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18672700000034

第34章 南戏的艺术特征和它的流行地区(3)

张炎词集《山中白云》卷五(满江红)小序:“赠韫玉,传奇惟吴中子弟为第一。”有的学者把小序标点为“赠《韫玉传奇》,惟吴中子弟为第一”,然后依据明代初年《文渊阁书目》卷一或叶盛《菉竹堂书目》卷四“东嘉韫玉传奇一册”坐实它是南宋时的温州南戏。这样做,有几点难以说通:一、诗词只能赠人,哪能赠一个作品?二、整首词描写一个色艺双绝的妙龄男旦,他就是韫玉,如果说是《韫玉传奇》,岂不是标题和内容不相一致?三、韫玉既是人名,那就同《东嘉韫玉传奇》不发生关系。《东嘉韫玉传奇》倒是有可能误解《山中白云》的记载而出现。张炎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八年(1248),蒙古攻破杭州时,他29岁。(满江红)云:“洗尽人间笙笛耳,赏音多在五侯家。”它和另一首词《蝶恋花·赠末色褚仲良写真》倒可以证明南宋已有戏文演出。“传奇惟吴中子弟为第一”,当时海盐腔已风行于吴中,包括首都临安在内。

同杭州有关系的记载还包括它的附近地区:

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卷三云:“张镃字功甫,循王(俊)之孙,豪侈而有清尚。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令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前文提到的张炎是张镃的曾孙。

元姚桐寿《乐郊私语》云:“州少年多善歌乐府,其传皆出于澉川杨氏。

当康惠公梓存时,节侠风流,善音律,与武林阿里海涯之子云石交以故杨氏家僮千指,无有不善南北调者。由是州人往往得其家法,以能歌名于浙右云。”宋元以来,海盐腔兴起于离杭州不远的海盐州,它是已知南戏所用的最早唱腔。

《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云:“(沈)约之韵,乃闽浙之音南宋都杭,吴兴与切邻,故其戏文女如《乐昌分镜》等类,唱念呼吸,皆如约韵。”

以上三条是杭州外围地区同南戏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再来察看在广东潮州出土的三本南戏。第一本是《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第二本是《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正字即正音,它同乡谈正好相反,正字用的是中州音韵,而乡谈则是当地方言。第三本潮剧《荔镜记》,它的第二十出(驻云飞)、第二十二出(黄莺儿)、第二十四出(梁州序),第二十八出(醉扶归)、第四十九出(四朝元)都注明“潮腔”。这就是说除了这五支曲牌用的是潮腔外,这本戏的绝大部分都采用各地一致通行的南戏唱腔即海盐腔。尽管我们会发现其中某些曲牌和原来的句格有所不同,但这种情况在民间戏曲中并不少见,并不妨碍它仍然属于海盐腔范畴(现在潮剧则又可能受到弋阳腔的影响)。

以潮剧为例,人们对南戏起源温州说自然发生疑问:南戏如果起源于温州,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声腔?既然迄今为止,文献上没有提及温州所特有的声腔,而其他一些以偏僻城镇如以青阳、义乌命名的失传声腔却有不少记载,另一方面,温州艺人、作家所谱写的南戏,《琵琶记》可用海盐腔或昆山腔演唱;久已失传、不再演唱的《张协状元》、成化本《白兔记》也同海盐腔没有明显不合,可见温州南戏并没有土生土长的腔调作为依托,可见文献所记的温州南戏指的是温州艺人创作的南戏,而不是唱腔,因此南戏起源温州说必须重新加以解释,使它符合事实。

