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15

第15章 科学教育概述(14)

要实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首先是对“真”的追求。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生存也难以维持,“真”,对于人类所具有的价值是首要的,其重要性是其他一切价值都无法比拟的。在当今时代,只有科学和科学的精神,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富于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意味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为我们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危机,为消除非理性的宗教狂热,化解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仇恨,为理性地、合乎人道地解决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其他许多矛盾,提供最基本的前提。科学认知与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是中西文化共同追求的价值理想,今天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破坏是由于运用科学的人缺乏科学精神所致。对于工业文明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揭示得那么全面、具体,对于生态环境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认识得那么深刻的,只有科学家。

崇尚科学,尊重知识,鼓励科学的探索和发明,服务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是现代人文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认知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科学的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建立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道德学说,有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有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的第一步乃是使每一个人遵守最低限度的道德,即保持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和履行各行各业所应遵守的责任伦理。掌握不受人惑的方法。人对世界认识的程度,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不受人惑即“不以己自蔽”和“不以人蔽己”。把求得真知本身看做是认识的目的,客观地审视人的主观认知能力,不迷信权威,正确处理知性和理性的关系及与直觉的关系,尊重实践,有科学研究和言论自由的环境等。

可以说,一切能够给人带来物质的和精神的幸福的事物,都可以称为“善”。自由是善,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前提,平等是道德的基础,而服从于人道主义原则的社会公正和正义则是道德的归宿,是道德所要达到的社会价值目标。对于个人的道德践履来说,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是个人向善,从而也使社会向善的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价值多元与价值相对主义。价值多元是指人可以按照各自的能力、性格、旨趣、爱好及对于人生意义的理解去追求善的价值目标,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价值相对主义,是将价值的相对性无限夸大,从而泯灭善恶的界限,根本否认人的行为有善与恶的区别的一种理论。价值相对主义必然导致“犬儒主义”的人生态度,是对社会具有严重腐蚀性的错误理论。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也同时提高了道德素养,提升了人格。一个人之所以陷于罪恶的渊薮,乃是由于无知。科学家对科学如醉如痴,不计名利,不惜生命,是由于科学家对研究对象的深沉的爱。

这种爱起始于对善的追求,“如果宇宙实在的本体是有人格的,那么爱就是把握实在本体的力量,就是对于物的最深的知识。通过分析推论的知识是物的表面的知识,并不能把握实在本身。我们只有通过爱才能得到最深的知识。爱是知的极点”。

“美”是人的情感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美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现实的自由境界,在这一境界中,人实现了真正的自我。美统真善,美育可以培养人的“博爱”的人道情怀,“美”与“爱”的情感能使人产生向善的要求,产生对崇高的追求,美的领域也是最富于宽容精神的领域。高雅的语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塑造高雅的心灵,培养卓越的情操,生活在高雅语境中的人,必有高雅的精神追求。人性美、人格美,都需要在生活和实践中培育和展示出来。可以说,美的本质是社会化的情感共鸣,它来自个人将自身融入社会的冲动,而崇高则来自人的另一种基本冲动,即维护自己的自由本质的冲动。任何创造活动都深深地带有美学的本质。创造就是作选择,抛弃不合适的方案,而支配无意识的选择乃是科学美感。特殊的美感是一种独特的筛子,只有那些依赖自己的和谐而成为真理的东西才能通过它。没有这种美感的人,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发明家。美引领了创造,美使创造得到实现。

(3)科学大师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典范

卓越的科学家也同时具有深沉的人文情怀,他们对科学创造给人类所带来的种种后果是十分关切的。科学家对科学技术造成的影响,由于职业的敏感性,表现出具有独特的视角和创见。当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她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发出保护环境的呼声时,人们还正沉湎于化肥、农药使用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之中。

有精深造诣的科学大师也常常是科学与人文结合的典范。英国的C·P·斯诺早年就读于莱斯特大学化学系,25岁时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分子物理学家。两年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之后另一部反映科学家道德和情感的长篇小说《探索》引起轰动,成了着名作家。被称为现代西方文化巨匠的伯特兰·罗素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散文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人的发展:融合的内在要求

人的存在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以维系自然生命力的发展,而且必须有一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使人在情感上获得幸福体验、幸福享受。

物质需求的满足要靠人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创造和索取,即人是靠一定的物质创造能力与物质享受能力来维持其自身自然生命力的存在与发展的。人的物质创造能力与享受能力是指人在认识物质世界与改造物质世界的过程中获取物质财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以及占有这些物质成果发展自身的能力,它包括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人类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发展水平上,或者说,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与技术发展水平是人类物质创造与享受能力的文化表现形态。

