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18672700000033

第33章 南戏的艺术特征和它的流行地区(2)

西里西来西里西,西边山水有高低。崦嵫日落路凄迷,西戎归化畏天威。畏天威,万里驰,圣人德化通海西,通海西。

南里南来南里南,南边风俗语间关。鹅毛御腊天炎炎,南蛮归化荷皇覃。荷皇覃,乐且耽,圣人德化周海南,周海南。

北里北来北里北,北边风景真殊别。阴山六月雪漫漫,北狄归化朝天阙。朝天阙,群夷悦,圣人德化沾海北,沾海北。

曲牌名,《南曲九宫正始》作(回回舞)。

《伍伦全备记》第二十五出(回回舞):

东里东来东里东,东边诸国尽来从,来从。扶桑日出海波红,东夷归化仰皇风。皇风万国同,圣人德化先海东。

西里西来西里西,西边诸国尽来齐,来齐。崦嵫日落路凄迷,西戎归化畏皇威。皇威万里驰,圣人德化通海西。

南里南来南里南,南边诸国尽来参,来参。朱鹅腊月天炎炎,南蛮归化荷恩覃。恩覃乐且耽,圣人德化周海南。

北里北来北里北,北边诸国尽皆来,皆来。阴山六月雪皑皑,北狄归化朝天街。天街天门开,圣人德化沾海北。

二、《琵琶记》第十二出(醉太平)

我做聪俊的媒婆,两脚疾走如梭。生得不矮又不矬,人人都来请我。我只要金多银多,绫罗缎匹多,方肯做。又且张家李家夸谈我,道我须胜似别媒婆。

《九宫正始》载《拜月亭》佚曲(青歌):

我是媒婆媒婆,两只脚疾走如梭。生得来不矮不矬。我子要金多,子要银多。折莫男丑似阎罗,女似桃婆,把臂来拖,借手多多,管要谐和,便教成合。若是轻我,欺我,骂我,唤我,口若悬河,舌若风荷,便做男赛潘安女姮娥,教独自过。

三、《荆钗记》第四十八出(紫苏丸):

若认此荆钗,其中可宛转。安抚开华宴,胡招意非浅。侯门宴请来,催赴跨青骢,蒙君不弃,蜗居门户生光彩。

《九宫正始》载《拜月亭》佚曲(紫苏丸):

侯门宴饮来催处,跨青骢径临庭宇。蒙君不弃到蜗居,森森光彩生门户。

《南词新谱》卷一指出《荆钗记》两支《八声甘州》(见《六十种曲》本第四十一出)自南戏《锦香亭》借用。

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戏文”一词比较常见,如周密《癸辛杂识》、刘一清《钱唐遗事》、周德清《中原音韵》、世德堂本《拜月亭》第四十三折、《永乐大典目录》等。“南戏”一词虽然迟了若干年,但也同样通行,如夏庭芝《青楼集》、叶子奇《草木子》、祝允明《猥谈》、徐渭《南词叙录》等。南戏或戏文,有别于北杂剧而言,它们构成中国戏曲的两大体系。各自原本带有地区性的乡土特点,后来成为全国性的剧种。

南戏或戏文,限于世代累积型的民间艺人集体创作,而以明清作家个人创作作为传奇,本文认为这样区分比较合理。宋元南戏早于明清传奇,但南戏在明清时代并未绝响于民间,直到现在广东正字戏、白字戏、潮州、莆仙、梨园、九江高腔、婺州等剧种仍以许多古老的南戏作为保留剧目。

《琵琶记》是南戏和传奇的分界线。它既是南戏,又是最早的传奇作品。

高明对它始终如一的创造性的改编和整理,使它具有个人创作的许多特点,但由于它的前身不仅是一本普通的民间戏曲,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元代杂剧曾多次提到它的主角和主要内容,它作为民间戏曲的一些艺术特征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保存下来。这是它的思想和艺术都显得比较复杂的原因之一。

