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生态环境与新农村建设280问
18672000000011

第11章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5)

目前我国有将近95个城市受到地面沉降的威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被地面沉降问题困扰着。据苏州、浙江、上海三省市地矿部门调查,上海市区、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已经形成了三个区域性沉降中心,成了长三角地区的三大“漏斗”,长三角地面沉降区域内累计沉降已经超过200毫米,给这一地区带来了超过3000亿元的经济损失。

地面沉降的危害性巨大而且一旦发生沉降就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后果,比如,市政基础设施、道路桥梁、港区码头、地下管线的损害和深井事故、地裂缝等等。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毁坏建筑物和生产设施;不利于建设事业和资源开发。发生地面沉降的地区属于地层不稳定的地带,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资源开发时,需要更多的建设投资,而且生产能力也受到限制;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区多出现在沿海地带。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时,会发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盐碱化。对地面沉降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问题81:什么是退耕还林?

答: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退耕还林的基本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封山绿化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使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以粮代赈就是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户,国家按一定的标准无偿提供粮食,实行以粮食换林、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饭有保障,收入不减少,以调动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个体承包就是将植树种草和植被保护的任务,采取承包的方式,落实到户、到人,按照“谁造林(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具体以责任制的形式,明确植树种草者权益,落实管护措施,责权利挂钩,使群众获得利益的同时,为生态环境作贡献。

问题82:退耕地生态恢复有哪些技术措施?

答:首先,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林草成活率与巩固率。

应采取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相结合,营建人工植被、人工-自然恢复植被和保护恢复区域的自然植被并举,增强土壤抗蚀能力,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逐步对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功能进行调控,发展农牧业经济。工程措施包括建设拦截坝、修筑梯田和等高田等。农艺措施包括覆盖秸秆和地膜,合理施肥等。耕作栽培措施包括带状间作、保护性耕作等地面处理措施,测墒播种、旱地带水播种,以及营养柱法、钻孔法等补播技术等。节水措施包括集雨补灌、喷灌、滴灌、小管出流等节水灌溉技术。抗旱措施包括耐旱树种草种选育和引种,施用保水剂提高林草成活率,喷施抗旱剂以增强植株抗旱能力。二是遵循生态规律,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遵循生态规律,在空间上物种选择要遵循生态适应性和适宜性原理,即具有一定经济价值或突出生态价值。

如北方农牧交错带年降雨量大于400毫米的半干旱区应以中旱生及旱中生植物为主;降雨量小于400毫米的干旱区以旱生强旱生植物为主,尽量选用乡土种。自然演替与人工恢复相结合。仅靠人工营造工程浩大,时间很长,难以根本解决整个农牧交错带的植被恢复,且成活率很低。自然恢复成本很低,由于都是本地原生种,遵循生态演替规律,易于巩固,但所需时间较长,一般为15~20年。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适当引进牧草和饲料作物并加强管理,可大大缩短演替的时间,但不可能改变演替规律。三是植被营建的类型。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地区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型植被为主,采取土石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草灌乔相结合,建梯田、等高田或挖水平沟、鱼鳞坑,综合配套建设;或以灌草为主带状或网状联片密植。丘陵缓坡地带、撂荒地和退耕地以刈牧兼用型植被为主,沿主风向种植灌丛带,间种多年生牧草。四是退耕地灌草间作技术。我国北方的大部地区不适宜乔木生长,种植牧草由于种子小保苗难。根据退耕地土壤沙化严重和牧草幼苗不耐风蚀的实际情况,实行灌木与牧草带状间作,以灌木带为生物篱以保护牧草带,可显着提高牧草成活率。

问题83:什么是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

答:小流域是指范围较小的比较完整而又独立的自然集水区域。这些小流域往往指山丘区小流域,它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自然集水单元。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里和确定的区域内,为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区农村经济而进行的综合性生产建设活动。它通常的做法是根据长期发展规划,从多种途径对某一地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要求。小流域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内容包括开垦荒地、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装备机械、改进生产技术、发展多种经营等。如浙江省安吉县黄杜小流域,将红壤小流域分为上层、中层、下层进行开发治理。上层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中层开发改造,发展经济作物;底层改造提高,稳定粮食生产。

并配套实施水土保持、土壤改良、畜牧业养殖、水利、道路等建设措施,促进红壤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通过6年的开发治理,黄杜小流域植被覆盖率提高81.4%,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7%,人均收入比开发前增长157%。

问题84:如何保护利用丘陵山地资源?

答: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是山地多、耕地少,农业主要集中在山间河谷的少数耕地上,而大量的山坡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尤其是坡度为25°以下的缓坡地具有发展经济林的良好条件,应重点开发利用。丘陵山区的开发利用要针对山区的特点,发展多层次的立体农业,发展多种经营,维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以获得较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山区立体农业,下层(海拔300~400米以下)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在保证粮食稳步增长,自给有余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适当发展经济林果,大力发展薪炭林,开发草食畜禽和水产养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中层(海拔400~800米)可在保证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用材林,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利用草山、草坡发展草食畜禽。交通方便,离城市较近的山区,可利用夏季凉爽气候种植番茄、甜椒、萝卜等蔬菜作物,充分发挥山区气候资源优势。上层(海拔800~1000米以上)则以林为主,大力发展用材林,水源涵养林和药材,适当发展食用菌,实行保护性开发,增强生态效益,对山顶的森林植被必须保护,有条件的山区逐步发展旅游业。丘陵山地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保护森林,充分发挥森林保持水土、减少旱涝灾害的功能;加强水利建设,实行水旱轮作,发展旱地农业,提高防旱抗旱能力。

问题85:如何综合开发利用红壤丘陵?

答:红壤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土壤资源,约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40.1%。红壤地区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宜种性广,生产潜力大,是浙江省农业开发利用的重要土地资源之一,通过长期的开发利用,红壤地区已经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目前,浙江省的金衢盆地和浙北的长兴、安吉等地还有大面积红壤尚未开发。因此,开发治理丘陵红壤对促进浙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丘陵红壤典型的“酸、黏、瘦、板”,有机质含量少的特点,土壤肥力差,季节性干旱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

红壤丘陵开发利用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开发的方式进行,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相结合,水土保持与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的一整套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如水土流失治理,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山顶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山腰建造等高梯田,减缓坡度、缩短坡长、并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推广种植护坡作物和果园间作配套,防治水土流失造成的跑水、跑土、跑肥;推广沼气和节柴灶,缓解农村对柴薪的依赖,减缓对植被的破坏,控制水土过度流失;搞好水利建设,沟渠配套,疏通渠道,大水能通,小水能溶;植树绿化,对于坡度大,难于开垦、土地利用率、改良时间长的地方要选择性地植树种草;增施有机肥,通过施用有机肥、栏肥、秸秆等,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治酸,施熟石灰,弥补红壤钙,调节酸碱度,提高土壤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