满足人自身的精神需求同样需要人具备精神创造与精神享受能力。人的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是指人们在对一定社会关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巩固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把这些观念渗透在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以及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中,以及用这些已有的文化成果指导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人的精神世界,使社会发展和人的追求向着合乎道德与人类理想的方向发展。

物质和精神创造与享受能力的发展,其主要的途径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即通过这两种教育把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内化为个体的能力。因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正是人生存与发展本身的要求,两者缺少任何一方,都是片面的教育,都不足以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全面的科学和人文基础知识,没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3.社会的发展:融合的外在需求

在现代社会,与科学进步相伴的不仅仅是文明的进步,而且更有不断出现的成堆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能源短缺、气候反常、核扩散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灾害”,直接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显然违背了人类追求科学技术进步的初衷,违背了自然法则和人类的道德理想。因此说,科学技术越进步,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人们对能从更高的角度指导科技的应用合人道、合理想、合目的的理念的呼唤更热切。这种理念并不是科学技术和科学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它必须由超越科学技术本身的人文文化和人文教育来提供。正如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费恩曼(R·P·Feynman)所说,科学这把钥匙在开启天堂之门的同时,也开启了地狱之门。

其次,科技的发展不断削弱着人类的道德和文化价值观念,引起人类精神和道德的危机,造成人类物质与精神的失常。人类精神生活的贫困化,必将削弱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再次,社会进步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人文文化、人文教育对其进行指导和关怀。更确切地说,要依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实现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生产与生活方式改变等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因为教育是用现有的文化完成对人的塑造,所以,当我们说明两种文化在诸多方面有着内在融合的关系,也就同时说明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趋势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全面本质的实现及社会进步、发展对教育提出的一种客观要求。在当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趋势表现有哪些呢?

1.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汇流

近代历史上,思想家们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各自的独特价值,在两大知识体系之间划分了一条明确的界限。但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了两大学科的汇流统一趋势。

首先是自然科学向社会、人文科学的渗透。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被人文社会科学借用,其概念、范畴被人文社会科学所吸取,导致大量新学科的产生。

其次是人文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的渗透,影响和制约自然科学的发展。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及其成果的运用,都有一个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道德评价。因此,有必要用人文学科所提供的方法和尺度来检验。

再次,出现了大量的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边缘学科产生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边缘地带,如技术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工程美学、数理语言学等等。

人类实践发展到今天,其规模和深度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的,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必须涉及广阔的领域,单靠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的知识,单靠某一方面的专家根本不能解决。

如解决环境污染就需要众多学科联合组成,包括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医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还涉及社会学、美学、法学、心理学、人口学等人文社会学科。

应该指出的是,学科发展本身既存在着综合化趋势也存在着继续分化的趋势,前者体现了人类认识实践的广度,后者体现了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深度。当前两大学科乃至整个人类知识体系出现的综合化趋势,正是近代以来各门学科分化发展的结果;而且我们可以预言,在这种综合化的基础上,还会产生新的分化。但是,学科的分化不应再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为代价。

2.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互补

经过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们的努力,到19世纪末,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已形成界线分明的两大阵营。科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间接的技术性方法,它建立在实验、仪器和一套技术语言符号工具之上,它以自身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间接关系的假定为前提,并认为自己把握的是一个在人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文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人文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直接的解释性方法,它建立在解释者、作品和作者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这两大方法在各自的领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试图以一种方法取代或否定另一种方法是行不通的。

两种方法的各自独立性是否排斥互补性呢?在人文学科领域,除了人文方法之外,必须以科学方法作适当补充,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

情感、想象、审美直观是理解和推进现代科学的因素。而灵感和想象等人文方法对科学发现的作用在科学史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实。科学认识是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情、意达到高度的融合与统一。

思考题

1.科学史哲对科学教学改革有何重要意义?我国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史哲教育?

2.STS教育对科学教学改革有何重大意义?我国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STS教育?

3.分析当前为什么需要提出施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的“绿色教育”。

参考文献与推荐读物

1.Joel J·Mintzes,James H·Wandersee &; Joseph D·Novak 主编,黄台珠等译.促进理解之科学教学——人本建构取向观点[M].中国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2002.

2.蔡铁权.物理教学丛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中学物理教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6.丁邦平.HPS教育与科学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0,(6):6-12.

7.胡诚.HPS融入科学课程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8.魏冰.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教学[J].比较教育研究,1999,(3):52-54.

9.Michael R·Matthews·Science Teaching:The Role of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Science[M].New York:Routledge,1994.

10.M·Monk &; J· Osborne· Placing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on thecurriculum: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J].Science Education,1997,(8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