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内源主导型:浙江的开放模式
18672200000024

第24章 内源主导型开放的经济效应(上)(1)

对外开放对一个区域经济体会带来多方面的经济效应,如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技术溢出效应、挤入-挤出效应等。对浙江内源式经济开放转型的经济效应,我们从四个层面展开,即分别从区际开放、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四个方面来加以研究。本章着重对区际开放、对外贸易对浙江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一、区际开放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浙江省区际开放的进程与现状分析

区际开放是浙江实现经济起飞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阶段,省际经济联系极少,真正的区际投资更是一片空白,只有少量的品牌与技术协作。随着改革的推进,乡镇企业的崛起,浙商个体户的大量增加,区际贸易才真正出现,但最初的跨省贸易并非企业开拓市场与经济循环的需要,基本上是互通有无型的,而几十万浙江务工人员在全国各地的走街串巷、艰苦营生成为改革开放初浙江区际开放的一大特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浙江商人以初期累积起来的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为网络,依附于产品输出的市场开拓经营,开始将浙货推向内地市场(主要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区际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此刻的区际投资尚处于萌芽阶段,规模还十分有限。根据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与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有关调查,到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工业产品有近50%依赖省外国内市场,有40%稍多的产品(主要为资源产品)依靠省外输入,即省外贸易金额要占到浙江GDP的160%左右,表明浙江贸易开放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浙江企业通过市场地区结构调整,不断转向拓展上海、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带动了区际贸易的持续增长,但由于内部市场需求的相对饱和,厂商必然会发展出口寻求外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随着对市场开拓的重视,浙江对国内的区外投资也从商贸流通为主向房地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等领域拓展。同时,相当一批在外企业将部分利润汇入浙江,或做大做强后返回浙江投资。因此,以区际贸易和区际投资的发展历程为主要线索,我们可以将浙江省的区际开放分为四个阶段。

1.国内贸易依存度的分析

贸易是区际经济联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区际贸易不仅包括最终消费品的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具体来说,可以用地区的调入、调出数据来反映一地区与其他地区在贸易和服务方面的紧密联系程度,以调入或调出与GDP的比率来作为测度指标。但是由于数据获得的难度较大,在实际测算时,我们用反映消费品市场交易活跃性的指标来代替。为了排除对外经济活动内容,指标中需直接去除进口,具体计算指标如下(赵伟、徐朝晖,2005):

国内贸易依存度=(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口额)/GDP

当然这个指标不包括地区间的服务贸易以及中间产品贸易,并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本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归纳可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并没有真正有意义的区际贸易和区际投资,考虑到分析的有效性,我们取1986-2007年的统计数据。

从总体水平来看,20年来省际贸易占浙江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并没有任何回暖的迹象。1986-1989年,国内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8%左右的高水平,该阶段浙江的产品主要利用劳动力与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依靠国内市场,小商品生产与区际贸易得到了很大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要素价格方面不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受到落后地区需求总量的严重限制,其区际贸易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制约,中国内贸易依存度从1989年的0.379到1992年的0.302具体体现了这一点。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贸易依存度有所回升,这与浙江企业的市场主体转换有关。因为随着国内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浙江企业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一方面调整了贸易产品结构,摒弃单纯的价格竞争、提高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调整了市场主体结构,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向发达地区(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农村市场向城市市场转变,来保持与拓展原有市场。1998年至今,国内贸易依存度一路滑坡,从1998年的0.354一直下降到2007年0.135,持续下降了60%。由于国内市场竞争趋于激励,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浙商必然会依靠对国际海外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以产品价格竞争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2000年以后,出口贸易已明显超过区际输出贸易,浙江经济开始大规模地“由内转外”。可见,区际贸易一直以来作为浙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地位受到时局挑战。虽然国内贸易依存度的两次下降分别体现了浙江省区际开放发展的各阶段进程,但都对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来博取市场空间提出了怀疑,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贸易结构,将不能充分发挥区际贸易的作用。因此需要有所行动来改变目前这一尴尬局面,毕竟省外的中国市场仍是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推进器。

2.国内投资依存度的分析

资金的流向主要受各地区投资收益预期和投资环境的影响,落后地区的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就是因为本地区投资环境不好,或者没有好的投资机会。

开放程度高的地区,投资环境好、投资机会多,更能够吸引外部投资。仿照外资依存度指标,可以构建两个资金开放度指标,一个是资金依存度,反映本地区对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另一个是资金流动度,反映本地区对外部地区投资的活跃程度。实际运用时,由于没有区际资金流动的数据,我们构建一个较为粗略的替代指标,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占GDP的比重来替代,当然也要去除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外国直接投资,所以估算方法为(徐朝晖、程艳,2005):

国内投资依存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国直接投资)/GDP

浙江省的国内投资依存度呈不断上升趋势,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有过两次区际投资热潮。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区际投资较缓慢甚至有所降温,但随即掀起的区际投资热潮将区际投资再次推向高峰,区际投资的整体趋势表明浙江省正进入以区际投资为主要特征的区际开放阶段,区际投资将对浙江省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调整、产业竞争力提升、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而浙商区际投资的目标及动机将直接决定区际投资对浙江经济产生的影响。

