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18672000000010

第10章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4)

问题70:什么是生物入侵,它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答:生物入侵即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为活动,被引入到自然分布区以外,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环境中,由于缺乏天敌而疯狂繁殖,从而对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和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和旅游业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防治生物入侵,是我国农业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

外来入侵生物对农业生产存在许多影响,如危害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业减产歉收,导致环境污染,危害人畜健康,威胁人类安全等。如入侵植物进入新环境后,生存能力非常强,抢夺了周围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养分,危害生态系统。在广东,薇甘菊往往大片覆盖香蕉、荔枝、龙眼、野生橘及一些灌木和乔木,致使这些植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来自南美洲的松材线虫,对马尾松产生严重的危害。由它导致的松林线虫病(又称松枯萎病),使大量马尾松林干枯死亡。另外,入侵植物自身可能带有毒素,能给当地动植物带来意想不到的疾病。例如,紫茎泽兰含有的毒素能使马匹和羊患上气喘病,紫茎泽兰对土壤肥力的吸收力强,能极大地耗尽土壤养分,对土壤可耕性的破坏也极为严重。原产于南美亚马逊流域的福寿螺,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开始养殖,不到几年,便酿成螺灾。现已成为我国危害水稻等作物的恶性水生动物。在北京有食用凉拌福寿螺肉者得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感染此病,线虫幼虫会入侵人脑,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凤眼莲,俗称水葫芦,作为一种观赏花卉植物从南美引入我国,以后又发现它可作为猪的饲料,并可净化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而广为种植。但它的繁殖力强而且生长迅速,遍布一些河道和湖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问题71:什么是生物质能?

答:生物能是指由光合作用而产生的各种有机体。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将太阳能转换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是生命活动中的关键过程。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中的一种能量形式,一种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是独特的,它是贮存的太阳能,更是一种唯一可再生的碳源,可转化成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世界上生物质资源数量庞大,形式繁多,其中包括薪柴,农林作物,尤其是为了生产能源而种植的能源作物,农业和林业残剩物,食品加工和林产品加工的下脚料,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污水和水生植物等。据估计地球上每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达2×1011吨,含能量达3×1021吨,因此每年通过光合作用贮存在植物的枝、茎、叶中的太阳能,相当于全世界每年耗能量的10倍。生物质遍布世界各地,其蕴藏量极大,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量就相当于目前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或相当于世界现有人口食物能量的160倍。生物能具备下列优点:提供低硫燃料;提供廉价能源;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可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相比较,技术上的难题较少。至于其缺点有:小规模利用;植物仅能将极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单位土地面积的有机物能量偏低;缺乏适合栽种植物的土地;有机物的水分偏多(50%~95%)。

问题72:如何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

答:农作物秸秆就其物质属性来说,是很好的可利用物质,从古至今,被广泛利用为“五料”,即燃料、饲料、肥料、基料、原材料。①作燃料是秸秆的主要用途。目前,就全国来说,秸秆仍然主要用于作燃料,占全国秸秆产量的50%以上,秸秆作燃料,仍然以直接燃烧为主,烟熏火燎,不卫生,能源利用率仅为13%。近几年出现了秸秆气化技术,通过对秸秆不完全燃烧或干馏,获得可燃气作燃料。也有将秸秆通过生物发酵产生沼气作燃料。这些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可提高能源利用2~4倍,但应用很少。②秸秆做饲料。

③秸秆做肥料。目前,做肥料所消耗的秸秆量占全国秸秆产生量15%左右。④秸秆做基料,用于养殖食用菌,也有用于蚯蚓养殖和无土栽培的基床。⑤秸秆作原材料,主要用于造纸,还有少量用于制餐盒、包装板、隔音板、保温材料、人造炭、活性炭等。

问题73:什么是珍稀濒危植物?

答:珍稀濒危植物包括三个类别,即濒危种类、稀有种类和渐危种类。濒危种类即临危种类是指那些在它们的分布区处于有绝灭危险的种类。这类植物通常数量稀少,地理分布很局限,仅存在特殊地区和有限的生境中。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殖能力很弱,所需的特殊生境被破坏,或由于毁灭性开发和被病虫害侵染。稀有种类是指那些并不是立即有绝灭危险的、我国特有的单型科、或少种属的代表种类。它们分布区有限,或者虽有较大的分布范围,但只是零星存在的种类。渐危的种类是指那些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种类。《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共有354种,其中一级8种,二级143种,三级222种。列为一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是指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稀有濒危的种类,如桫椤、银杉、水杉、秃杉、人参、望天树、珙桐、金花茶等。二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是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重要意义的稀有或濒危的种类,如银杏、鹅掌楸、金钱松、台湾杉等。三级重点保护的植物,是指在科研或经济上有一定意义的渐危或稀有的种类。

问题74:什么是濒危野生动物?

