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18669300000027

第27章 可持续发展(2)

可见,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的目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必须提高环境意识

(1)树立新的环境道德观念

把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人类生存基础作为人类道德准则,把保护人类世世代代生存以及不危及其他物种生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道德。把人类道德观念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意识到在利用和开发自然的同时,还对自然负有责任,即人类在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的行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必须划清两种伦理道德观念的界限:一种是把自然仅仅看成为人类服务的传统概念;另一种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2)确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

环境不仅具有资源与经济上的价值,还具有生态、遗传、社会、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价值。要改变过去仅仅把环境看成有使用价值而无偿占用,及“产品价值高,原料低价,环境与资源无价”的价值扭曲现象。必须树立环境价值观,建立新的体现环境价值观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资源产业,强化国家的资源管理职能。

2.要实施一系列持续发展政策

(1)人口问题

要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供求之间的平衡,将人口增长率维持在经济与资源能承受的水平上。要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和改变消费模式的政策。

(2)工业发展

要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工业发展道路,实施清洁生产。因地球上70%~80%的污染物来自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逐步将工业污染控制重点由生产末端治理转到首端预防,将污染物消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

(3)能源问题

为了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提高能源效率是当今能源政策的核心,节能是缓和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研究与开发新能源则是当代人类的新任务。

(4)农业生产

应推广生态农业,实施合理利用土地的政策、合理灌溉与用水的政策、科学施肥与农药的政策。

(5)城市发展

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控制大城市发展,合理发展中、小城镇。以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及生态规划为基础,实施有利于城市合理布局的投资政策和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价格政策。实施城市绿化和自然保护政策。

4.2.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包括“需求”和“限制”两方面的含义。没有“需求”,就没有发展;而没有“限制”,就不可能持续。因此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发展,关键是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在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公平性。这里说的公平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世代之间的纵向公平性——“代际公平”;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代内公平”。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没有公平性,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为了当代人的需求而生产,很少考虑到未来各代人的利益。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在考虑自己需求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各代人的需求负起历史的责任,因为与后代人相比,当代人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无竞争的主宰地位,而资源与环境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所以,实现“代际公平”的关键在于当代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拥有量的相对稳定,如在使用再生资源时,应依靠其自然的收入,而不耗竭其“资本”,即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必须在后续时段中使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至少达到目前的水平;而在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时,要尽量节约,提高其利用率,并且在逐渐耗尽现有资源之前,必须找到能够替代它们的新资源,保证后代人利用自然资源的选择空间不被缩小。另外,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无损也十分重要,因为有些环境污染与破坏一经造成,需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因此要有效地控制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不能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引发对后代人的不良后果。总之,在发展中要努力实现对资源的耗竭速率不超过资源的再生和增长速率,对环境的损害速率不超过环境的恢复速率。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世世代代地发展下去。

“代内公平”,即当代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这种平等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在资源占有及消耗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有的发达国家还把一些消耗资源大、污染重、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建在贫穷国家,这样既消耗了那里的资源,又污染了那里的环境,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异。为了减少这种差异,应该创造代内公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其首要任务是抑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主动在技术和资金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保护能力,以维护“地球村”的整体利益;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贫穷国家,要把消除贫困当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只有发展才能最终摆脱贫困、愚昧和肮脏。发展中国家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再延用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要走尽量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路子,努力实现发展与环境相协调。

2.合理需求性原则

传统的发展模式所追求的目标只是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适当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这种发展模式使资源和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进而使环境不断地恶化。可持续发展在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上明确提出了限制概念,这就是指要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人类发展,要立足于人的合理需求而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发展和需求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强调人对资源和环境有节制的需求,目的是向所有人都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决不能因满足少数人需要而危害多数人的需求,也不能因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危害后代人的需求。有了这些限制,才能保证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些限制看作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

3.和谐性原则

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的较量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变了人类从属于自然和完全依附自然的地位。但同时,人类在发展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导致的生态破坏,又威胁着人类和自然的继续生存与共同进化。

特别是工业革命兴起后,人类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转变成为对抗自然、征服自然,这造成了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协调才能持续生存和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否认对自然的对立和暴力,承认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指出不仅要关心人的福利,还要关心地球上千百万物种的福利,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如果每个人都能按和谐性原则安排自己的活动,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同代人、后代人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那么人类内部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就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使得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

4.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力与自我恢复的能力。

因为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生态系统持续性的条件和限制因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需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把资源本身视为人类的财富,而不是把资源作为获得财富的手段。

总之,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整体的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协调发展过程。它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具有空间上的全球性和时间上的无限性,它能使人类发展获得综合和整体的高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人类需求的内容和层次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可持续发展超越了现实中的国界、民族、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的束缚,以每个国家、地区或行业、部门在不同时段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使人类在关注自身命运的旗帜下达到空前的统一。

在认识可持续发展时还要明确的一点是,持续增长不等于持续发展。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说的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而在现行的GNP指标中,既没有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这种重要财富的实际价值,也没有揭示一个国家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往往是环境越是污染,资源消耗得越快,GNP增长也就愈迅速。因为用于治理污染所花费的大量资金也累计在GNP之内,所以在某些情况下,GNP的增长是付出了沉重代价的。这说明仅看GNP值的增长是不全面的,这中间有一部分是属于无发展的增长,是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的短期行为,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可持续发展所指的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自然资源的储备及反映生活质量的教育、健康、住房、安全和环境改善等各项社会指标。所以,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时,不能只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而要按照可持续发展观来衡量其发展水平。

4.2.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过程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它的进程,因此,协调好各因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1.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资源相对于人口显得丰富时,人口增加有利于经济发展;而对于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对资源需求的过度,引起生态环境恶化,因而人口增加和劳动力过剩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人口增长过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必须是一个人口适度的社会;为了获得一个“适度”人口,必须实施人口控制。

当人口发展与国土资源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人均收入或人均产出达到最大,这时的人口数量为“适度”人口。一个区域的人口容量是指在不降低地区未来发展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承载的最大人口总量。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但人口基数大,而且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诸因素中特别突出的因素。为摆脱贫困,使国家走向富强,中央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20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适度”人口是10亿以下,最佳人口数量约为6亿~8亿,而最大人口容量约为16亿,若超过18亿,将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因此,要在中国获得“适度”人口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中华民族长远利益之所在,为实施可持续发展,还需继续控制人口。

2.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资源是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四种主要资源,它们都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制约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点。在现今的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过度耗损及其导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已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我国既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一个“人多物薄”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主要资源量明显不足,这构成了人口与资源的巨大压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可耗竭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利用与可再生资源的增殖补充,并适当利用国际市场,适时进口一些稀缺资源,尽量维持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水平。在经济建设中,一定要克服以高昂的资源代价去换取经济增长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错误做法,加快由粗放型的资源配置模式向集约型的资源配置模式的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资源基础。

3.科学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在改变人类命运过程中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科学技术进步可使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提高,拥有高技术产业的国家,往往会拥有较强的环境保护能力。因此,为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进步涉及到各个领域。那些既可使环境保护受益,又具有直接促进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最为密切的是新的清洁生产技术,因为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解决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环境污染,而且也可缓解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恶化趋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9年给清洁生产下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