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区域产业集群演进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
18668500000015

第15章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述评(6)

基于Giuliani和Bell(2005)的研究成果,Boschma和Ter Wal(2005)进一步分析了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网络特征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意大利南部的Barletta鞋业产业集群的实地调查发现,很多集群企业很少与本地的其他企业建立网络关系;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越高,企业网络的地理开放性越高,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也就越高;集群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没有直接影响,集群企业吸收能力的提高也并不意味着集群企业越趋于在本地网络中占据网络中心位置。

与Giuliani和Bell(2005)、Boschma和Ter Wal(2005)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类似,Capello和Faggian(2005)以集群企业的规模和员工结构的多元化程度作为集群企业的网络利用能力,分析了集群企业的关系资本、网络利用能力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在研究中,关系资本主要从三个维度测量,分别是劳动力的本地获取、商业合作关系以及企业衍生;网络利用能力包括集群企业的规模和员工结构的多元化程度等维度。基于对意大利Milan、Piacenza以及Belluno等三个地区共217家集群企业的实地调查数据,分别对三个地区的回归分析表明,集群企业的关系资本以及关系资本与企业规模和员工结构多元化程度的交互项显着影响了集群企业的创新绩效。具体来说,集群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利用关系资本的能力越强,企业从关系资本中获得的收益更大;人员构成多元化程度与关系资本的交互项在分地区的实证研究中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与Capello和Faggian(2005)的研究类似,Oerlemans和Meeus(2005)研究了集群企业的内部资源和企业网络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内部资源以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战略相似性来测量,企业网络以企业网络的地理开放性、集群企业的研发合作关系来测量。基于荷兰365家集群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集群企业的内部能力和企业网络显着影响了企业成长。对此,作者进一步指出企业内部资源与企业网络的交互效应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

除了内部能力之外,一些学者还分析了外部环境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影响。Gordon和McCann(2000)认为,不同的集群企业会面临不同的外部环境,这种环境差异使得集群企业表现出不同的网络化成长模式。结合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成果,He(2006)进一步分析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不确定性比较高时,集群企业会更倾向于与集群外部企业建立关系(即提高企业网络的地理开放性和网络范围),从而有利于企业获得外部环境变动的相关信息,进而促进集群企业持续成长;当环境不确定性比较低时,集群企业会倾向于建立密集的本地强关系网络(即降低企业网络的地理开放性和提高关系强度),从而有效获得网络伙伴所拥有的稀缺资源,实现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进而促进企业持续成长。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集群企业内部能力的异质性和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影响了集群企业的网络化成长。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匹配视角开始成为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主要视角。已有研究从匹配的视角研究了集群企业的企业内部能力、外部环境特征与网络模式的匹配性及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从研究结论来看,主要包括两点初步结论:一是集群企业内部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外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二是区域产业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集群企业网络的适应性,即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征下,集群企业需要构建与之匹配的企业网络。

已有研究虽然初步从匹配视角研究了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与内部能力的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影响,但是对于内部能力、外部环境影响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机制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强调企业网络的地理开放性这一指标,对于集群企业在其他几种邻近性上的选择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五种形式的邻近性与企业网络理论中所研究的关系强度和网络开放性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因此,有必要借鉴企业成长网络化成长理论的研究成果,从异质性假设入手,基于匹配视角分析集群企业的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影响。

2.3.3小结

主流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认为,集群企业网络是外生的无差异网络。但现实中并不存在唯一最优的网络模式。从邻近性视角出发,一些学者对集群企业开始内生性的分析网络构建过程,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集群企业网络并非无差异的网络。基于集群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学者进一步分析了集群企业所面临的差异化的外部环境和异质性的内部能力对企业网络构建决策的影响。异质性假设下的集群企业网络成长研究的主要结论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首先,集群企业在构建网络时,必须在地理距离、认知距离、组织距离、社会距离和制度距离等维度上进行权衡,因为不同的选择会为企业带来不同的优势与劣势。

其次,集群企业在外部环境的差异性和内部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集群企业成长所适用的网络模式,即集群企业网络模式只有与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状态相匹配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成长。

最后,结合企业网络理论对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成果,从匹配视角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进行研究是微观层面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

2.4本章小结

目前,产业集群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学派,分别是新经济地理学派、制度学派和演进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由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组成,认为产业在某一区域积聚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制度学派主要是由一些具有地理学背景的学者组成,认为产业在某一特定区域集群的根本原因在于该区域之中特殊的制度背景。新经济地理学派和制度学派构成了产业集群研究的主流学派。与之不同,产业集群研究的演进学派认为企业与产业在特定区域积聚是一个演进的过程,以往的发展历史和路径依赖决定了区域产业的积聚。

主流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主要是在四个分析框架内进行分析。在具体研究中都假设存在一个典型代表性集群企业,假设这一代表性企业面临着无差异的区域产业环境,具有同质的内部能力和外生的无差异网络。主流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集群企业与非集群企业之间成长性的差异,探讨了集群企业成长的特殊规律,推动了微观层面的集群理论研究。虽然主流学派关注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中共性的一面,但是难以有效地解释集群网络化成长模式中多样性的一面。

对此,一些学者开始基于演进学派分析集群企业网络的内生性问题。

这一研究认为,地理距离、认知距离、组织距离、社会距离和制度距离是集群企业构建网络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决策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和劣势不同。进一步,在演进分析框架下,从匹配视角出发,一些学者分析了集群企业产业环境的差异性和内部能力的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网络模式构建决策的影响,认为集群企业的产业环境、内部能力与企业网络的匹配性决定了企业成长。但总的来说,演进学派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成果相对不是很多,系统性也相对不强。集群企业产业环境差异性和内部能力的异质性对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因此,我们希望借鉴企业网络理论对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的研究成果,以匹配视角分析集群企业产业环境的差异性和内部能力的异质性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对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理论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