类网站中利用BBS 功能所开设的各类电子论坛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方面具有规模影响力。

在1998年七八月间,互联网上的BBS 功能为全球华人提供了谴责暴行的有力武器。其中,新加坡《联合早报》电子版的BBS 最有代表性。《联合早报》于1996年8月上网,1997年5月全面改版后,影响日增,使以往仅在东南亚地区有影响的中文报纸一举成为在全球华人社会中有影响的国际性媒体,亦吸引了大批中国内地的读者。1998年5月,《联合早报》电子版首次开设了世界杯读者论坛,对网上这一功能的利用作了初步尝试。印度尼西亚5月政局发生大动荡,事后得知华人在此期间遭到种种暴行,尤其是大批华人妇女遭到强暴。6月中旬,一些国际新闻媒体开始披露,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也高度关注,对事态连续加以报道。广大读者纷纷投书(包括电子邮件)报社,对印尼暴徒的暴行和印尼政府的作为表示了强烈的义愤和声讨。电子版对于这一动态,敏锐地并且果断地决定设立读者论坛,为全球华人提供一个谴责暴行的园地。

从7月中旬到8月底的一个半月中,共收到4000多封读者来信,这些电子邮件来自全球各国各地区,从本地到东南亚各国,从中国内地到香港、台湾地区,从北美到欧洲。读者包括男女老幼,不同职业和身份。从电子邮件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为传递信息。从7月中旬到8月底,围绕印尼迫害华人事件的揭露,一有什么新动态,论坛上马上就会信息传递,论坛在这里起到了一个信息枢纽的作用;第二类为谴责暴行。抗议和谴责不但在网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而且直接推动了传统新闻传媒上的舆论乃至各地华人采取的各种抗议集会和游行;第三类为提出建议。相当多的来信对于印尼华人的遭遇和处境提出建议和对策,也有相当多的来信希望和要求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及台湾当局采取有效措施;第四类为探讨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来信数量最多,而且不少是长篇大论,同时出于不同立场和角度,读者间也常展开争论。如对印尼华人该不该离开印尼、中国政府该不该采取强硬态度和制裁措施、北大学生该不该游行等话题,都在激烈的论辩中。许多文章则对这一事件作了更深层的思考,为什么在20世纪末印尼华人还会遭到如此暴行和污辱;战后犹太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靠的是什么;中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应该怎样等等。

8.2.2 网络媒体的技术发展对提升其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在重大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新闻事件中,网络媒体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从而不断提升了网络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开始被人视为的“另类传媒”正跻身主流传媒。今天,任何传统传媒和任何人已不可能轻视网络媒体的力量。

例如,众所周知的“克林顿性丑闻”事件的调查报告在华盛顿时间9月12日下午2时20分首先通过因特网公诸于世。这一决定突出表明了网络媒体地位的上升和传统媒体地位的下降,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不是通过报刊或广播电视,而是首先通过互联网去了解一件重大新闻事件的详情。至于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设立网上论坛,开展网上民意调查的网站更是风起云涌。

在网民争先上网的浪潮中,甚至使美国主要的网络服务公司的股票行情一路走高。

9月12日,美国一部分报纸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大报,以增发特刊的形式刊登报告全文。报告中包含相当多的描述性行为的露骨语言,在通常情况下报纸怕引起读者的不快,不会如此详细报道。美国传播学者认为,如果不是网上已经发表,报纸读者或许只能读到报告20% 的内容;编辑们觉得反正已经在网上公开了,应该没有禁忌了。可以说网络媒体此次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一些禁忌。

此次网络传播对时效性强、覆盖面广的电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报告的内容虽然富于新闻性,但厚达400多页的报告应如何消化,重点在哪里,这些显然不是为富于戏剧性的电视而准备的。各公司主管都十分紧张,因报告上网公布后,几乎人人都可以立即看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已先睹为快,是否还会再耐心等候电视网迟来的播报?面对这些难题,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言人说:“我们几乎没有一个可以敲定的计划可以遵循,只得准备一些可以随时上场的计划。”

调查报告上网次日,即9月13日,港台地区及海外一些中文网站已将其主要部分译成中文,有的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订户。由于网络传播无国界,国内的用户也加入了调阅斯塔尔报告原文或中文译文的国际网民大军,不少人随即还参与一些网上论坛,发表自己对此事的看法。国内一些报社也于9月12日早早地从网上下载了英文报告全文,立刻分工进行编译,以便第二天将报告主要内容刊出。

