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33

第33章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评价(5)

2.浙教版《科学》教科书的特点

(1)强调有机的统整

教科书从现代有机自然观和科学哲学出发,突出系统、能量和信息等统一的概念和原理,对五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相对静态地描绘自然界的总图景——“物质系统的结构层次”开始,过渡到可观的“运动与变化”、“相互作用”

以及较为抽象的“结构与功能”、“转化与平衡”等自然图景,再进入动态地反映自然界演化的途径,最后归结到根本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能避免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知识的重复,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从联系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建立科学的、开放的知识结构。

(2)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

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能力与科学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整套教科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安排,并在课文中呈现出来。在教科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是以探究的方式呈现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探究活动。为了有利于探究学习,不过于强调概念在理论上的严密性和系统性,以降低课堂学习的知识密度。这样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学生能形成对科学过程的完整认识以及对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评价有较全面的了解。

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科学》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注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学生所喜爱的。同时教科书中的科学探究既包括前人的探究也包括学生的探究;既可以是完整的探究环节,也可以是部分的探究过程。另外,还设置了“讨论”和“研究性学习课题”等栏目,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使学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开发中去。

(3)突出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世界各国理科教育所共同关注的目标。当前学校教育课时有限,与科学知识总量剧增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学会学习”,提高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在科学教育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将是提高继续学习能力的关键。《自然科学》突出了科学方法的教育,并将它作为知识体系并列设计。内容包括测量、观察、比较与分类、归纳(第一、二册);科学实验、分析方法和数学方法(第三、四册);科学调查、综合方法(第五册);演绎、科学假说及综合应用能力(第六册),编排方式采用了“穿插讲述”与“专题小结”相结合的方法。

例如,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就分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三册第一章第五节中指出自然观察的不足,提出为了深入探索自然、寻求真理,常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在人为环境中将自然现象的本质凸显出来进行研究,这就是科学实验,并演示了两个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实验是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科学离不开实验;其次,在第三册的“二力平衡”、“摩擦”、“压强”等章节中运用了探索性实验方法;在“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密度的关系”、“研究凸透镜成像”等实验中编排了验证性实验;而“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电阻”则以设计性实验编写。这样能使学生在多次实验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实验方法训练。最后,在“科学方法谈”专题中总结了科学实验的意义、各种实验的特点及设计要求,使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更为完整。

显然,这种隐性渗透与显性总结相结合的编写方法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增强科学素质教育。

公民的科学素质建设,一方面表现为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还表现为较强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科学态度。《自然科学》课程突出了这方面的教育,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注意培养学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科学精神。教科书力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探索,理解科学过程,证实科学结论。第二,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科书比较注意从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启发学生质疑和独立思考。

第三,培养学生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教科书在几乎所有的科学知识组块中都结合讲述了其技术应用的价值,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意识提供了素材。

(4)加强联系实际、渗透STS教育

科学教育要有利于学生成为科学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理科课程现代化的要求。STS教育就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自然科学》课程注意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并渗透了职业教育。第一,注意联系当代的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等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自然科学》教育必须联系这些问题。例如,第五册第五章就专题讲述了环境污染的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各种污染的主要来源,提出了防治环境污染的方针,突出了人类保护环境,保护自身的重要性,将培养环保意识落到了实处。第二,加强了知识的应用。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学生只有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升科学知识的价值,才能亲近科学,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自然科学》教科书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例如,学习电功率知识后要求学生“用电度表测量某一家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第三,注意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例如,讲动植物时结合人类对动植物的利用;讲地球时结合讲述航天技术;在遗传与变异部分分别介绍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在光学中介绍光导纤维在医学中的运用等。总之,在讲述科学概念与原理时注意渗透有关科学技术及新成果。

(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科学》教科书简介

这套教科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前校长袁运开教授主编。教科书在内容整合上,基本按综合、分化、综合的线索展开;编写理念是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的观点出发,以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物质、能量、信息等基本概念贯穿其中;编写以多种形式的科学探究为主,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和机会,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与内容

教科书共六册,每学期一册。全套教科书是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的观点出发,以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物质能量、信息等基本概念贯穿其中。具体地说,首先是对自然界的整体概貌现象进行描绘,初步揭示组成它的三个基元——物质、能量与信息,展现构成自然界各物质要素与物质的层次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世界及其多样性、统一性的特点以及人类、生物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其次是对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进行初步的深入探讨;第三是对上述物质运动的进一步探讨,进一步完善自然界物质组成的认识,并结合能量多样性及其守恒转化规律的探究,分别对构成自然界的能量与信息进行认识,以深化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的领悟;第四是对人、自然与社会的再认识,并进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的感受。

