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
18669000000010

第10章 企业成长机制理论(3)

(3)结构空洞视角

与上述观点不同,Burt(1993)采用结构视角提出了结构空洞理论,其基本思想在于,结构空洞是指网络中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网络位置,虽然结构空洞中没有或很少有信息和资源的流动,但它为活动于期间的企业提供了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的机会,相对于其他关系稠密地带的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如在由企业、供应商、代理商、合作者、竞争者、顾客、中介组织、政府部门和大学科研机构等构建起的集群网络中,如果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关系相对稠密地带)、企业与合作者甲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关系相对稠密地带),但供应商与合作者甲之间没有联系(关系相对稀疏地带),此时企业就占据了结构空洞的位置。这一空洞位置为企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不单单来源于资源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来源于位置优势,主要体现在信息优势(Information benefits)和控制优势(Control benefits)两个方面(郭毅、朱淼,2002)。在信息优势来源方面,占据结构空洞的企业能够获取来自多方面的非重复性信息,并成为信息的集散中心,如占据了竞争者与政府部门的结构空洞位置可以为企业获取来自政府部门的竞争性资源和有价值信息提供更为有利的机会。在控制优势来源方面,将原来没有联系的双方相联结的企业在网络中占据了关键路径,它可以决定各种资源的流动方向,从而形成对资源的配置与收益权。所以,在结构空洞理论看来,行为者的特性以及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网络位置获得资源。该理论强调企业或企业家通过联结与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来为企业成长不断提供资源。所以,企业成长的资源获取是与企业所处的网络结构演变相联系的,企业或企业家的网络关系开拓能力则是重要因素。

3.3.5网络联系与企业成长

(1)网络联系的开创性研究

Hirschman(1958,1977)创立了有关联系(linkages)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作用的理论,认为嵌入于企业间网络的企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特别在制造业停滞地区。他将联系定义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投资决策的联系顺序,认为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着生产联系(production linkage)、消费联系(consumption linkage)和财政联系(fiscal linkage)这三类联系,生产联系是指为其他附近企业提供投入品的后向联系或使用其他附近企业产品作为投入品的前向联系,消费联系是指当地企业投资机会的增加,原因在于最终产品的需求增加和当地产品替代了进口或输入产品,财政联系起源于税收变化或其他商业补贴和激励。他指出,初始投资对于企业在生产等方面活动中建立企业间联系具有累积作用;后向生产联系对企业成长会产生极大的优势,因为它们创造了一个中间品市场和为新的当地投资者创造了盈利机会;前向生产联系要受当地特定的投入品、原材料和其他供给品的可得性的影响,因此并不能为当地创业者形成有效的利润增加机会;消费联系也无法为当地创业者创造成长机会,因为消费是市场扩大所导致的。

(2)网络联系特征与企业成长的关系

在研究企业集群化成长(网络化成长)时,学者们一般从网络联系的特征入手,分析不同网络联系特征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两维网络联系特征。

Zhao 和Aram(1995)以中关村六家企业作为样本,研究企业网络的范围、强度和机制与企业成长速度之间的关系。该研究根据Jarillo(1988)的观点将企业网络定义为企业家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意识的活动,外部组织是那些对企业成长有显着影响的组织。网络范围用企业网络内提供不同资源的关系总数来测度,当一家企业提供了多种资源(如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时就认为是多种关系;网络(关系)强度是指每周接触次数和从该企业获取资源数量两个项目的结合。低强度是指每周只接触一次或更少、获得少量的资源(企业自己报告);中等强度是指每周接触两三次、获得一般数目的资源;高强度是指每周接触四次及以上、获得较多的资源。每个项目给予0.5权重,从而产生一个复合的强度变量。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企业家可以通过网络活动获得有价值的资源从而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外部组织建立关系,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信用,获得建议、资金和客户,建立积极的形象;以低于市场价格获取资源、渠道、信息和创新。与其他组织建立业务关系(business relationships)使得企业家能够通过“资产节省”

(asset parsimony)实现理想的商业结果。

二是高成长企业的管理者比低成长企业的管理者有更大的业务网络范围和强度,而且在不同成长阶段都存在着这种网络活动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在网络范围方面,企业家不仅使用以前的工作关系、家庭、朋友、熟人和公共关系作为重要的建议和信息来源,也使用现存的关系来与其他相关组织接触以获取资源。高成长企业比低成长企业有更多的网络关系,但是本研究还不能证明更多的网络关系导致了更快的成长,因为本研究对象都是技术创新企业或是产业内受吸引的企业。在网络强度方面,高成长企业在各个创造阶段都有更高的网络强度。高成长企业与外部组织接触的次数比低成长企业要多,而且在多个成长阶段都存在这种情形。低网络强度的企业一般都是低成长企业,中等和高强度网络的企业一般都是高成长企业,同样,本研究无法说明因果关系。

