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内源主导型:浙江的开放模式
18672200000028

第28章 内源主导型开放的经济效应(下)(1)

本章着重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浙江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主要是在分析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技术外溢效应及其综合影响效应,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出口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就业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浙江省FDI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外资企业纷纷进驻浙江,同时浙江的民营企业也迅速崛起。在本部分,笔者将结合2006年浙江省基本统计数据对浙江省FDI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做一初步分析。

从总量上看,浙江民营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外资经济。2006年,浙江省FDI企业单位数为7740个,民营企业单位数为28715个,超过FDI企业的2倍之多。从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看,2006年,浙江省FDI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为7601.05亿元和1478.89亿元,而同期民营企业分别为10592.06亿元和2151.30亿元,两者均超过FDI企业。

从出口创汇能力看,2006年,浙江FDI企业出口创汇达379.52亿美元,同期民营企业出口创汇345.95亿美元,稍弱于FDI企业。这种现象可能与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政策导向有关,也可能与跨国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动机以及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经验和能力差异有关。

从经营效率上看,民营企业的产品销售率(97.17%)、流动资金周转的次数(2.22次)、每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税(7.37元),三个指标均介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然而,如果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即FDI企业)考察,可以发现民营企业的产品产销率略低于FDI企业(97.76%),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略高于FDI企业(2.16次),每百元销售实现利税略低于FDI企业(7.43元)。上述分析初步表明民营企业与FDI企业在经营效率上并不存在显着的差异。

从劳动生产率上看,民营企业为62002元/人,小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4646元/人)及外商投资企业(81405元/人)。这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与FDI企业可能在人力资源水平、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也为FDI企业向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外溢创造了可能。

再者,从发展势头来说,2000-2006年,浙江民营企业企业数目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均高于FDI企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营企业在总量上的绝对优势越来越明显。

1.浙江省FDI企业与民营企业投资行业分析

FDI在东道国的行业分布关系着FDI对东道国国内企业的影响。

UNTCAD《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文版)认为,FDI对国内资本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项目本身的特点,如果FDI项目是新行业、新产品或新服务,则会对东道国国内资本产生挤入效应。反之,如果FDI项目是国内已有的竞争性行业,则会对东道国国内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2006年浙江民营企业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1492.02亿元,投资总量上超过FDI企业约546.30亿元。民营资本投资最大的五个行业依次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民营经济在这五个行业的投资总额占其总投资额的96.70%,其中制造业占其总投资额的53.12%。

从FDI和民营投资行业分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FDI企业投资的总量不如浙江本土的民营企业,但投资的领域更为集中,这一点可以从其对制造业的投资及其投资额最大的五个行业在其总投资额中的比重得到印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浙江省的资源要素禀赋、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以及政府的政策导向有关。其次,FDI投资的行业和民营经济投资的行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两者在2006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大的五个行业均涵盖了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投资领域的相似性可能会造成相关行业领域的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从而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并且FDI企业由于其自身具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和政府优惠的外资政策更容易获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而会对民营资本造成一定的排挤。此外,从表7‐2中可以看出,房地产行业是FDI集中投资的第二大行业,其在该行业的投资占到其投资总额的12.17%。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重点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FDI的投机性,这可能与外资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和所处的楼市周期及房地产业投资特点有关。相关研究显示FDI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楼市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来说,FDI的流入,特别是游资的流入,将加剧浙江经济的动荡。

2.浙江省FDI企业与民营企业资金来源分析

2006年全年民营企业累计资金来源合计约1886.81亿元,其中2005年年末结余资金占比6.93%,自筹资金占比53.29%,国内贷款占比13.12%。FDI企业累计资金来源合计约1066.00亿元,其中2005年年末结余资金占比占6.11%,自筹资金占40.06%,国内贷款占12.76%。

从年末结余转入后续投资的资金额可以看出,浙江民营资本无论在绝对量上,还是比重上均超过外来资本。从表7‐1可知,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盈利能力超过浙江本土的民营企业,表现为每百元销售收入中实现利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8.34元,民营企业仅为7.37元。而在2006年度投资来源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来自上年末结余资金占其总投资额的比重仅为6.69%,而同期民营企业为6.93%。港澳台商企业盈利能力强于民营企业,而后续投资的意愿却弱于民营企业,一定程度上说明外来资本投资的短期性。从累计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和东道国国内贷款的比重看,民营企业分别为53.29%和13.12%,FDI企业分别为40.06%和12.76%。这种现象可能是因为FDI企业凭借政府优惠的信贷政策以及良好的企业信誉更容易取得当地银行的贷款,从而挤占了当地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降低了浙江民营企业融资筹资的能力。

从利用外资的情况看,民营企业远不如FDI企业。2006年浙江民营企业利用外资额约16.91亿元,占比不足1%,而FDI企业利用外资约350.08亿元,占比高达32.84%。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其利用外资额占本年度投资总额的35.77%。这种现象体现了一种“强强联合”的战略,即FDI企业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进入浙江本地市场,一方面可以降低市场进入风险,另一方面更容易抢占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进而获取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综上所述,从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FDI企业在金融市场和产品市场均存在挤出民营企业的潜在可能。