第一册教科书共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作为全套教科书的首章:“走近科学”,其内容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对什么是科学,如何探究自然有所了解,对反映自然界的三个基本概念或者说三个基元——物质、能量与信息有初步了解。第二部分是对自然概貌的描绘,从宇宙、太阳、地球到生物,其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对自然界有一个整体的总貌认识,初步感受到自然、生物与人类紧密相连,必须协调相处,保护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第二册教科书是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第一部分,对构成自然界的物质要素,亦即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水、空气、阳光与土壤,以单元性结构分别列章,让学生通过学习,对这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有所了解,并加深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我们必须与自然协调相处的认识。第二部分由宏观深入到微观,初步探究生物体,从生物体、系统、器官、组织到细胞的结构层次,初步认识物质从元素、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到夸克的结构系统以及物质的一般物理、化学性质。在这里,生物系统也是一种物质系统,它与其他物质系统一样也是具有层次的,自然界是多样统一的,应当成为我们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第三册教科书是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初步认识。它以结构性的整合形式,把有密切逻辑联系的概念与原理整合在一起,从最简单的物质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包括机械运动和力、运动过程的分析、压强与浮力)入手,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进而深入到非生命物质内部比较复杂的化学运动——化学反应,最后主要是以人体与绿色植物为代表的高级、复杂的生命运动——生命活动中的新陈代谢。

通过全册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永不停息,不同的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发生着相互作用。

第四册教科书是对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进一步认识。全册教科书主要以自然界物质三基元之一的信息贯穿其中,从第一章到第六章,把生命现象与非生命现象联结起来,由人体的感觉入手,初步探讨声音与光信息的产生、传输、接受和它们的一些特性与应用;再由一些基本的电磁现象的规律与应用到现代通信技术,揭示电信息的产生、传播与接受;最后是关于依赖于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实现生物信息在生物体内的传递与调节。第七、八章是关于生物体的生殖与发育,主要包括人类、动物和绿色植物的生殖与发育,从生殖与发育的过程是遗传信息从亲代向子代传递的过程这一认识出发,学习生物体的生殖与发育过程,了解生殖与发育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并学会或理解一些实际应用知识。

第五册教科书是对能量、物质的进一步认识。第一部分是第一、二章,主要以组成自然界三基元之一的物质贯穿其中,学习常见的无机化合物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常见的有机物,如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葡萄糖、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和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矿物资源与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将之与前几册学过的水、空气、金属等一起,形成对自然界物质组成的总体认识。第三章到第六章则主要以组成自然界三基元之一的能量贯穿其中,包括能量、能量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几个方面。通过探究活动与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能并懂得对它们的利用,认识能的多样性;在认识机械能守恒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了解各类能源特点,并联系实际,会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审视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变化,增强节能与环保意识,进一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的统一性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六册教科书是对人、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首先纵向上从宇宙起源与演化、恒星的演化、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演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到生物圈的形成,以及星际航行与空间技术,让学生得以从自然历史发展的视野了解并领悟人、生物和自然的关系并粗略知晓人类开拓宇宙空间的概貌与前景。再从横向上展示自然界物质之间的转化与循环,包括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碳循环、氧循环与氮循环;以及作为自然界空气、水等物质要素运动变化的综合反映的天气与气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领悟人与自然间的紧密关系。

接着,再由自然转向生物与人类自身,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通俗易懂地揭示生物体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这一关系生物与人类赖以生存与延续的内在机制及其应用;接着结合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由人体保健与环境,到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科学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视角,把人类及其活动放到整个生物圈中去认识,提高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的领悟,确立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支撑的观念,更具体地提高人、自然与社会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的认识。

2.教科书的特点

“整合”与“探究”是该套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1)强调“整合”

教科书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将物质、能量与信息三个基本概念贯穿始终;注意跨学科的相互渗透;注意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把传递科学知识、技能与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传递人类文化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规范结合起来;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突出“科学探究”

教科书突破了以学科知识阐述为主的传统模式,在课文与练习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科学探究的情境与机会,设置了比较多的科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以此来带动科学内容的学习,通过对科学探究的初步培养,养成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在该教科书中,“科学探究”内容主题构成可如下列:

走近科学,了解自然概貌:科学探究,初步了解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概念;观天察地,初步了解地球与宇宙;了解生物的类群和生物多样性,初步认识生物群落与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了解水、空气、阳光、土壤等常见的物质及其性质;初步探究生物体的构成层次和物质结构。

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初步认识:物体的运动和力;常见的化学反应;绿色植物、人和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从机械运动、化学运动到生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