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36

第36章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评价(8)

1.教科书内容

大日本图书及学校图书出版的理科教科书第一领域目录。理科教科书第一领域基本上根据《学习指导纲要》的内容要求与理念交替排列了物理学与化学的内容。即首先学习光和声音等通过感觉能够直接体验的现象,然后通过学习电流、运动的现象等发现与考察自然规律性,最后学习能量、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综合的科学观。在这一方面,所有出版社达成了共识。

尽管《学习指导纲要》在教学内容方面约束和限制了各个出版社的多样性,但在教学内容的量及排列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1)教科书中各章的内容(页数)在三版本中所占比例不同。比如,东京图书的第3章、第7章所占的比例较大,而大日本图书的第3章、第7章所占的比例较小。

(2)通过各章、节的标题可以看出三个版本的着眼点也有细微差别。以第4标题为例,学校图书较强调原子、分子,而且在原子和分子的排列顺序上东京图书与大日本图书不同。

另外以第1章第1节的标题为例,东京书籍较重视光的世界,大日本图书较重视光的性质,而学校图书较重视光的作用。

(3)同一章内各节的排列顺序不尽相同。以第2章为例,有的先讲气体的性质后讲水溶液的性质,而有的先讲水溶液的性质再讲气体的性质。

第二领域教科书之间也体现了相应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理科教科书第二领域交替排列了生物学与地学的内容,且生物学与地学内容各占一半。下面仅列学校图书的目录,概观日本理科教科书第二领域的内容。

初中理科教科书除了最后一章,其他各章内容基本上保持了学科体系。另外,教科书在形式上划分第一领域与第二领域,但是通过交替教学可以达到包括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大拼盘(综合)效果。比如,学校图书出版社推出A、B两套使用方案供学校选用。使用A方案,可以先教第二领域的第1章→第二领域的第2章,以此类推。这样一来,初中理科教育中可以更有效地实施植物与动物的观察、饲养、栽培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亲身体验。

2.教科书的特点

各出版社在教科书的选择与编排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提高主动学习的热情

卷首、卷尾的资料:使用宇宙飞行员的致词、课题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科学史、能量变化图、科学技术的应用、新型材料、资源的回收利用等内容,使学生对理科教育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兴趣。以大日本图书为例,卷首、卷尾的页数约占教科书的13%。

各单元的引入:提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象,并设置“调查吧”“想一想”及“做做看”等以学生为主体动手动脑展开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在展开学习内容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关系及问题意识。

精致的彩照:多采用扣人心弦的相片、电影照片、生动的插图及计算机坐标图等能够感受自然科学美的相片,使学生通过视觉材料对科学产生兴趣。

人物:整个教科书中采用统一的登场人物等,使学生具有亲近感。

减少计算内容:提高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对理科学习的兴趣。

(2)明确学习课题与学习阶段

翻开教科书就知道目前学习的课题是什么,处在哪个学习阶段。

采用疑问体:各章节的引入部分设置若干疑问句,使学生能够预测“学习的过程”。

字体多样化:单元的展开中用符号与黑体字表示各学习阶段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展开学习时能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讨论情境:用“互相说说看”“调查吧”等栏目表示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重新确认学习目的。

焦点放大:插图中经常使用放大图片突出重点,以便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观察的焦点更明确。

(3)重视探究活动

案例提示:介绍到野外进行探究活动或进行课题研究的案例,使学生掌握探究过程和方法。

目的明确:各章节的开头或实验之前安排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的场面,比如从有趣的事物现象中提示学生互相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及预测结果的情境等,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观察与实验的目的。另外,设计版面时注意分开(不放在同一个页面)观察、实验与其结果。

重视基本操作:设置“基本操作”的内容,使学生彻底掌握观察、实验的基本技能,并充实记述实验器具、坐标图等基本操作。有的(东京书籍)在封底面标记基本操作的页数,以便快速检索其页数。

注意安全:设置醒目的“注意”符号,不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及成功的技巧。

重视总结:学习内容中适当配置实施观察、实验、解释结果、发现规律性、总结及发表等学习活动案例,使学生能够体验探究活动并亲自发现规律性。有的实验设两个课题,供学生选用。

明示资料来源:在地层、地震、标本、气象等图中明确记载日期、地点及比例尺等,并在卷尾记载提供插图、相片、资料的单位,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记载方法及养成科学地引用资料的态度。

(4)重视基础、基本的知识

首先,尽量避免百科全书式地罗列学习项目的做法,以基本概念为学习的主线,用精练的语言详细解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在《天气及其变化》的内容中,对大气压概念下的定义是:因为地球被大气层包围,所以地表层受空气重量的压力。这个压力就是大气压。用简短的几句话勾勒出大气压与空气重量的因果关系。

其次,选择教科书时特别注意选用能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概念的教科书。例如,不少初中生对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有错误概念。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电流、电压概念,三种教科书中均采用学生熟知的水流模型与瀑布模型等增强视觉效果。在模型中,把小灯泡看做水车,把电流看做河水的流动,把电压看做从瀑布上落下的水势。那么,在一个瀑布(电源的电压相同)的中间与最底部各放一个水车(小灯泡)时,水的落差就分成两个部分,水车旋转的势力也就变弱(小灯泡的电压变小、变暗),反之,同一个瀑布的最底部并列排放两个水车(小灯泡)时,两个水车是分别受到原来的瀑布的落差(小灯泡的电压不变,亮度不变)。

再次,为了使学生确实掌握学习内容,不仅常设“想想看”栏目进行小结,而且各章尾设有“学习内容的整理”与“学习的确认”,总结基本用语、概念及科学思考方法等。

(5)重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

学习内容的开头多采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现象的内容,同时利用“科学之窗”等栏目能够把学到的知识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为了使各校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观察与实验,教科书不但提示多种方法供学校选用,而且尽量采用身边易于得到的材料。例如,醋、糖、食盐、碳酸饮料、洗涤剂、胃肠药、漂白剂、装牛奶的纸盒子、碳酸饮料瓶等,都被当作教科书内容使用。教科书中用这些材料制造简单的实验器具进行实验,引起学生兴趣。比如,用装牛奶的纸盒子、放大镜、手电筒制作简易照相机或幻灯机,用塑料碳酸饮料瓶、气筒制造“火箭”,等等。

(6)内容程度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除了基础、基本内容外,适当设置“拓展性学习的内容”,如“科学之窗”“做做看”及卷尾的“自由研究”等,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科学之窗”中采用关于科学史、环境问题及电脑利用等内容,使学生综合地、多方面地掌握知识。另外,“自由研究”中列出了全年指导计划的课题,供那些在“选择学科教学时间”中选修理科的学生使用。

不过,教科书的基本特征是提供所有学生共同使用。因此,遵守不给大部分学生添加过重负担的原则,选择“拓展性学习内容”时特别关注了符合学生普遍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

思考题

1.新课改科学教科书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

2.根据当前学校教学中所使用的科学教科书,分析其课程内容的特点。

参考文献与推荐读物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高凌飚.教材分析和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3):1-5.

4.金京泽.日本初中理科教科书的特色[J].课程·教材·教法,2004,24(3):91-96.

5.卢建筠.《德国综合理科》教材的分析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3,28(10):29-30.

6.肖川.教科书的评价标准[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8):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