答:濒危野生动物是指在其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主要部分中处于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这些野生动物物种的种群已经减少到勉强可以繁殖后代的地步,其地理分布狭窄,仅仅存在于典型地方或出现在有限的、脆弱的生境中。如果不利于其生长和繁殖的因素继续存在或发生,便会很快灭绝。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一个物种的数量少到以百计算时,即为濒危物种。目前许多野生动物濒危的原因,多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和对其特殊生境的破坏造成的。濒危野生动物是国际公约和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的资料,自1850年以来,人类已使75种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绝种,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兽类面临灭绝的危险。濒临灭绝的动物中还包括190种两栖类、爬行类和80种鱼类。

问题75:为什么要禁止捕食青蛙?

答:我国共有青蛙180多种,青蛙是捕虫能手,一只青蛙每天能吃害虫70余条,一年按8个月计,则能吃害虫15000余条,农田生存适当数量的青蛙,能控制虫害,能少施或免施农药,减少污染,也减少财物投资。青蛙体内寄生着孟氏裂隙吸虫,食后会使人感染孟氏裂蚴病,使人体软组织、内脏受损发病,引起发热、腹泻、贫血、痉挛、失明等症。

再者,青蛙食用受农药污染的昆虫后,体内会积存有毒物质,人食后不利健康。因此,人们不能捕食青蛙。

问题76:什么是农业生物灾害?会造成哪些重要损失?

答:农业生物灾害主要是指由严重为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巨大损失的自然变异过程,从其成因上大体可分为农作物病害、农业虫害、农田杂草和农田鼠害等几大类。

农业生物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毁灭性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甚至绝收;第二、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世界谷物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4%,因病害损失10%,因草害损失11%;棉花生产因虫害常年损失16%,因病害损失12%,因草害损失5.8%。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现状与这个估计类似。由于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成灾条件复杂,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或流行。我国因农业生物灾害每年损失粮食高达400亿千克,并且严重降低水果、蔬菜、油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年给国家造成近100亿元的经济损失。

问题77:如何进行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

答:物种保护是指保存某生物的遗传基因。常说的物种既包括野生的,也包括人工培育的,但人工培育的物种仅是全部物种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物种保护主要是保护野生的物种。地球上自出现生命以来,经历了约三四十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现今生存着约500~1000万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人类通过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为了人类自身能够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对有生命的资源——自然界多种物种的保护。只有把对物种的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

第5节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问题78:什么是农业气候资源?

答: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气候条件,即光照、温度、降水、空气等气象因子的数量或强度及其组合。

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年日周期的循环性、时空变化的不稳定性,可周而复始反复利用,以及随农业发展阶段而变化等特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一个地区农业的生产类型、生产率和生产潜力。一个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构成包括:生长季的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各种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期和积温及其持续日数、无霜期、生长季降水量、土壤湿度、空气湿度、风、二氧化碳浓度等,其中尤以光照、温度、降水三者最为重要。根据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构成特点,确定最适宜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并在引种时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则,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途径。目前,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气候波动剧烈,气候灾害发生频繁。二是不利气候因素制约着其他资源优势的发挥,如东北的土地资源丰富,肥力高,水分和光照条件比较好,但热量不足,冷害、霜冻频繁。西南的水热资源丰富,但光照不足,影响作物产量。西北地域辽阔,光热资源极为丰富,但水资源十分贫乏。三是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不利影响加剧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城郊大气污染使酸雨增加,温室效应使热害和病虫害加剧等。

问题79: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发展高山蔬菜水果种植?

答:高山果蔬生产是指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利用山区夏、秋季自然凉爽的气候优势,生产出平原地区难以生产的商品蔬菜。发展高山蔬菜,有利于山区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海拔650米的黄岩屿头白石村是黄岩西部海拔最高的村之一,也是全区人均收入最低的村之一。通过建立无公害高山蔬菜基地,紫莳药、四季豆、红茄等高山蔬菜种植,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

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发展高山蔬菜水果种植呢?一是利用山区的热量资源。山区一般没有明显的高温季节,从而使瓜果蔬菜能在高山上避免高温影响,顺利越夏。对于一些在平原地区栽培容易引起高温障碍的果菜类和叶菜类,在山区栽培能够顺利越夏而进行长季节栽培,使高山蔬菜的采收期与平原错开,获得错季的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有效积温也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区上的有效积温比平原地区减少较多,使蔬菜的全年安全生长期大大缩短,所以海拔越高,往往造成有效积温不足,使许多蔬菜不能正常成熟,造成产量下降。因此,在选择海拔高度时,应根据作物生长的需求而定,一般选择海拔1000米以下。二是利用山区的水分资源。山地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十分明显,其独特的降水分布,有利蔬菜的生产。在蔬菜供应淡季的夏秋季节,平原地区容易发生高温干旱,影响蔬菜的生长,而山区夏秋季节降水次数较多,减轻了高温干旱的影响,有利蔬菜的生长发育。三是利用山区的光资源。太阳光是气候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给生物以热量,而且是植物进行光生产的能量来源。光的分布受地形的影响较为敏感,尤其是山区更为明显。基于对高山气候资源的认识,应寻找适用高山区种植的品种类型,促进稳产高产优质,适应市场需要。

问题80:什么叫地面沉降?有什么危害?

答:地球表面的海拔标高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叫地面沉降,是地层形变的一种形式。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松散到细密的成岩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事实上,地面沉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