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化小生产:浙江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18671700000020

第20章 社会化小生产的历程与主要样式(4)

现阶段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下的浙江家庭工业的整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实力强劲。经过近30年的发展,浙江家庭工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初始原始积累。2006年,全省家庭工业资产总计达1570.4亿元,户均资产为23.5万元,比上年增长20.5%;总产值达到了6008.76亿元,户均产值为89.8万元,比上年增长35.8%;全年共上交税费118.9亿元,户均上交税费1.8万元,比上年增长37.1%。随着家庭工业规模的不断增大,员工的工资福利也快速上涨,从2005年的8976元增加到2006年的12158元,幅度达到35.5%。这其中,浙江全省家庭工业户均资产比全国高出44.9%,户均营业收入比全国高出66.1%。在一些基层地区,家庭工业的重要性开始突出。

在绍兴县,家庭工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有生力量。该县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全县7883户农村家庭工业户累计完成产值达12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7%;实现利税11.1亿元,占全县工业利润的12.1%,其中上缴税金达4.5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10.6%。而“花木之乡”漓渚镇,则因拥有500余户家庭针织圆机户、1700余台针织圆机和日产400余吨针织布的规模,使全镇工业产值从2001年的9.5亿元飙升到2005年的30.5亿元。又如在2004年,舟山市家庭工业稳健发展,总产值增幅和新增家庭工业户数全年均呈现逐月平稳上扬的曲线,家庭工业日益成为该市工业的主要力量。全年总产值33.2亿元,增幅达30.3%,累计上交税收4416万元,增幅达26.5%,新增户数1553户,家庭2005年上半年舟山市家庭工业实现总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33.7%,普陀和岱山增幅较大,分别为43.8%和41%,家庭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9%,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增幅的3.4个百分点,全市家庭工业户数已达11646户,新增户数为151家,主要以玩具、机械、水产品加工业为主,5、6月份累计实现利税1863万元,同比增长35%。从业人员24198人,同比增长4.3%。

由于家庭工业量大面广,合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所以家庭工业基本覆盖浙江省各个区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浙江2006年在家庭工业务工的从业人员月薪普遍超过1000元,全年人均年工资性收入12158元,比全国高出28.5%。温州通过鼓励发展以中小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家庭工业,使得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此一部分农民先富了起来,并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整体增加。2006年,温州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43元,比上年增长10.3%,农民收入增幅超过了城市居民。新昌县2006年上半年家庭工业从业人数达4.73万人,为农民增收近2.65亿元,也就是说上半年新昌农民的工资收入3/5来自家庭工业。一批家庭工业业主致富后积极投身村集体公益事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闪光点。家庭工业已成为该县建设工业强县、缓解就业压力、应对要素制约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载体。舟山市定海区金塘镇山潭村有“中国螺杆第一村”的美誉,其家庭工业已成为该村经济发展、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成为该市家庭工业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里可以看到“家家机器响,户户加工忙”的繁荣景象。山潭村2002年开始发展家庭工业。随着家庭工业户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村里建造2200平方米标准厂房,提供给家庭工业户使用,还将村集体的空余房屋修建后低价出租,以满足家庭工业户的需要。据调查,到2006年,全村现有家庭工业户199户,从业人员561人,占全村劳动力的1/3。全年全村家庭工业产值1.32亿元,村集体资产年收入40万元,人均收入9018元,较好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区域的协调一致。

社会化小生产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集群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浙江的家庭、家族企业在以市场为联结纽带的基础上,形成了分散化、专业化、小规模为主的生产形式,家家户户分散、专业、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在市场的联结下,进行了有效的社会化分工协作。而这种有效的社会分工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产业集群是中国现代的产业集聚方式之一,一般具专业特色明显,具一定规模,支撑体系完善,产业链完整。这种产业集群对于发展中国经济,尤其是发展区域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就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生产者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多寡也显示出一个区域社会分工的程度与水平。社会分工的递增会提高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解决由于生产集聚体的扩大而产生的分工经济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这又会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演进,带来更大的分工网络效应和递增的聚集收益,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该区域聚集。当专业化程度发展到足够高时,则所有交易集中在同一地点要比在多个地点进行多个双边交易更有效率,此时就出现了产业集群,伴随分工的不断深化则会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演进。

如浙江台州市有上千家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大都是家庭工厂或家族小企业,企业规模小使得自身无法获得规模效益,但是许多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企业集群,分工细致地发生在集群内的企业之间。这些家庭工厂受资金和技术人才的限制,难以单独生产摩托车,但它可以将摩托车上的某个零部件甚至某个螺丝生产得非常精细,充分提高专业化生产所带来的效率,并将成本降到最低。甲企业生产A部件,乙企业生产B部件,丙企业生产C部件,整个台州市就成了一个大型摩托车生产集团。但这个“集团”不是将数万人的人脑和数亿元的资产交“一把手”行政领导,而是由上千家创业欲望强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家庭企业组合而成的。结果,小企业集群的优势形成了外部规模效益,台州的摩托车生产成本比内地许多大型摩托车生产企业低30%左右。产业集群正是顺应社会生产的发展趋势而产生,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与分工深化两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社会化小生产的几种主要样式

