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32

第32章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评价(4)

(16)说明和图解有助于识别、突出关键词和概念。图表应有助学生了解教学重点,激发和辅助学生学习,而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图表应配合课文内容,做到准确、切题、有效,并附有适当的说明;图表编排恰当,能显示有关内容的发展过程;文字和图表的比例合理。

(17)栏目设计合理且在各章节中均匀分布。栏目应根据教学目标,起到分配教学要素和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学习的作用;教科书中的栏目不宜过多,同时要注意在各章节中的合理分布。

(18)恰当地运用总结及学习指南帮助学生学习。

(19)字形及字体大小恰当,纸张轻而薄、耐用、不反光,装帧美观、结实。

(20)选择性地提供参考书目、相关网址及索引,以鼓励及方便学生自行查阅更多资料,扩大阅读范围。

5.课堂使用

教科书课堂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便利性、学生的学业成就和课程资源的匹配情况等多方面的信息。

(21)使用的便利性。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所需的条件与现实可能提供的条件的适宜程度,如是否需要特殊的设备仪器、是否需要专门的场地、是否需要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

(22)学业成就和态度。使用教科书进行正常教学后,学生的学业成就情况如何,学生是否喜欢该教科书等。

(23)课程资源。教科书是否具有相关的教师用书、练习册和其他教学材料,这些资源与教科书或课程标准之间是否匹配。

三、教科书评价的步骤

从教材评价的模型出发,参照国际上进行教材分析的一些成功经验,教材分析评价的第一步是了解教材的实体并据此对教材作出一般性的介绍;第二步是查找教材的各个成分,收集反映教材质量的静态与动态的资料和数据;第三步是从不同的维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描述性分析;第四步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认识评估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技巧工艺水平。

1.一般性介绍

一般性介绍包括四方面:

(1)教材的基本资料,即教材的名称和册(件)数,出版制作单位,时间、地点、作者等。

(2)教材编制的背景,包括编写动机、使用对象、使用范围等等。

(3)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包括要达到的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使用方法等等。

(4)教材内容,概述教材的内容目录。

2.静态与动态的数据和资料的收集

静态资料收集是指从教材本身收集资料。

正如上面所说,教材分析的视域包括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内容体系,教材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练习活动的安排以及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收集静态资料就是找出反映教材在上述视域中的实质的资料和数据,以便从教材的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以及编写技巧和工艺水平的维度出发,对这些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静态资料应包括如下的内容:

(1)全套教材以及各章节的教学目标要求。

(2)教材引导学生形成高尚思想情操和文化价值观的方法与例证。

(3)教材引导学生形成热爱人类、热爱自然的观点的方法与例证。

(4)教材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思想方法,树立正确的哲学观点的例证。

(5)教材引导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和良好学习态度的例证。

(6)教材的知识体系结构。

(7)教材的概念系列。

(8)教材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内容、方式、能力要求、难度等等。

(9)教材所展示的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

(10)教材所包含的数学公式与数学运算的分量与难度。

(11)教材所包含的生字、生词的数量。

(12)教材所安排的练习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13)教材所安排的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

(14)教材所包含的实用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分量和类型。

(15)每一节课所安排的学习活动的频密度、各种活动之间的默契程度。

(16)教材对学校设施及器材的要求。

(17)教材与其他学科配合上的问题。

(18)教材的表达形式,如文字、插图等是否顺.、正确、优美、生动、清晰、简洁,是否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19)各种表达形式之间是否协调、默契。

(20)印刷或制作的质量,如清晰度及漏错情况等。

所谓动态资料的收集,是指从教材与各种影响制约教材的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去收集反映教材质量的资料与数据。由于教材的价值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的,进行教材分析时所需要收集的不仅是直接从教材中抽取出来的静态资料,还需要收集反映教材使用过程的动态资料,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而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教材与诸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育目的、社会等因素相互作用,结果使各方都发生一些变化,从这些变化可以反映出教材的质量和问题,可以说,动态资料的收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动态资料是从外部通过教材与其他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来收集的,这种相互作用比较明显,容易定量化,值得进一步注意和研究。在当前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较为可行的调查与征集资料数据的项目包括以下六方面:

(1)学生学业成绩变化及各方面的成长情况。

(2)学生对教材的使用方式。

(3)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与科学性、教材所体现的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教材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心理规律以及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和技艺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4)实际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教材设想的差异。