9月21日华盛顿时间上午9点13分,众议院司法委员在国会大楼一间小型录像室里开始播放克林顿在8月17日对大陪审团所作供证的录像。

CNN、MSNBC、FOX 和C‐SPAN 四大全国性电视网随即开始播映长达4个多小时的录像供证。

播放作证录影带无疑使电视媒体拔了头筹,但在电视网播出的同时,录像也送上了互联网,当时美国有18个网站通过网络传送相关视频信息。据估计,21日大约有超过100万人次上网看克林顿作证录像。如此规模的视频信息处理和传送,对互联网技术是一个新挑战。由于数字影像及声音的传送需占巨大的空间,许多人担心网络无法负荷,结果证明,虽然速度略慢,但网络还是战胜了挑战。此次的关键技术是专门提供网上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公司使用“视频流(video streaming)”的技术,将庞大的数字视频信号进行处理传送,这使得CNN、FOX NEWS、MSNBC 和ABC News等新闻网站都可以即时播出这场长达4个多小时的作证会。尽管网络上的画面大小和画面质量比电视要差很多,但网络毕竟向受众提供了一种选择,特别是许多上班族无法坐在电视机前看4个多小时的转播。此外,网站上的信息都有分类或索引,使用者可有效地选择想看的部分,不必等到晚上回家看电视新闻了。互联网多媒体信息处理及传送技术的完善改进,以及网络使用户掌握调看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的特性,与电视媒体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

8.2.3 网络媒体的技术发展

网络媒体所涉及的网络、数据库、流媒体等技术方面的知识,我们已经在第2章中作了介绍。下面主要讨论动态网页技术、安全技术和相关网络新技术发展方面的情况。

1.动态网页技术

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识语言)是编制网页的基本语言,但它只能用于静态的网页。而我们不仅需要Web 提供所需的信息,还需要提供可个性化搜索的功能,可以收发E‐mail、网上销售、电子商务等等。为实现以上功能必须使用更新的网络编程技术制作动态网页。所谓动态,是指按照访问者的不同需要对访问者输入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响应。

动态网页技术的原理是:使用不同技术编写的动态页面保存在Web 服务器内,当客户端用户向Web 服务器发出访问动态页面的请求时,Web 服务器将根据用户所访问页面的后缀名确定该页面所使用的网络编程技术,然后把该页面提交给相应的解释引擎;解释引擎扫描整个页面找到特定的定界符,并执行位于定界符内的脚本程序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如访问数据库、发送电子邮件、执行算术或逻辑运算等,最后把执行结果返回Web 服务器;最终,Web 服务器把解释引擎的执行结果连同页面上的HTML 内容以及各种客户端脚本一同传送到客户端。虽然客户端用户所接收到的页面与传统页面并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实际上页面内容已经经过了服务端处理,完成了动态的个性化设置。目前动态网页技术主要有以下4种。

(1)CGI 技术

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公用网关接口)。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编写合适的CGI 程序,如Visual Basic、Delphi 或C/C + + 等。这样的编制方式比较困难而且效率低下,因为每一次修改程序都必须重新将CGI 程序编译成可执行文件。最常用于编写CGI 技术的语言是Perl (PracticalExtraction and Report Language,文字分析报告语言),它具有强大的字符串处理能力,特别适合用于分割处理客户端Form 提交的数据串;用它编写的程序后缀为.Pl。

(2)ASP技术

ASP(Active Server Pages),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类似HTML、Script(脚本)与CGI 的结合体,它没有提供自己专门的编程语言,而是允许用户使用包括VBScript、Javascript 在内的许多已有的脚本语言编写ASP的应用程序。

Microsoft 把ASP定义为一个脚本语言执行的环境。ASP的程序编制比HTML 更方便且更有灵活性。

与CGI 相比,ASP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包含HTML 标签,也可以直接存取数据库及使用无限扩充的ActiveX 控件。ASP吸收了当今许多流行的技术,如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ActiveX、VBScript、ODBC 等,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对组件和对象技术的充分支持。通过使用ASP的组件和对象技术,用户可以直接使用ActiveX控件,调用对象方法和属性,以简单的方式实现强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