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献案例与疑难解析
18671200000065

第65章 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历史和现代化发展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3)近代世界和中国的革命潮流发展决定了中国将走上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世界革命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新阶段,作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也必然将实现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换。而随着中国近代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成长和阶级意识的成熟,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为领导力量,农民阶级为主力军,联合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彻底地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地位,并逐步走向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结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其二,它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衰败化和半殖民地化过程,从而解决了阻碍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两大危机,即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危机和辛亥革命以来的国家重建危机。同时,实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社会现代化从鸦片战争后开始,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段,中国社会长期处于被动现代化状态。完成社会现代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主题。

然而,无论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改良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都没有能够完成这一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扫除了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

其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还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它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又一重大胜利,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从1956年初到1957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尝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进行第二次结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1956年,在对经济工作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十项重要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党的八大召开作了重要理论准备。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大规模急风暴雨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会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的方针、政策,包括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扩大民主、完善法制的政治建设方针、反对个人崇拜、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提高全党马列水平的执政党建设方针,陈云在会上发言时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认为应该允许市场调节、个体经济的存在,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有益补充,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是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八大后,根据中国经济的实际状况,毛泽东又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主张允许个体或私有经济成分的存在,并得到周恩来、刘少奇等的赞同。刘少奇发表意见,认为中国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也不怕,周恩来也认为,应该允许搞的活一点,这些意见,是探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先声。

1956年,苏联、东欧形势动荡。毛泽东借鉴苏联、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矛盾问题的学说。1957年2月,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学说,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仍然存在着矛盾和矛盾运动,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两类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57年春夏,为了解决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问题,毛泽东提出采用开门整风的方法来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鼓励人民群众向党的干部提意见,他还提出要造成一个既有集中既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为探索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