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化小生产: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18671700000019

第19章 社会化小生产的历程与主要样式(3)

在台州地区,玉环县建起了闻名遐迩的家具市场,仙居县办起了全国有名的白银市场,椒江办起了服装、机械市场,温岭、路桥、临海办起了汽摩及其配件市场等等。在温州,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家庭工业和供销商的活动与集市活动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及一系列专业市场,比如闻名全国的永嘉县桥头纽扣市场、灵溪药材市场、乐清柳市低压电器市场、瑞安塘下汽摩配件市场、鹿城服装市场、平阳水头皮革市场、萧江塑编市场等10大专业市场。温州的这些专业市场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通过专业市场,温州农村家庭工业从事的小商品生产得到了集中,利用社会化的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突破了农村家庭工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的局限性,发挥了专业合作的群体结构的优势,并通过专业市场使专业化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流通领域,实现了规模经济,在温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小商品、大市场”格局。

与此同时,家庭工业、家族企业与专业市场的结合,又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不断扩展,一些传统的集市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生产要素的流通需求,因此,一些易于和各地相互联系的交通便利的河流众多或沿海平原地带,迅速成为重点经营某一工业品的市镇,从而开始中心城镇化建设之路。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小城镇为依托,开始走出一条依托城镇并以城镇为网络平台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而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为进一步发展家庭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温州家庭工业和供销商的活动与集市活动的更加紧密融合也促进了温州城乡生产要素进一步向城镇集聚,使一部分经济和社会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开始向中心城镇发展,产值超10亿元,税收超30万元的温州30强镇随之诞生。这些市镇是当地、全国甚至国外商人的汇聚地,同时又是附近村庄中家庭工人为国内市场或出口海外生产商品的重要基地,如乐清市的柳市镇成为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产销基地(被称为“中国电器之都”),瑞安市塘下镇是全国四大汽摩配产销基地之一(被称为“中国汽摩配之都”),苍南县龙港镇成为全国包装印刷基地(被称为“中国印刷城”),永嘉县桥头镇号称“远东第一纽扣市场”,平阳县萧江镇被誉为“中国塑编城”等等。又如台州市,建制镇从1980年的21个发展至1994年的96个。城镇人口快速增长,14年间非农业人口数量增加22.37万,增长了70%,城镇规模也迅速扩大,镇建成区面积从1980年的25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94年的96平方公里。

社会化小生产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而块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又极大促进了浙江家庭工业、家族企业的发展。浙江块状区域经济最大的特色就是专业市场和特色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或者是产业催发市场,或者是市场带动产业,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了浙江的块状区域特色经济。从一村(镇)一品起步,就近建立专业市场,经过多次产品档次的提升,主导产业不断壮大,逐步构成规模产业和特色经济区块。凭借灵活的机制,成千上万的个私企业在块状经济中通过分工协作,超常规地降低生产成本,然后通过发达的专业市场超常规地降低交易成本,浙江产品因此形成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统计显示,到2001年时,浙江省88个县市区中,就有85个出现了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其中,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群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亿~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亿~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块状经济的发达,使浙江县域经济竞争力节节攀升。浙江省已有近600个产业集聚区,数百万个中小企业生产的几百种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浙江甚至是很多产品的全球生产基地。在中国百强县中,浙江省占据1/3,百强县个数位列全国第一。在全国1000个最强乡镇中,浙江有268个。这些块状经济以小企业和生产百姓日常生活品为主,虽然产业层次较低,但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却很高。如浙江嵊州市的领带产业群,它已有1100多家领带企业,每年生产3亿条的领带,占领了国内90%、国际40%的领带市场。一条领带的生产需经过22道环节。在嵊州,领带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均有数百个单位参加,这些企业聚集在领带工业园内,充分竞争,相互合作,从而形成独特的块状经济,托起了一个年成交额20亿元的领带业。又如诸暨市大唐镇镇区面积仅为5.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足3万人,却星罗棋布地分布着4000多家袜业企业,一年能创造近25亿元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达1.5万元左右。新昌县澄潭镇是该县布机的集聚中心,全镇有布机户1263家,布机4115台,布机户户均3.26台,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织布产业链。该镇织布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周围东茗、梅渚、镜岭等镇乡的织布产业,使这一区域布机量占到全县总数的84%,形成了该县西南片以纺织为主的特色区域经济。

块状经济不仅拉动浙江经济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而且也直接拉动了浙江大众化创业群体的形成和壮大,进而拉动了社会化小生产快速发展。这是由于一个块状经济往往集聚了成百上千个小企业,分工极细,一个甚至多个小企业只生产一个零部件,从而大大降低了劳动者创业的资金和技术的门槛。只要辛勤劳作,善于学习和模仿,就不难就业甚至不难成为小老板。