有的学者以昆腔勃兴和梁辰鱼的《浣纱记》作为戏文和传奇的分水岭。一前一后,时代分明,看起来似乎比较合理,但却不符合实际。一是以《荆》、《刘》、《拜》、《杀》和《琵琶记》为代表的许多南戏作品,虽然后来都以昆腔演出,但它们原本不为昆腔创作。《金瓶梅》就描写了以海盐腔演唱南戏的许多实例,如《香囊记》(第三十六回)、《玉环记》(第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回)、《刘智远红袍记》(第六十四回)、《宝剑记》(第七十回)、《裴晋公还带记》《南西厢》(第七十四回);二是昆腔勃兴之后,也不是所有的文人曲家都为昆腔创作。汤显祖曾多次提到“宜伶”演唱《四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南戏和温州的关系最早见于明代中叶的三条记载: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俳优戏文始于《王魁》,永嘉人作之。”

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1119-1125)之后,南渡(1127)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

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当作陆游)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大夫罕有留意者。”

下面若干资料可以为上文作证:

一、周密《癸辛杂志别集》卷上《祖杰》云“乃撰为戏文,以广其事”,事件发生在温州;二、《张协状元》开场(满庭芳)说“占断东瓯盛事”,第二出(烛影摇红)说“九山书会,近日翻腾”,九山在温州,可见《张协状元》在温州编成;三、《琵琶记》作者高明是温州瑞安人;四、成化本《白兔记》开场说:“亏了永嘉书会才人在此灯窗之下,磨得墨浓,斩(蘸)得笔饱,编成此一本上等孝义故事。”

南戏和杭州的关系可能不及上述情况受人重视,但实际上至少同样重要。

一、元刘一清《钱唐遗事》卷六《戏文诲淫》云:“湖山歌舞,沉酣百年。

贾似道少时,佻鋹尤甚。自入相后,犹微服闲行,或饮于伎家。至戊辰、己巳(1268-1269)间,《王焕》戏文盛行于都下,始自太学有黄可道者为之。

一仓官诸妾见之,至于群奔。遂以言去。”据此,戏文源出杭州,但《王焕》有这样大的感染力,不会是它的最早作品。

二、世德堂本《拜月亭》开场(满江红)“自古钱塘物华盛”,第四十三折(尾声)说“亭前拜月佳人恨,酝酿就全新戏文,书府翻腾旧本”,可见这本戏文在杭州编成;

三、《小孙屠》由古杭书会编;

四、《宦门子弟错立身》的编者是古杭才人;

五、天一阁本《录鬼簿》云:“萧德祥名天瑞,杭州人又有南戏文。”

贾仲明词曰:“武林书会展雄才戏文南曲衠方脉,共传奇,乐府谐。”曹本在他的名下列有《小孙屠》、《杀狗劝夫》,按该书体例当是杂剧。他的戏文作品不详。

六、天一阁本《录鬼簿》又云:“沈和甫,钱塘人以南北词调和腔(曹本作“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南北合腔是南戏借以提高发展的艺术手段之一。

以上述两地作初步比较:一、“死后是非谁管得”等两句诗见陆游《小舟游近村》,可见赵五娘故事在陆游时代(1125-1210)已经在杭州附近流行。没有任何资料足以证明这一传说起于温州地区。二、徐渭记下戏文又名鹘伶声嗽。《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点绛唇缠)(尾)说:“这一双鹘鸰眼,须看了可憎底千万。”旧传汤显祖注云:“鹘鸰即胡伶,聪明之谓。”《水浒全传》第八十一回云:“口儿里悠悠放出此妖娆声嗽。”可见“鹘伶声嗽”

是普通话,不是温州方言。当是迁都杭州,从北方来的外地人很多,这可能是他们对南戏的称呼。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祝允明所记“谓之温州杂剧”,徐渭所记“故士夫罕有留意者”,都就当时首都杭州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