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18671200000002

第2章 前言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及《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国家教育部决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向大学生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讲授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国家出路,进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怎样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虽然是新增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就其源流来说,是由原来的“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课程及其后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演变而来的。可以说,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前期上“中共党史”,80年代后期改革为“中国革命史”,90年代后期开始上“毛泽东思想概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课程改革。

对于这一重大改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如何顺利地完成从原来“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转换?如何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历史性更强的课程同样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早在1998年,我们就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采取了2+1教学模式,即用2/3的时间进行课堂理论专题教学,用1/3的时间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包括课堂讨论、专题辩论、社会调查、读书报告和论文写作、录像观看等。为了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曾编写了《毛泽东思想:文献导读》参考教材,于2000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参考教材旨在指导学生研读毛泽东的原着、撰写读书报告和论文,并通过这一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自学、科研的能力。

后来经过修订改版,编辑了《毛泽东思想与现代中国:文献案例与练习题解》,于2002年9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编选了一些文献,而且增加了历史案例分析以及课外练习,更加推进了2+1教学模式的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浙江大学的这一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教学与学术会议上做过介绍,引起与会同行的强烈反响。专家们普遍认为这种将学生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式,是思政理论课改革的必然趋势,尤其是问题讨论课和论文写作课搞得有声有色,对其他高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落实到实处,我们经过新设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两轮的教学实践后,在以往参考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设计,编写出了现在的这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本教材强化了原着的阅读和理论的探索,突出了历史的背景介绍,加强了对一些疑难问题的专题分析,并增加了材料分析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教学实用性。这无疑是本书的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的过程。本参考教材是浙江大学资助的“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个一’建设工程”项目的成果之一,也是浙江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之一。这种探索在学生中受到欢迎,在全国也走在前列。我们希望本教材能够同样得到广大大学生读者的欢迎。

段治文

2008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