第二,三维网络联系特征。

Johannisson 和Ramírez -Pasillas(2001)调查了瑞典Lammhult 企业集群的29家在位企业和7家新建企业,并区分了第一层次嵌入性和第二层次嵌入性(见表3‐2)。前者用企业在地方网络建立关系的频率、密度以及企业在网络的位置(中心)三种网络特征变量进行测度,中心位置用程度(建立双向关系的企业数目)、封闭(与其他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和betweeness(gate keeping role)三个指标进行测度;后者用企业与经济、社会机构的交往频率测度(Johannisson et al,2000)。调查证明,不同类型的网络都为商业运作增加了价值,网络包含了有利于企业创立和成长的地方性非经济资本。

企业通过在不同网络内建立关系创造了丰富的非经济资本和获取了实力。

企业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实现创业目标。最为成功的企业是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在集群内占据中心位置与企业成长和利润率之间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其外部关系广度与企业的成长和利润率是正相关的。机构起着企业之间联系的桥梁作用而不是直接和网络相联系,增强了地方企业的创业主动性。新建企业比在位企业更积极地与经济机构建立关系,从第二层次嵌入性中获得了利益;在位企业不太经常利用经济机构提供的非经济资本的潜在好处,与机构的商业交易也不多。新建企业随着其不断成长而更多地嵌入于地方网络,但不是所有新建企业都嵌入于地方网络,新建企业平均约有八种地方关系,半数以上是与在位企业的关系。为了克服债务压力,新建企业的企业家会利用社会资本的优势,如新建企业会利用地方商业网络中的人力资本增强企业的成长能力。

第三,四维网络联系特征。

Rickne(2000)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网络交易来实现成长,也就是研究企业绩效(成长)与网络特征及其资源流动之间是否存在着关系。其中,绩效用发明能力(inventiveness)、创新能力(innovativeness)和成长(growth ofemployees)三个指标来表示;网络联结(Connectivity)用类型(type)、密度(density)、动力(dynamics)和流动程度(degree of flow)四个维度来测度。

由于分析的是外部资源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但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着企业成长,所以,他选择了企业年龄、所在地和产业作为控制变量。据此,他构建了网络联系与企业成长的关系模型,即Grow th=f(CSO,PA REN T,GEOG,L TB F,V C,N RT EC H,D IV,T EA M,EXP,A GE,REG,A PPL)

以生物材料企业为考察对象,实证得出了如下的关系模型:

Grow th=f(D IV,PA REN T,T EA M,EX P,REG M assachusetts,A PPLⅢ),R2=0.458

结论表明,具有高度多样性技术来源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从先前组织转移得到较多技术的企业有较快的成长,创建团队的组成也对企业成长产生影响,包括创建团队的规模和经验。有更多环境支持的企业会成长得更快,处于技术市场化阶段(即技术成熟阶段)的企业会取得更快的成长。

有较广泛的网络联系以及居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一般与较好的企业绩效相联系。已经有许多研究论证得出,不同网络联系特征导致了不同的企业成长情况。但在对财富100强企业的研究中,Galunic 和Moran(1999)发现网络规模与销售额呈正相关,但网络密度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Sedaitis(1998)研究也得出,低密度的网络与更好的销售额相关。所以,网络联系特征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继续考证,尤其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网络联系特征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共性还需要检验。

(3)网络联系机制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在对中关村六家企业的网络范围、强度和机制与企业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中,Zhao 和Aram(1995)区分了长期合作机制、互惠机制、离散机制和非正式机制这四种基本的企业网络化机制(见表3‐6),实证研究得出:

许多企业运用了多种网络运作机制来联系外部组织。企业家们认为与其他有关键性资源的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是十分重要的,这些长期关系都建立在彼此信任和了解基础上,但大多是以口头协议形式存在的。互惠机制包括交换所需的服务、信息和有价值的活动,这种关系没有长期合作关系那样稳定。离散机制虽然很难建立起稳定和持久的一对一的关系,但它是企业在现实中广泛运用的获取外部资源的机制。非正式机制主要用于建立和维护个人关系,企业家往往在原材料、设备、技术支持、生产、信息、信任和合法性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建立广泛且高强度的关系,也使用关系来对付地方政府,这种机制的使用频率根据关系强度的意图而不同。此外,研究还表明,网络范围与不同网络机制的使用频率之间没有显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