将区际投资指标与区际贸易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1993年以前国内贸易依存度比国内投资依存度高,1993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两水平相当,但2000年之后形势有所改变,国内投资依存度不断上升反而超过国内贸易依存度,而国内贸易依存度趋势是不断下滑。可见,区际投资与区际贸易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尤其在21世纪以来表现得特别明显。

曼德尔的投资-贸易替代理论认为,如果一地区企业是出于区际贸易障碍而进行对外投资,假设两地的产品不具有差异性,两地的生产函数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区际投资会产生与区际贸易的替代效应。浙江的区际开放进程也表明,这种投资确实也存在于浙江省的区际投资中,浙江省的不少区际投资都具有这种替代效应。由于区域之间的贸易存在着贸易保护,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以阻止外地商品进入,基本的要素供求环境导致区间生产函数大致相同,原材料产品、大量中间品与一般低消费品的差异性不大,因此浙江企业改向当地投资建立生产企业,结果当地生产企业的产品逐步取代浙江产品,浙江厂家向当地的产品销售量不断下降甚至消失。如浙江海宁皮衣制品曾大量销往西北,但一些企业注意到西北皮衣原料丰富,开始在当地投资办厂,直接在当地采购原材料进行皮衣加工,结果使海宁对西北的皮衣销售量逐步下降。

(二)区际开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1.区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区际贸易缓解资源瓶颈制约

土地、能源、部分原材料等资源供应的不足往往会严重制约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通过区际开放,借助外部资源,可以有效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浙江一直是资源小省,备受资源稀缺的困扰。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区际贸易得以快速发展,大量浙江商品输往省外市场,同时从省外大量进口各种资源品与制成品。区际贸易使浙江能够将稀缺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主要分配于生产效率较高的部门,如大量的土地资源进入了效率使用较高的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资源的紧张。而浙江的棉花、粮食及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工矿石化等原料产品与能源基本上依赖区外输入。借助区际商品的流通,浙江资源与区外资源得以调剂,尤其是大量资源往产品地输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浙江能源与资源的供给紧张局面。

(2)区际贸易获取产业集聚效应

区际贸易本身是企业与产业区际竞争的结果,区际贸易的发展,又通过市场拓展、产量扩张,引起企业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获取企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的集聚效应。借助省外市场,浙江形成了众多的专业化集群,并产生了5000多家专业市场,而这些专业市场均是依赖全国市场的需求而生存。浙江的中小企业依托专业化集群,使企业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而一部分企业在获得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通过贸易使规模得以不断扩张,获得了规模效应,使企业迅速成长。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浙江不少企业的快速成长主要依赖在省外市场的扩张。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浙江形成了明显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为浙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区际贸易减缓产业结构调整速度

区际贸易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包含各种要素的商品的区际流动,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效配置,从而对区际投资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区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使各种要素向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中,从而使产业比较优势不断凝固,也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失去动力。浙江的纺织、皮鞋、五金等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即成为浙江的主导产业与比较优势产业。借助于从区外大量输入轻纺原材料,从中西部大量引进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浙江的轻纺产业优势得以不断强化。这种情况将制约浙江轻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浙江的产业结构会出现一定的凝固化,难以将资源向新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难以提升。只有在浙江与中西部劳动成本差距不断拉大,资源获得成本不断升高以至威胁产品竞争力的情况下,浙江的轻纺产业才会出现向外转移,要素才会转向新的产业。

2.区际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1)区际投资对市场具有拓展效应

通过区际投资,可以将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区外,利用当地要素优势,进行资源重组,从而使产业重获竞争优势。根据小岛清(Koyimo)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与弗农(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阐述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我们知道对外投资实质上是把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投资接收地,利用投资接收地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等重新获得该产业与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它可以促进投资来源地与投资接收地的贸易往来,扩大产业上游产品的输出,增加从投资接收地的产品输入,形成投资与贸易的互补效应。而原有传统产业的外移,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了更多的资源与市场空间。多年来,浙江不少企业通过区际投资,拓展了市场空间。

如娃哈哈集团通过在四川的投资几乎占领了整个西南市场;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相继在江苏、新疆、甘肃等地投资兴办了30多个分市场,使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商品输出大增,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市场,并得以长期保持。

(2)区外投资与吸收区外投资形成互动

区外投资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并形成一定规模后,处于回报故里的想法,往往就会促使商家返乡投资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永嘉瓯北的凯泉集团,1995年移师上海后,凭借上海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人力资源与市场制高点,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泵业的龙头企业。2005年,凯泉集团回到永嘉建起了“浙江凯泉工业园”,把技术与人才都输送到家乡,在反哺给家乡项目与资金的同时,更带去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区外投资不仅拥有商家返乡投资的经济效益,还会带动外商回乡投资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富春建业集团,通过在外投资,提高了知名度,较容易地引进了国外合作伙伴和先进技术,其与德国、芬兰、意大利等全球多家行业巨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为家乡招商引资,兴起了引进外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