前引古代文献关于温州杂剧或永嘉戏文以及温州人士创作一些南戏作品的记载,说明最早引人注目的南戏创作及演出有的来自温州,另外一些记载则以为起于杭州。一个剧种在文人笔下得到记载,当是开始盛行之后,而不在它的草创阶段。杭州本身是首都,温州到杭州比福建、江西、广东、湖广、四川到首都远为近便。这是杭温两地首先得到记载的有利因素。当一个剧种初起时,一面它在形成发展,在艺术上逐渐得到提高;一面它又和邻近地区进行交流,互相融合。南戏在南方各地流传,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这是南戏找不到单一确定地点作为它的发源地的原因。同它的情况类似,杂剧的发源地也只能说是北方,而不能确指一个具体地点。以近代越剧为例,它起源于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从初生到壮大,它吸收了昆腔、京剧以及其他姐妹剧种的许多声腔技巧和表演艺术,而它的地方色彩始终不变。因为它有个性鲜明的曲调和唱腔。我们承认温州艺人对南戏所作的巨大贡献,它是南戏的最早流行地区之一,但迄今仍未发现片言只字的文献记载足以证明温州曾经存在过它所独有的地方声腔,因此南戏发源于温州的说法难以令人信服。

文化史上关于人类、动物或某一作物的起源,迄今争论不休。许多学者认为布满全球的芸芸众生和数以万计的动植物品种只有一个起源地,由此而向其他各大洲迁徙繁衍。我感到不解的是在同样气压、温度、湿度、水分等自然条件下,为什么这一地区同另一遥远的类似地区不能同样进行生命起源的自然进程。我对这一门科学一无所知。但我认为南戏正是在南宋迁都杭州,促使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农业手工业生产迅猛发展,商业勃兴,各地交往频繁,语音在进一步走向统一的空前盛况下,海盐腔吸收各地声腔之所长,逐渐取得优势,成为公认的南戏主要声腔,同时各种不同的地方声腔仍在自己的发源地继续各自的演变过程。这就是说,海盐腔在一定程度上丧失海盐的地方性而具有各地南戏的普遍性,因此温州、潮州以及其他各地艺人都以海盐腔演唱,而又不可避免地各自和本腔有所出入。现存曲牌(东瓯令)、(福清歌)、(台州歌)以及不能确指的一些曲牌都可以说明海盐腔的来源并不限于浙西一隅。温州艺人及各方人文荟萃的首都杭州艺人在南戏早期阶段作了较大的贡献,随后苏州(包括昆山、太仓)、南京、余姚、弋阳、徽州以至潮州、泉州前后兴起,苏州后来取代温州、杭州而成为全国中心。南戏流行地区包括东南沿海各省以及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的广大地域,大体上同南宋的版图相吻合。以上各地的一些古老剧种可以为此作证。《琵琶记》有北腔演出本;据《寒山堂曲谱》卷首,《金(鼠)银猫李宝闲花记》,《三十六琐骨戏文》的作者是大都邓聚德;成化本《白兔记》可能在北京印行,这一点如果不能定论,前篇所说剧中马明王由蚕神演变为主管人间祸福的神只;而《拜月亭》则取材于北方故事,根据北京书会的传本改编:凡此都足以证明南戏的流传范围已经远远超出南方,正如同《金瓶梅》所描写的那样。《宝剑记》出于李开先之手,而他自己说的此剧在山东各地演唱的盛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一些研究者振笔着文,阐明南戏和温州的关系,这是令人欢迎的,马明王,《通俗编·神鬼·马明王》引《原化传拾遗》的记载,称为马头娘。《荀子·赋篇》已有“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的传说。南宋僧普济编《五灯会元》卷一《西天祖师·十一祖高那夜奢尊者》云:马鸣尊者“昔为毗舍利国王。其国,有一类人如马裸露。王运神力,分身为蚕,彼乃得衣。王后复生中印度。马人感恋悲鸣,因号马鸣焉”。马鸣着有《大乘起信论》。

因为这是早期南戏的基本事实之一。但是如果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那就如同要把成人重新纳入娘胎一样,它不能证明母亲的伟大,而只能说明婴儿的病态。温州艺人对中国早期南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个人对温州怀有深厚的感情,只是按照自己管见所及,试图对一些素所不明的疑点加以澄清,不妥之处,在所难免,特别希望得到温州师友和研究者给以批评指正。

1987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