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8669300000023

第23章 生态、人口与资源(5)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79×106km2,每年土壤流失总量达5.0×109t。近30年来,我国虽开展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但从总体来看,水土流失点上有治理,面上在扩大,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全国1/3总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该区总面积约5.4×105km2,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5×105km2,其中严重流失面积约为2.8×105km2,每年通过黄河三门峡向下游输送的泥沙量达1.6×109t;其次是南方亚热带和热带山地丘陵地区。此外,华北、东北等地水土流失也相当严重,例如,京、津、冀、鲁、豫五省市水土流失面积约占该地区土地面积的50%。

植被破坏严重和水土流失加剧,是导致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主要原因之一。1957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为3.638×105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0.2%;1986年森林覆盖率仅剩10%,水土流失面积猛增到9.4×105km2,占流域面积的41%。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流域的各种水库年淤积损失库容1.2×109m3。长江干流河道的不断淤积,造成了荆江河段的“悬河”,其在汛期的洪水水位高出两岸数米到数十米。大量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使30年间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面积减少了45.5%,蓄水能力大为减弱。

水土流失还造成不少地区土地严重退化,如全国每年表土流失量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剥去1cm 的肥土层,损失的氮、磷、钾养分相当于4.0×107t 化肥。同时,在水土流失地区,地面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一些南方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丧失殆尽,基岩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土地。流失土壤还造成水库、湖泊和河道淤积,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达10cm。水土流失给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破坏,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3.3.3荒漠化

“荒漠化”是法国植物和生态学家A.奥布雷维莱(A.Aubreville)针对非洲热带草原退化为类似荒漠的环境变化现象,于1949年首次提出的。但荒漠化作为一个生态环境问题而开始引起重视,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在非洲撒哈拉地带的连续干旱和随之而来的饥荒。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荒漠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1977年世界荒漠化会议到1990年内罗毕举行的荒漠化评估的特别顾问会议,从1992年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到1994年全球112个国家在法国巴黎签署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世界各国对荒漠、荒漠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广泛研究,总结了荒漠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向,并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表明世界各国对防治荒漠化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明确指出:“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它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包含“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二是荒漠化范围,是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即指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在0.05~0.65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三是表现形式为“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综上所述,荒漠化既包括非沙漠环境向沙漠环境或类似沙漠环境的转移,也包括沙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1.荒漠化的现状

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1992的现状调查推断,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世界1/3的陆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约1/5的世界人口受到直接影响,每年约有(5~7)×107km2的耕地被沙化,其中有2.1×107km2完全丧失生产能力,经济损失高达423亿美元。荒漠化受害面涉及到世界各大陆,最为严重的是非洲大陆,其次是亚洲。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全球每年大约丧失(4.5~5.8)×104km2的放牧地、(3.5~4.0)×104km2的雨养农地,以及(1.0~1.3)×104km2的灌溉土地。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面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国际荒漠化公约中的规定计算,我国潜在荒漠化发生地区涉及内蒙古、辽宁、吉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山东、河南、四川、云南和海南共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东起黄淮海平原风沙化土地和辽河流域沙地,西至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遍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宁夏河东、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准葛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域,区域总面积达3.57×106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7.2%,其中干旱地区面积为1.43×106km2,半干旱地区为1.14×106km2,亚湿润干旱区为7.51×105km2,极干旱区为2.53×105km2。除去极干旱区域(湿润指数小于0.05)外,中国荒漠化易发生区域总面积为7.73×104km2,占国土面积的34.56%。我国干旱区草地总面积为1.86×102km2,其中1.05×102km2发生了退化,占56.5%;干旱区总耕地面积为1.71×105km2,其中7.73×104km2已经退化,占40.1%。因此,我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为3.33×106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3,且仍以每年2.3×103km2的速度在推进。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其中有100多个贫困县集中在荒漠化地区,直接损失达20万~30万美元。在荒漠化中,沙质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都十分严重,极大地制约了荒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荒漠化的成因

导致荒漠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异常气候使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首先,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致命的打击,它导致作物欠收,引起饥荒;它导致草地放牧能力下降,引起家畜死亡;贫瘠的土地随着干旱进一步恶化,发生风蚀;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了盐类的蓄积。其次,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在植被贫乏和土壤脆弱的干旱地区,由于对降雨的抵抗力弱,容易发生土壤的侵蚀。正是诸如以上的各类气候的异常,破坏了脆弱的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为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做了准备。