以家庭、家族为主要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小生产已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从独立封闭的生产转变为专业化协作的生产,从“自在”的工场作坊转变为社会分工体系下的生产组织。既深深扎根于传统的经济社会文化土壤,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浙江20世纪80年代开始恢复形成的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通过小规模大分工、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集群等样式,使其更丰富、更多姿多彩。

(一)小规模大分工

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既是一种家庭或者家族“小生产”形式,又体现着社会“大分工”的特性。社会化小生产的生产组织形式仍主要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基本单位的,这种生产单位保留了传统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组织形式。这种家庭工业和家族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一个社会、文化和伦理组织。但社会化小生产又是一种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现代化市场分工体系下的社会化生产,是在以市场为联结纽带的基础上,采取分散化、专业化、小规模的生产形式。家家户户分散、专业、小规模的生产经营,在市场的连接下,各家庭、家族企业分工合作、互相补充,进行了有效的社会化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全部的社会生产活动。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正是通过小规模大分工形式,将人类社会中很早就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家庭或家族与工业社会中才出现的企业联为一体,组成了家庭或家族企业来实现社会化生产。因此,这种小规模大分工的现代化的实践形式既有经济学上的意义,也有社会学上的意义。

家庭、家族企业之所以形成了以分散化、专业化、小规模为主的生产形式,主要在于这些行业技术和资金门槛低,对生产规模和管理专业化的要求小,非常适合于在一种自然家庭组织的范围内来运作。同时这类企业的运行成本(管理成本)极低,经营非常灵活,对市场信号的反应很灵敏。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运行严重不济的大环境下,这种基于家庭、家族的小规模民营企业的优势十分明显。说是“小规模”,就是企业的规模非常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中小型的家庭、家族企业通过区域市场与专业化分工方式彼此共享基础设施、信息、金融、政府以及社会关系的网络等资源。

浙江家庭、家族企业的最初崛起和而后的持续发展就是依赖于这种小规模大分工的模式,通过最基本的血缘关系的凝聚作用,并由此一层一层由里向外推进,形成“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在这种块状经济区域内,一方面,由于区域性的产业集中,几百种、上千种零部件虽然由不同企业生产,但这些企业都集中在一个县市或一个乡镇,大家相距很近,有的相距几公里,有的相距几十米甚至几米,加上交通、通讯的发达,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运输成本很低,与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车间之间的零部件调运没有多大差别。另一方面,这种块状区域的企业一般用外部交易关系代替内部投资和内部管理关系,这就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内配是垄断性配套,外配是竞争性配套。

自己投资几百万,建一个车间,生产某种零部件,即使成本比较高,质量比较差,也不得不用,因为这里没有竞争。外配是竞争性配套,因为同一种零部件的生产企业有几家甚至几十家,这样可以货比三家,谁做得好就用谁的,那些成本较高、质量较差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就会迅速被淘汰。这样就会促使所有的企业都拼命提升自己,不断地降低成本,不断地改进质量。

小规模大分工的样式催生了区域块状经济的崛起和快速发展,事实上,块状经济就是家庭、家族企业的扩大化,是一种“血缘性的地缘”社会网络,家庭、家族企业的最初崛起就是依赖于血缘关系的凝聚作用,并由此一层一层由里向外推进,形成“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这种块状区域特色经济具有较强的社会资本优势,具有绵密的社会网络生产的优势,弥补了家庭工业、家族企业企业规模效应弱小的缺陷。因为一个区域块状经济往往集聚了成百上千个小企业,分工极细,一个甚至多个小企业只生产一个零部件,从而大大降低了劳动者创业的资金和技术的门槛,提高了家庭工业、家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如诸暨的袜子产业,当初靠各家各户织袜起步,现在发展壮大成当地的主导产业,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品牌。温州打火机产业,一个家庭生产一个部件,家庭工厂一家挨着一家,零配件经龙头企业组合,就成了出口的拳头产品。

在温州143个镇中,块状区域经济产值超亿元的镇就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的60%以上。其中,制鞋企业有5000多家,年产值250亿元,相关配套产业产值达150亿元。全国十大“真皮鞋王”中温州有3家,市场份额占全国的20%以上;眼镜企业500多家,产品90%出口。柳市低压电器企业1000多家,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3。而绍兴已成为全国产量最多、设备最先进、专业市场最大的化纤纺织产业集聚区。宁波鄞县服装企业660多家,从业人员4万人。全国服装企业8强中,鄞县占1/4。还有诸暨的大唐袜业吸引了200多家国内外轻纺原料生产企业和近20家袜业机械制造企业建立销售机构。苍南的金乡是全国最大的标牌包装制作营销中心。

一大批中小私营企业通过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发挥块状区域特色经济的优势,弥补了浙江企业规模效应弱的缺陷。可以说,由大量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发展而形成的浙江专业化块状特色产业,已经独树一帜地确立了中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

块状经济区域的形成是小规模大分工的社会化小生产实践形式的典型样式,它的特征就是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分工链条不断加长、不同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协调所带来的最终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符合现代经济学中所谓的网络效应,明显是家庭、家族企业的扩大化,是一种“血缘性的地缘”社会网络。因为众多地缘、血缘联系密切的乡村工业共享区位,在专业化分工中形成了密集的信息网络、销售网络,从而节省了搜索市场信息的费用,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企业之间信任感强,容易交流和产生共鸣,传统性与现代性得到了充分有效的结合,这样使家庭工业和家族企业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