(5)学校对教材的看法与改进意见。

(6)社会对教材的评论和反映。

3.描述性分析

进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从知识与科学性、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认知与心理规律以及编写技巧与工艺水平这四个维度对教材进行描述,说明教材实际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内容体系的教育性、科学性和适切性,实际的教学过程与设想的教学过程吻合的程度以及教材的编写制作水平。与一般性介绍不同的是,一般性介绍中收集的是教材的编者所声称的东西,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愿望。描述性分析是经过调查与分析之后得到的情况,体现了分析者和参与调查的教师和学生的看法。通过两者间的比较,可对教材形成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科学的认识。

4.综合评估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可以对教材作出综合的评估。这种评估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用一个等级予以代表。描述性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教材的主要特点。

(2)教材的目标与效果。

(3)对教材或课程的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4)对教材的教与学的方式的支持或反对意见。

(5)对教材的测验学习效果的方式的支持或反对的意见。

(6)对教材的使用方式的建议与改进意见。

(7)对教材的编制的建议与改进的意见。

第三节 科学教科书的评介

一、国内科学教科书评介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科学课程,其中合科的科学课程与物理、化学、生物课程并列,供学校选择,积极提倡各地选择综合课程。按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定位,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依照此标准编写的国家级实验教科书目前有三套,分别为浙江教育出版社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版,它们的内容都包括了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其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都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体现了各自的特色。

(一)浙教版《科学》教科书简介

浙教版《科学》教科书是为配合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而开发的三套初中科学教科书之一,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朱清时教授主编。

1.浙教版《科学》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

该教科书依据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从对自然的认识角度出发,将其中的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和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在教科书的组织上,采用美国着名课程设计专家查尔斯·M·赖格卢斯(Charles M.Reigeluth)的精加工策略(elaboration theory)进行逐级放大,以“存在的自然→演化的自然→自然与人”为线索,利用科学上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如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信息、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平衡、守恒等,进行精加工形成一级主题、二级主题和三级主题。

第一册教科书以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为专题进行统整。“科学入门”之后,安排了三章教学内容:“观察生物”、“地球与宇宙”和“物质的特性”。这些内容组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最大的是宇宙,接着是银河系、太阳系、八大行星……再是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地球所处的位置和大小等。学生最常见的是植物和动物,它们由细胞构成。我们所接触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由物质构成,具有不同特性,这决定于物质的微观结构,于是提出了分子这一概念,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和了解物质最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述内容试图给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自然界图景。

从第二册教科书开始,进入运动与变化主题,当然有些内容也涉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是通过生物对环境的察觉而感知的,生物体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生物体由于能察觉环境的变化和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能适应环境。因此,第二册教科书先学习“对环境的察觉”。然后是“运动和力”的关系,从运动与变化的角度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及公转与昼夜、时区、周年的关系,地壳运动与火山、地震及地形变化的关系等。运动和变化表现在生命领域最明显的就是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出现“代代相传的生命”现象。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自然规律。

第三册教科书的主题是物质的相互作用。水和空气是地球上最大的相互作用的大系统,影响着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对水和空气系统也产生影响。了解水的分布、循环及理化性质对今后学习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十分重要。空气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地球上的温度、风、雨、雪、雾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同时还要了解大气与水的压力、压强和密度的关系。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电源、电器等等组合发展是种种电现象,从宏观上讲也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构建的电路体系。通过对第三册教科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自然界物质运动和变化、相互作用现象中寻求它们的规律。

第四册教科书以“结构与功能”为主题进行统整。以原子结构为例,学习模型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化学符号为例,学习科学中常用的符号表示方法。第四册教科书先学习原子的结构、化学符号、化合价、化学式,然后学习空气(主要是氧气)对生命活动的意义。这一章从空气和生命的角度整合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从而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接下去学习“植物与土壤”,从结构与功能角度学习植物的根、茎的构造和吸收水分、物质运输的关系。“电和磁”中运用电生磁的原理制造电动机,理解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变,从而建立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的科学概念。

第五册教科书以“转化与守恒”为主题进行统整。在物质的转化过程中质量和能量如何守恒?第五册教科书以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生物体的代谢与平衡三个方面说明了“转化与守恒”这一主题。具体学习内容有酸、碱、盐、金属、有机物、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物质的分类、新材料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等。能量转化学习机械能、电能、内能、核能等能量转化及利用。作为能量转化量度的功及功的有关计算。生物体的“代谢与平衡”是很复杂的能量吸收、储存与转化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过程。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质的转化与守恒的客观规律。

第六册教科书以“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与和谐”为主题进行统整。本册学习内容涉及宇宙的起源、地球的演化、生物的进化、遗传和变异等内容,引导学生从演化角度来看待这些自然现象。懂得人类必须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道人的健康与环境密切相关,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只有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每册教科书都有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还有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性学习课题等。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网站和大型博物馆、图书馆的网址,以方便师生查阅资料。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