(2)人为因素

联合国曾对荒漠化地区的45个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变化(如气候变干)引起的荒漠化占13%,其余87%均为人为因素所致。中国科学院对现代沙漠化过程的成因类型做过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4.5%为人为因素所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激增及由自然资源利用不当而带来的过度放牧、滥垦乱樵、不合理的耕作及粗放管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这些人为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土地荒漠化。

①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土地作为人类生息的场所,形成于一定的自然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性和性质,同时也只有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本身的特性,采取一定的利用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过去,由于我国在政策上的失误,不顾当地的自然条件,片面地强调“以粮为纲”,加之其他种种原因,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直接导致和强化了土地荒漠化的过程。

②植被资源不合理利用

森林在生态平衡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我国森林面积锐减,使复杂的生态结构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如我国云南毁林开山、刀耕火种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大片林地被砍完,使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加剧了风沙、洪水等自然灾害,并促进了局部土壤的沙漠化过程。

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当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严重缺水而出现临界状态时,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别是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河流为内陆河流,故用水不当往往会导致整个流域环境条件的恶化,例如,上游地区由于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下游则由于上游过量提水造成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断流,致使农田得不到及时灌溉,进而风蚀沙化。

④不合理耕作及粗放管理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在沙区边缘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本身就存在着土地荒漠化的威胁,无论是旱作农业还是灌溉农业,在缺少防护林保护情况下,沙质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大量的有机质及细粒土在粗放管理情况下随风流失,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年降低,终因经济效益极差甚至不合算而弃耕。弃耕地因植被恢复困难,继续遭受风蚀进而变成流沙地。

⑤其他人类活动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其他人类活动(如矿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道路修筑、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如不顾其周围自然条件,不采取相应的防护和保护措施,也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土壤沙漠化,反过来影响当地生产和生态环境。

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直接导致和强化了土壤荒漠化的过程。

其中,过度的放牧占其面积的34.5%,乱砍滥伐森林占29.5%,不当的农业利用占28.1%,其他(如工矿开发等)占7.9%。另外,还有急剧的人口增长率和城市化率,都增加了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其结果也会导致土地向荒漠化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荒漠化主要是由于人为过度经济活动,破坏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平衡所引起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但其发生发展也有特定的自然因素,两者密不可分。

3.荒漠化的危害

(1)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

荒漠化使土地的生物生产潜力逐渐衰减消失。美国大平原、哥伦比亚河流域、太平洋西南部分地区、科罗拉多流域、诸大湖沿岸腐殖土和沙土地区,就有4.0×105km2土地长期受到风蚀灾害影响,其中4×104km2土地的肥力损失,每年土壤中的N、P、K 损失4.3×107t。在我国,仅以荒漠化正在发展的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旱农地为例,由荒漠化所造成土地生产量及肥力的损失约为每年4.456亿~4.558亿元。估计全国的各类荒漠化土地的年损失营养成分就达1.34×109t,相当各种肥料共4.67×109t。

(2)土地生产力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荒漠化严重影响的农田产量普遍下降70%~80%,全世界每年这方面的损失就高达260亿美元。在美国,90%的土壤风蚀发生在农业耕作土壤上,仅1934年的一次“黑风暴”灾害,就使该区冬小麦减产5.1×109kg,迫使16万农民离开风蚀灾害区。1993年,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场特大强沙尘暴席卷了4省区18个地市72个县(市)方圆1.1×106km2的土地,造成300多人伤亡,3.7×103km2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

(3)草场质量下降

荒漠化给牧业带来的损失,在世界大多数草原,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干旱草原地区非常严重。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牧业用地达3×107km2之多。在阿尔及利亚1.2×105km2的干旱草原上,大约已有2×104km2被毁坏;毛里塔尼亚近些年来受酷旱影响,畜群死亡1/3以上。目前,世界上每年有数万km2的陆地沦为沙漠土地,其中草原沙漠化达3.2×104km2。

我国北方牧区可利用的2.24×106km2草原中,已明显退化的面积有(4.07~6.67)×105km2,其中有1.33×105km2退化为沙漠,并以每年(1.33~20.07)×103km2的速度在不断扩大。草地生产力较50年代普遍下降了30%~50%,鼠害、虫害严重,毒草、不可食牧草比例增大。由于荒漠化的危害,牧业发展长期受阻,不少地区已出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