在这一阶段,对于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的快速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的,还有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态度的转变。原先的家庭工业的发展,是在政府政策不反对的消极态度基础上进行的,而到了这个阶段,一些地方政府不仅不再反对,而且开始逐步消除各种妨碍家庭工业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规定和不合理做法,营造有利于家庭工业提升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家庭工业实际出发,开始加大扶持力度,构筑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和发展服务体系。

如温州市委、市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工业-合伙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混合化、混合集团企业”的推进模式,为基层地方党委和政府从指导思想上,首先以生产为标准看待民间经营的个体、私人经济。

在“鼓励支持”的前提下,明确地把“引导和管理”从原来比较注重于生产关系层次转为注重于生产力层次,促进了家庭工业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层次,向新的生产组织转化。瓯海区还通过典范引导、政策引导、股份引导三大措施,有意识地促使该县股份经济的发展。温州市政府还颁布了《股份合作企业的暂行规定》,从税收、信贷、工商管理等具体政策上,鼓励和支持了股份制企业的发育和发展。

又如在台州,该地区的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总量扩张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要求日益迫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改变“低、小、散”状况的任务凸现出来,台州地(市)委于1993年、1995年、1998年多次发出指导性文件,引导家庭工业和私营企业提升素质。其中最有力度的是1995年台州市政府实施的“131”工程,以培植、扶持“小巨人”骨干企业为具体目标。凡被列入“131”工程的企业,都能得到政府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扶持。2000年初,又在全市实施“211”、“128”等项工程,落实优惠政策,有效配置资源,扶优扶强,继续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它们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社会化小生产的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各级政府对于家庭工业的认识更加深刻,强调要顺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家庭工业发展建立的良好基础,积极扩大与拓展现代家庭工业发展的途径与领域,努力促进和带动传统家庭工业的改造提升。扶持力度也更为加强,浙江各级政府开始出台政策,强调家庭工业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并开始将发展家庭工业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战略来认真切实推动。

2006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一次调研中发现了家庭工业在浙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12月召开的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在强调现代大工业建设,强调产业升级的时候,再次强调家庭工业。2005年新昌县委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家庭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鼓励农村居民利用现有空余房屋兴办家庭工业,充分利用农村祠堂、仓库等空闲房屋发展家庭工业;对生产用房紧张的家庭工业在符合村镇规划、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经批准允许搭建临时用房;县政府对每新办一户家庭工业直接奖励1000元;对新办的家庭工业实行预备期申报制,免收前两年税费;对发展户提供联户担保、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给予用电优惠等政策措施。对超额完成家庭工业发展任务的镇乡(街道)每超额完成1家奖励1000元。并专门成立县发展家庭工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为发展家庭工业提供组织保证。绍兴县富盛镇从2003年开始,镇党委政府把发展家庭个私企业作为山区富民强村的重要途径来抓,相继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家庭个私工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富盛镇发展家庭工业五年规划》等文件,采用“镇引、村带、户上”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和推动有能力、有技能的农户发展家庭个私企业。政府不断出台政策,采取扶持措施来鼓励家庭工业的发展这一趋势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家庭、网络和创业”已经产生互动作用,以家庭工业、家族企业为核心的社会化小生产更是出现了如鱼得水、乘势而上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如绍兴的发展模式就有市场依托型,借助市场信息、资源、物流等,带动周边地区家庭工业发展;龙头带动型,为龙头企业配套生产配件或半成品,带动当地家庭工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家庭工业;产品协作型,家庭工业围绕产品加工生产相互协作,等等。

透视这一阶段的浙江家庭工业,可以发现其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庞大。资料显示,2005年,浙江工业总产值3万亿,其中家庭工业的产值有1500亿元。

家庭工业在就业方面的意义也不可小觑,统计表明,2005年在64万户家庭工业中的从业人员有330多万人。截至2006年,浙江全省家庭工业户达66.93万家,从业人员421.65万人,占全省工业从业人员数的30.2%;全年完成营业收入6008.7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5.8%。浙江家庭工业涉及33个工业行业大类,其中,有23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在50亿元以上。同时,就全国范围而言,2006年浙江家庭工业单位数、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的12.4%、14.9%和20.6%。在各省(市、区)家庭工业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其中,家庭工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和营业收入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均列第一。家庭工业单位数列第二、三位的分别是河南(62.9万家)、山东(56.76万家),从业人数列第二、三位的分别是广东(375.23万人)和河南(333.96万人),营业收入列第二、三位的分别是河北(3864.35亿元)和广东(3826.71亿元)。不过,虽然浙江全省家庭工业生产涉及33个行业大类,但分布并不均衡,其中,12个行业2006年的营业收入超过了5940亿元,占全部家庭工业营业收入的99%。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和纺织服装(包括鞋、帽)制造业是浙江省家庭工业最集中的五个行业,其单位数和营业收入的比重都较高,分别占全部家庭工业的50.8%和51.8%,由此可见其行业分布还是相对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