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8669300000024

第24章 生态、人口与资源(6)

(4)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每年冬春两季从沙区吹来的风沙尘暴,不仅使人们在沙区二三米内视线不清,而且还飘逸千里之外,造成大范围内空气污浊,妨碍人类生产活动。这些由石英、微量元素、盐分等组成的沙尘物质还严重污染空气、饮水、食物,对人畜健康与机器、仪表产生直接损害。

风沙危害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济开发建设。在我国沙区,目前有数百千米的铁路和数千千米的公路,经常受风沙侵袭和压埋,从而影响交通;有数以千计的水库和大批灌渠遭受风沙侵袭,仅每年进入黄河的流沙可占全国流沙量的1/1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5亿元。土地沙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贫困化,我国绝大部分贫困县都集中在风沙地区,有些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风沙危害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出现的频度还是广度,以及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荒漠化都不亚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

3.4人口与资源

3.4.1人口发展情况

1.人口与人口过程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的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人口自然变动是指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变动的结果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人口机械变动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即人口的迁入与迁出,变化的结果是人口数量在空间上发生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的改变。社会变动是指人口社会结构的改变(如职业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和产业结构等)。人口过程反映了人口与社会、人口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反映人口过程的自然变动指标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是: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反映人口过程、人口增长规律的指标还有指数增长、倍增期等。指数增长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以固定百分率增长。倍增期表示在固定增长率下,人口增长1倍所需的时间。

2.世界人口发展状况

世界人口发展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直到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发展绝大部分处于这个阶段。在这段漫长的时期内,世界人口总数很少,且增长率也较现在要低得多。

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阶段。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生活和医疗水平也有显着改善,世界人口显着增加,在公元1600年达到5亿,公元1800年人口达10亿。

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欧美发达国家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有一些国家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如俄罗斯、日本等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依然继续增长(如印度、非洲一些国家等)。全球人口增长速度开始减缓,但全世界每年仍然能够增加近1亿人口。

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有: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第二,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发达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年青型人口偏多。第三,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工业革命以来,达到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1800年全世界只有伦敦,1850年有四座,1900年有16座,1950年115座,1980年达到234座。

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80亿,并继续增长,直到22世纪初,世界人口才能达到稳定值,届时约为110亿~120亿。

3.中国人口发展趋势

经有关专家分析,中国人口的现况表现为:

(1)经过近二十年的控制,目前的生育率已达到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由1974年的2.22%下降到1983年的1.15%,几乎降低了一半,这是世界人口史上罕见的。但生育率继续下降的余地缩小了,尤其是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更难以下降。

(2)受20世纪60-70年代剩余高潮形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1995年前后会出现一个生育高峰,平均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数在1100万对以上,此期的生育率的降低较为困难。

(3)中国目前的人口死亡率在世界上属于较低的,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死亡率的继续下降仍有可能。

(4)人口城乡结构比较落后,乡村人口比重依然很大,且在相当长时间里,要降低乡村的人口生育率仍然较为困难。

综上所述,以目前13亿人口为基础,我国的人口增长率能继续得到控制。到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以上。人口学家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人口的极限,即中国土地可负荷和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从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情况来看,人口总生育率降到了1.4%,低于2.0%。

现在,中国每年出生960万~1000万人,每年死亡820万人。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以保证中国人口的平稳增长,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必要前提。

3.4.2人口增长对资源的压力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从自然条件中摄取并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自然组成成分,通常指土地、水、森林、草地、湿地、海域、原生动植物、微生物以及矿物等。

1.自然资源的分类

(1)自然资源的地理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各圈层之关系等地理特性,常把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气候资源(大气圈)、海洋资源六大类。

(2)自然资源的特征分类

自然资源按其产生的渊源及其可利用性可分为:①非耗竭性资源:又称无限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风、降水、气候等。这类资源随着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在,基本上是持续稳定产生的。②耗竭性资源:又称有限资源。这种自然资源是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质与量是有限定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耗竭性资源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又称为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主要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如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只要开发强度不超过承载力,这些资源从理论上讲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又称非再生资源。这类资源一般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致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如各种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这些矿物都是由古代生物或非生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因而它的储量是固定的,在开发利用中,只会不断地减少,无法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