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
18669100000048

第48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践模式建构 (9)

离开了课程,学科就没有了依托;而没有学科,课程就很难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双向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理基础和学科支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实践基础和现实支撑。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构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学科建设不仅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基础,有利于学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力度,而且对于凝聚队伍、培养人才都将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建设,也将有力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具体来说,当前我们需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增强学科意识,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做好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学分设置、学位论文、培养方式以及其他学习项目的安排等;在把握好学科属性的前提下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还是更多地关注学科自身的边界问题,避免重复建设;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素质,重视各层次人才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各二级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制订出科学规范的学科评估体系,用以引导建设方向、监测建设现状、推动学科发展、保证建设质量;真正从学科建设的高度来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建设(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规律的探索等;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科研项目加以研究,做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答。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学科基础,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日益成长为一门科学,建立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与最新的科学发展水平上,融强烈的思想政治性于浓厚的学术性之中,从而具有颇强的现实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课堂新面貌:从“说教”到“互动”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而且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不仅要注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维培养,而且要十分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同时,更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正如《16号文件》

所提出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三原则,要根据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具体来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1.改进教学方法,变单向注入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互动式教学事实上,“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况且,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要求与成年人平等相待。他们喜欢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喜欢“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采取课堂讲解、读教材、原着及其他参考资料、自由发言讨论、专家讲座、主题演讲及辩论、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相结合等方法,通过启发式、参与式、情景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互动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双向互动式教学法中,这里仅介绍两种具体的方法:一是师生互换角色。即由教师提前选择特定章节,或从学生的思想实际或社会实际中提炼某些主题,学生通过查资料、写教案、讲授、评课等环节,以师生角色互换的方式体验一番教学活动,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师生角色的互换,不仅便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且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二是师生互相质疑、讨论。即围绕教学目的和内容,对一些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采取互相质疑、讨论等形式的主题式教学方式。师生互相质疑,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质疑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又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之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能解决学生思想的疑虑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和谐的问答氛围,使学生个体间、小组间、个体与小组间得以充分的交流,对学生争执不下的问题教师应及时点拨,指点迷津。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讨论中的主要观点总结评述,并针对理论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认识,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觉悟。

一般来说,互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可以学生个体、学生小组和学生全体三种身份作为互动的一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采用的互动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全体的形式,其次是教师与学生个体和教师与学生小组的形式,至于学生个体间、学生小组间和学生个体与小组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未能受到重视,教学中很少或根本没有被采用。研究表明,“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因此,要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特点,积极探索多向互动特别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

2.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内的现代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生动形象,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科学测试表明: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如果视听同时作用,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却可达到65%。现代社会使人们的整个生存方式、思维模式和日常生活都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青年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口传手写的教育方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必须向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势在必行。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显示出诸多优势: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信息传输的网络化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就是多媒体技术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信息容量增大,内容充实形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从而激发其接受信息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