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内源主导型:浙江的开放模式
18672200000015

第15章 内源经济开放转型的动因(4)

这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边际产业为“领头雁”,快速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产业转移,转出产业的层次由低到高递次展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最初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制衣、塑料玩具、电子装配等产业,转移到墨西哥、新加坡、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和中国台湾与香港等地区,同时在其国外寻找廉价劳动力加工装配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被移入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这些产业又逐步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其他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并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首先表现为中国制造业的地位不断上升。1980年,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仅占世界的1.5%,为巴西的一半,处在世界制造业10强之外;199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了巴西,位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首,占全球的比重达到2.7%,进入了世界前10强,排名第8位;而到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达7.0%,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在世界10强中排名第4位;2004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提高到10%,排名超过德国,上升至世界第3位。在此期间,中国的制造业对外贸易发展相当迅速。表现在五个方面:(1)制成品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占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0至2006年,我国制成品进出口额增长15.95倍;其中出口额增长18.83倍,进口增长12.9倍。(2)制成品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3)出口结构不断改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比重持续提高。(4)加工贸易成为出口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比重一直稳定在55%以上。(5)制成品出口竞争力逐步增强。从1990至2006年,我国制造业贸易顺差由27.13亿美元增加到3116.85亿美元,增长了近114倍。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利用外资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外商直接投资总量迅速增长的过程中,外商独资企业比重大幅度上升,投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同时,外商投资的产业链延伸和配套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逐步增多。

虽然中国的制造业目前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与实力,但对照英、美、日等国成为“世界工厂”时各自工业在全球的地位,显然,中国目前离“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高文书,2005)。

(1)中国的工业产值在全球中的比重还不算高。1999年,中国的制造业虽名列世界第4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2002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为23.7%,排名第1位,日本为18.3%,中国仅为6.2%,相当于美国的1/4,日本的1/3。

(2)企业规模有待扩大,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根据《财富》全球500强的排名,2007年,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只有30家,比2006年增长6家,其中内地企业22家,香港企业2家,台湾企业6家。虽然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增幅比较明显,但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还是远远落后的。美国有162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日本有67家。在全球500强的企业中,位于前100名的中国企业只有3家,中国最大的制造业企业中国石化在世界500强的排名是第17位,营业额为1316.36亿美元,利润额为37.03亿美元,中国石油天然气和国家电网分别是第24位和第29位,而美国最大的制造业企业埃克森美孚在世界500强的排名是第2位,营业额为3472.54亿美元,利润额395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与世界级的制造企业相比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据调查,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企业5-10年,严重的落后20-30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我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

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

(4)我国出口工业品单价低、附加值低,缺乏世界知名的品牌。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出口的产品仍将以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如服装、鞋子、日用轻工业品等。虽然近些年来机械电子产品的出口额已经超过纺织品的出口额,但在出口的机电产品中,也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产品为主。因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自己的知名品牌,所以许多企业只能采取OEM 的方式。在OEM 方式下,外国品牌通过委托加工就控制了中国上游企业,截断了中国企业的下游渠道,中国企业从OEM中获得的附加值非常之少。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与带动

浙江省是制造业大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为浙江制造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在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正面临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而我国的沿海发达地区是接受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前沿黄金地带,沿海各省市都在努力通过对外开放和引资争抢这轮产业转移带来的历史机遇。浙江接受境外产业转移有利于浙江企业和专业化产业区加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培育世界级制造基地和国际性产业中心,提升浙江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在这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大杭州湾区域(杭嘉湖地区和宁绍地区)将是浙江经济对外的桥头堡,有望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继上海和苏州、常州、无锡后的又一个外资投资热土。外资大量进入将会强有力地促进浙江产业升级和区域整合。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对浙江经济发展的波及效应,主要表现在外商在中国的投资重点已开始从传统加工型制造业转向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浙江有望通过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的辐射形成跨越式的产业结构演变路径,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阶段跨过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进入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阶段。所以,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同,浙江经济将会走上外力推动型的产业升级之路。目前,浙江省制造业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玩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品、皮革等行业)和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型产业(如家用电器、机电、仪表等行业),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形成了产业异层互补关系。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与中高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国际市场的巨大消费需求对浙江制造业升级发挥巨大的拉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