(二)FDI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1.FDI对民营资本挤入-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1)微观层面的作用机制

微观层面上,也即企业层面上,通过示范效应和人员流动,FDI会对民营资本产生挤入效应;而竞争效应使得FDI同时存在挤入和挤出民营资本的可能。

①FDI的示范效应会挤入民营资本。由于FDI是包含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在内的一揽子资本,进入浙江省的FDI相对于民营资本通常存在技术、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这种优势会对民营企业产生一种示范的效应,也使得民营企业为提高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进行更多的投资。

②人员流动也会产生挤入效应。民营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有时会以高薪以及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流入企业内部,改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从长期来说是一种挤入效应。

③竞争效应同时存在对民营资本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市场上竞争无处不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会迫使有技术和管理劣势的民营企业追加各方面投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包括增加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然而竞争有时也会产生挤出效应,特别是当港澳台商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拥有垄断的技术优势,或者当民营企业与港澳台商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时,这时,竞争效应会将行业内的效率低下的民营企业挤出市场,并且对潜在的进入者构成一种进入壁垒。

(2)中观层面的作用机制

中观层面上,也即行业层面上,FDI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主要通过竞争效应、贸易替代效应和战略优势效应产生,FDI对民营资本的挤入效应主要通过示范效应来产生,而前后向关联效应使得FDI同时存在挤入和挤出民营资本的可能。

①FDI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可能通过行业内的竞争效应产生,特别是当FDI流入的是本地已经成熟的行业。FDI会与本土的民营企业争夺有限的熟练劳动力和银行信贷资源,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降低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凭借良好的企业声誉、优厚的薪资待遇以及诱人的培训计划及职业发展规划等FDI会吸引本土的优秀人才甚至猎取民营企业内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削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降低民营企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快速发展的潜力,从而对民营企业造成一种战略性的挤出。凭借其资金、技术、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FDI的流入会使得行业内效率相对低下的民营企业被迫退出市场,从而被挤出民营资本。

②FDI对民营资本的挤出效应可能通过贸易替代效应产生。相对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的收益更为丰厚。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高级阶段,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才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而当企业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企业会优先选择国际贸易进行跨国经营。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比较优势投资论”中分析了日式海外直接投资与美式海外直接投资的特征及对东道国的不同影响,认为美式投资是一种逆贸易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因此,可以认为,FDI在某种程度上会是国际贸易的一种替代。贸易替代型的FDI的流入会挤占当地民营企业的出口市场份额,对民营资本造成一定的挤出。

③FDI会凭借其战略优势挤出民营资本。FDI通过与国外资本的强强联合,或者控股、并购本土企业等方式流入东道国市场,进而在产品市场上实行掠夺式定价,从而达到垄断或者控制产品市场的目的,对资本、技术实力相对较弱的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并在行业内构筑更高的进入门槛。

④FDI通过示范效应挤入民营资本,特别是当FDI流入当地产业空白领域时挤入效应尤为明显。当FDI流入本地空白产业或新兴产业时会成为一种投资引导,对当地民营企业产生示范效应,民营企业会进行跟随投资。通过建立新企业、引入新生产线等方式,FDI的流入将会挤入民营资本。

⑤FDI对民营资本的影响可以通过上下游关联效应产生,并且FDI对民营资本的影响效应体现为挤入效应还是挤出效应将取决于民营企业能否进入FDI企业的生产流通体系以及在该价值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当民营企业与FDI企业的技术差距较小,或者具备FDI企业所要求的生产能力时,民营企业会成为FDI企业生产流通体系中的一员,为FDI企业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或者成为FDI企业的服务提供商,此时FDI的流入会挤入民营资本。但是,当民营企业与FDI企业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民营企业没有能力为FDI企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服务时,这时,FDI企业的进入会同时带入为其进行配套生产的上下游国外资本。此时,FDI企业的整个生产体系完全来自外国资本,FDI企业间的前后向关联使得FDI独立于东道国民营资本,进一步弱化FDI企业与当地民营企业间的联系,这时FDI企业的垄断优势将更强,也更持久,从而对该产业内的民营企业以及潜在的进入者构成更大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此外,从长期来看,民营企业在FDI企业的价值分工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会对民营资本生产不同的影响。

如果民营企业长期从事的只是标准化产品加工装配的作业,“路径依赖”作用会将本土的民营企业锁定在国际分工价值链的底端,使其放弃自主创新和开拓市场的努力,长期依附于FDI企业的发展,从而丧失与FDI企业竞争的能力。这将不利于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种战略性的挤出。

(3)宏观层面的作用机制

宏观层面上,也即制度层面上,FDI对浙江民营企业的挤入-挤出效应主要源于政府优惠的引资政策、汇率政策及本国货币的汇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