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传媒技术概论
18668100000054

第54章 新传播媒体形态及未来发展(3)

早期因特网不流行的原因,就是它的操作复杂,需要人们输入准确的命令才能运行,现在用户仅需提出查询要求即可,至于到什么地方查询及如何查询则由万维网自动完成。万维网的功能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突破了平面文字的限制,可展现图形、动画、声音、影像等,成为令人耳目一新的多媒体信息网络。

二是超文本连结,它是采集、存贮、管理、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关系的一种技术。任何超文本系统都是由存放信息的节点和表示信息之间的关系的链(如目前常用的HTML 语言进行标注)这两大基本要素组成。万维网上的信息发布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思维方式、兴趣爱好、资料类型等等)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而网上的信息获取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选择其中每一条信息。正是由于万维网的特点,才使互联网迅速普及。世界各国从政府部门到团体组织,从生产厂家到商业机构,从科研院所到大中小学,纷纷在万维网上建立自己的信息节点,目前已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个人网站和网页也呈激增的态势。

万维网站可以有多种分类,如从经营主体看,可以分为国营网站、民营网站、个人网站等;从有无传统媒体背景看,可以分为传统媒体网站和网络原生网站;从传播内容看,可以分为综合性新闻网站和专业新闻网站;从生存时间看,可以分为永久性网站(除特殊情况下关闭)和事件性专题网站等等。在全球数千万个网站、数十亿网页的规模中,事实上只有30% 是由公司企业所经营的,其他70% 都是由非营利机构与一般民众所创作的,显现了网络人所要的是信息的“相互分享”。也就是说大型商业门户网站将继续扩展及引起民众的注意,可是成千上万的小网站及使用者,还是会持续不断地创造网络内容及链接,并提供给全球网民做免费使用。

从新闻传播角度看,在互联网上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新闻媒体网站,即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所建立的网站,即通常所说的媒体上网;二是没有传统新闻媒体为“母体”的以发布新闻为主的网站,包括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络通信社等;三是如雅虎及国内的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或综合性网站的新闻频道。

在这三类网站中,不妨各选一个代表性的例子:

CNN 网站群——与电视比翼齐飞。

CNN(Cable News Network,有线电视新闻网)是美国最大的专门播送新闻的电视公司,其大名几乎无人不晓。进入互联网时代,CNN 也全力挺进这一新领域。

互联网是CNN 的新业务,其主网站于1995年8月30日开通后,网站规模不断扩大。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其电视、广播业务,因为上述十项业务的前6项是卫星有线电视网,另外2项是广播业务,它们的庞杂内容都会在CNN 网站上通过互联网传送。包括与主营电视、广播业务对称的www .cnn .com(主网站)、www .headlinenews .com (简明新闻)、www .cnnmoney .com (财经新闻)、www .cnnsi .com (体育新闻)、www .cnnradionet .com (广播电台)、www .newsource .cnn .com(北美新闻总汇)、www .cnnfyi .com(教育)等,也有与其他媒体和内容提供商合办的www .accenthealth .com (健康资讯)、www .collegetelevision .com(为美国中学及大学学生提供资讯);有专门针对欧洲受众的www .cnn .com/europe (英文),也有专门针对亚洲受众的www .cnn .com/asia(英文);以及用不同文种针对不同国家受众的网站,如www .CNNenEspanol .com (西班牙文)、www .cnn .com .br (葡萄牙文)、www .cnn .dk(丹麦文)、www .cnnitalia .it(意大利文)、www .cnn .de(德文)、www .cnn .co .jp(日文)、arabic .cnn .com(阿拉伯文)等。

今天,CNN 是一个使用多语言文字的由众多电视、广播频道及网站集合而成的国际性传媒公司,它面对的是全球近10亿受众。

《明日报》——网络原生报开路先锋。

在网络媒体的试验中,我国台湾地区的网络原生报《明日报》无疑具有探索的意义。

2000年2月15日,一个以传播新闻为主的新网站在网上亮相,这就是台湾地区PC home 集团与《新新闻周报》共同创办的《明日报》(TomorrowTimes)。由于它没有传统媒体作为“母体”在背后支撑,因此开始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网络原生报”的实验。一大批传统新闻媒体的优秀人才,从总编辑到一般编辑记者,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其中。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它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当之无愧地成为开路先锋。

《明日报》与一般传统报纸网站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一开始就从一些大报社招募了200人,组成专职的采编队伍为网站的运作效力。也就是说,它有自己专属的记者,可以按照网络传播的特性,提供更具专业水准的新闻服务,最终使其成为新闻门户网站。《明日报》将“网络原生报”的概念带给了媒体界,并且在探索中提出了要做“数字内容提供者”(Digital Content Provider,DCP)。其次,在实践的层面,可以说《明日报》已经把今天网络媒体所能够做到的基本上全做到了。它给网络新闻传播带来了一个新样本,它的分版结构、报道方式、分层写作、整点出报、邮件发送、加值处理(如名词解释、相关网站及新闻的链接、搜寻)等,完全依网络传播的特性而有了新的变化。第三便是人才的培养。最后,它以出色的表现促使传统新闻媒体网站如中时电子报、联合新闻网等不敢有丝毫懈怠并不断改进,提升了中国台湾岛内网络媒体的整体水平。

然而,网络市场环境毕竟还未成熟到能够支持网络原生媒体生存的程度,《明日报》在坚持了整整一年后,终于在2001年2月21日关站。主要原因是:

