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18669400000035

第35章 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评价(7)

(一)德国的科学教科书

《德国综合理科》(初中版第1册、第2册、第3册)教科书由德国克莱特出版社(2000年)出版,同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推出了其中文版。

1.德国科学教科书的内容

2.《德国综合理科》(初中版)的主要特点

(1)探究性

《德国综合理科》教科书是按照探究过程的模式来编写的。通过教科书提供的探究活动和探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可以自主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而书中提供的探究活动是以德国一所中学的若干名学生的活动为教科书的活动原型。每一个专题都以任务为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如游戏、调查、采访、勘察、实验等来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欲望。如在进行水域质量方面的探究就采用了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个游戏,每组2至6人。每次游戏必须玩满6局。在附图中列有可能在水域中出现的水生动物并赋予它们一定的指数,它们的出现与否代表着本水域的质量,自备白纸1张,绘制评分表。为每种(各有编号)动物准备1张,绘制评分表。为每种(各有编号)动物准备1张签,这代表你逮到了1只动物。同时参照图示了解动物名称,动物有2种类型,一种是被抽中的动物具有代表性。也就是指在质量等级为被指定指数的水域中,可以找到为数众多的同类动物。另一种被抽中的动物不具有代表性。它在脏水和净水中都能存在,不计入评分表中。最后通过计算得出最干净的水域。通过这样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学生一方面了解水域质量的5类标准,同时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在水中生存的生物。这种编写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去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整套教科书并无一个“探究”之类的栏目,但却充满了探究。在第一册的第一个单元“知觉和感觉”中,教科书以胎儿通过听觉探索感受外界开始,重点提出了人类通过听觉、味觉、温觉和触觉等不同方式对世界进行感知这一重大问题,继而涉及光线和声音的传播、感受器等专题。接着,教科书在“电影院——拨动心弦的娱乐场所”中,通过分析电影效果而涉及了声音的众多参数(高音与低音、音速、定向听、噪音、立体声)、电影画面的相关知识(焦距、动画、眼睛的原理、透镜、投影仪)。随后,课本还介绍了导演的表现手法,并提供了音乐和光线相互组合的“导演资料箱”,从而提出了声和光综合运用的主题,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增强知觉”中,课本从介绍盲童、盲人及失聪者的感知方式入手,介绍盲文、手语、近视、远视、噪音等课题,这就涉及在正常及特殊情形下加强感知效果的方式。“在知觉世界中考察”专题中,通过比较人眼与鹰眼,通过探索苍蝇、蜗牛、含羞草的感觉方式,开启了一扇探索生命奥秘的大门。在“信息技术”专栏中,除以上相关主题,还涉及蝙蝠、皮肤、助听器、次声波、针孔照相机、鼻、音频测量仪、捕蝇草、动画器等众多知识。以上介绍了第一单元的探索性,其实,整套教科书九个单元中,每个单元均以探索性为主线,虽然全书并无“探索”字样。而其余单元及其子条目名称本身就充满吸引力(参见教科书简介),从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愿望。

(2)丰富性

遍观整套教科书,教科书内容丰富是一个突出的特点。教科书内容除了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自然地理等传统科学学科,还涉及音乐、犯罪、特殊教育、电影艺术、动画、体育(游泳、滑冰、田径等)、娱乐(游戏、魔术等)、食品卫生与营养、环境污染(酸雨等)、气象学、野外考察、建筑、航空、航天、探险、火灾等众多领域或学科的知识。另外,每个单元的“信息技术”

或“信息附录”栏目也是体现内容丰富性的一个成功板块。本部分内容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或提供探索工具以促进探索,或拓展学习资源以激发兴趣,或展示技术应用以进行STS交流。可见,“信息技术”类栏目是丰富了教科书内容。

(3)综合化

《德国综合理科》教科书并不是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内容的简单“拼盘”,而是把各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综合,展示了综合理科所带给学生的前所未有的综合思考自然科学问题的机会,同时也把自然科学的知识同人类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课程的开发一般基于以下三个基点: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德国综合理科》

(初中版)在体现社会需求上,注意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STS教育;在对待学科体系方面,注重加强学科间的融合,注重知识的整体;在学生发展方面,教科书切实施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综合理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为“综合理科的重新倡导是对几个世纪的科学理性主义的反叛,它在以变革性、复杂性、一体性为特点的当今与未来社会中还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综合课程消除了学科壁垒,加强了学科联系。加强了科学与人文、社会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中学习和理解知识,而这也更符合大自然的本来面目。综合理科还减少了学科门类,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大了学习的灵活性,也易于将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的主题纳于其中(如环境危机、人口问题、能源和资源问题、科技伦理问题等)。如第一册只有三单元:“知觉和感觉”,“微观世界中的发现”和“动植物和它们的家园”,总体线索则是人对世界的探索轨迹,并分别涉及人的心理与生理、微观世界、宏观(生态)世界三个专题,具体则涉及声学、光学、热学、电影艺术、刑事侦破、土壤学(自然地理)、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学科。再加上其灵活的编排、丰富的资料、大量的直观,使其在吸引、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4)问题性

教科书用真实的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探究来培养对自然界的综合看法和思考的能力、态度,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自然环境。比如教科书在探究密度和漂浮能力的关系时,就以发生在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设计了2个任务,若干问题:任务1,泰坦尼克号长269m,宽28m,高约为30m。计算以该数值为边长的长方体的体积。假设最多只能有1/3的体积浸入水中,那么泰坦尼克号最多能载重多少?任务2,船中进水达多少立方米它开始下沉?问题1,为什么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庞然大物也能漂浮起来呢?问题2,取大小相同的铝箔2张,一张捏紧,另一张松松地揉成球状。准备2团塑像用黏土,一团捏成正方形,一团捏成船形。分别测试它们的漂浮能力。请解释为什么同种物质的漂浮能力不一样?问题3,船壁仅超过吃水线3m,造船时忽略了什么问题?这艘船为什么无法逃脱沉没的命运?等等。教科书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使得探究活动更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活动。这种循环往复的问题解决过程也使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内在魅力。

(二)日本的科学教科书

日本科学教科书采用的是二领域制,分为日本的《理科Ⅰ 》和《理科Ⅱ 》。第一领域是与物理和化学有关内容的综合,第二领域是与生物学和地学有关内容的综合。这种综合方式既具有一定的综合程度,又兼顾了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高中理科的分科学习打下了基础。

日本科学教科书编写与出版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为此,教科书出版社广招各方面的专家努力编写出高质量的教科书。编写人员以大学教师为主,中学教师与研究人员为辅。他们当中既有自然科学家,又有理科教育理论家或实践家。在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他们可以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编写出独具风格的更适合教师与学生实际需要的理科教科书。

2002年东京书籍(约40%)、大日本图书(约30%)、启林馆(约22%)的销量较大,其他两家的销量相对较少。下面以销量较大的东京书籍、大日本图书与较具有特色的学校图书出版的教科书为例,探讨初中理科教科书的内容构成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