1)由于《明日报》是网上内容原创者,不可能靠从“母体”获得新闻,也不可能主要靠编辑“整合”其他信息源获得新闻,为了保证自己原创的数量可观的新闻,就必须维持人数可观的记者团队和规模采访活动(例如在中国大陆也轮流派驻记者)。此外,为了体现和发挥网络媒体的特性,不断推出新的项目、新的服务,而每一项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2)免费获取信息的观念在网络世界大行其道,所有的网站都在寻找一种赢利的模式,但成效甚微。传统媒体赢利的主要方式——广告,当时对网络媒体的收支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明日报》每月营收仅三四百万元台币,但每个月光是花在人事支出、租金、网络管理等营运成本的支出就将近两千万元台币。在激烈的竞争中,干得越快越多越好,赔得也就越快越多越惨。这在当时是许多网站经营无法走出的怪圈。

新浪网——国内用户看新闻首选。

新浪网的前身是四通利方公司的技术网站“利方在线”,由于谈天说地论坛、聊天室和体育论坛等栏目吸引了当时不少网友,于是四通利方转而想到建立一个面向广大网友的网站。

1997年,世界杯十强赛预选赛期间,老榕的一篇文章《大连金州不相信眼泪》在其网站上首发并广为转载,从此,四通利方网站开始在国内外小有名气,公司也开始认识到自己网站的社会作用。

1998年7月,网站全程报道了法国世界杯足球赛事,每天约有200多篇原创文章,同时还约请许多专栏作家和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主持人进行网上评球,其新闻传播的速度之快,数量之大让传统媒体大吃一惊。四通利方公司在此期间也基本上实现了从软件公司向互联网公司的转型。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公司与北美的华渊公司宣布合并,成立新浪公司并推出同名中文网站,开始向门户网站迈进。

1998年12月底,美英对伊拉克发动海湾战争期间,新浪网的新闻主管和编辑第一次意识到网络新闻运作的紧迫性和超常规性,他们为此打破正常上下班的制度,在国内商业网站中首创了24小时值班制。随后在一系列国内国外突发事件中,新浪网的报道显示出了网络媒体的威力。如1999年4月15日,韩国大韩航空公司一架麦道MD‐11货机于16点04分从上海虹桥机场起飞升空后仅一分钟,便坠落在上海闵行区莘庄莘西南路的一处建筑工地上。

有一署名“tiu”的上海网友,于17点57分将一则主题为“飞机坠落!!”的帖子贴到新浪潮网站的“谈天说地”论坛中。内称下午四点许,一家飞机坠落在离其家1.5千米处,接着简要描述了他所目击到的事故现场的情况。新浪网于18点11分以快讯形式在“国内新闻”栏目中报道:“一架飞机今天16:00在上海附近失事”,紧接着,在18点14分、18点22分、18点33分发出的报道中,都主要引用“tiu”提供的信息,其中还特别表示“感谢网友tiu 的现场报道”。

新华社发出第一条消息在新华社网站“快讯”栏中的时间已是22点02分,而有关报道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网站中,已是4月16日的事了。随着事态的发展,从证实飞机是韩国货机到人员死伤情况,从军警抢救过程到4月17日找到飞机黑匣子,新浪网在滚动播发的“要闻”或“国内新闻”栏目中,总共播发了20多条相关新闻。

又如,1999年3月25日凌晨(北京时间),当北约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向科索沃实施空中打击时,新浪网于25日凌晨2点50分刊出第一条快讯: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出现空袭警报;3点04分,刊出第二条快讯:普里什蒂纳周围出现爆炸声。大多数中国人是从25日早间广播、电视,甚至是更晚一些时候从报纸上获知北约空袭一事,然而,有关新闻报道在新浪网上已整整滚动播出了几个小时,有时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

2000年奥运会期间,中国奥委会授权新浪网成为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网站唯一互联网合作伙伴的称号。新浪网这样描述自己的新闻刷新速度与数量:一项比赛结束后5秒钟出结果、30秒出图片、1分钟出报道、5分钟出详细报道、新闻刷新高峰期每分钟在10条以上。

新浪网还在前方设立工作间,第一时间独家邀请27位中国奥运冠军与广大网友聊天。自9月15日奥运会正式开幕以来,新浪网奥运专题网站访问量连创新高,9月19日,24小时内的访问量超过1070万Pageview。新浪网称,这创造了中文网站对单一事件报道的访问量新纪录,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中国大使馆遭袭击事件。为承受中国一半网民同时访问而带来的巨大压力,新浪网连续两次扩容,为奥运专题网站所配备的总带宽超过300兆。

新浪网成功因素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稳定的中性传播平台,着眼于新闻、信息的客观、全面、及时的报道;二是主要通过转载的方式,把各类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通过编排整合成自己的产品,不刻意追求原创内容或深度报道,用一种简捷经济的方式尽快形成自己的优势。

(2)电子邮件报刊

电子邮件(e‐mail)是美国工程师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于1997年秋发明的。尽管他已无法回忆起第一封电子邮件准确的发送日期,以及上面写了什么内容,但这一发明却成了今天全球网民最常用的互联网功能。200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全球每天在网络上传送的电子邮件已达到14亿封,平均每分钟有97万封电子邮件被发送,全球平均每天每5个人中就有一人发送或接收一封电子邮件。

从个人通信(点对点或点对有限多点)的角度看,电子邮件是自电话发明以来最方便快捷的工具,然而当它从一点发出成千上万封邮件时,便成为一种能量可观的信息传播媒介,用户可通过网上简便的登记后每天收看免费发送来的电子邮件新闻,所以它通常称为“邮件刊物”,而在台湾干脆称其为“电子报”。电子邮件报刊有免费发送的,也有付费订阅的;有每天发送的,也有一周、双周以及不定期发送的;文件格式也有txt、doc、pdf、html 多种;电子邮件报刊发送系统除一般网站可设立外,还有纯粹订阅发送电子邮件报刊的专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