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代戏曲小说研究
18672700000069

第69章 论《西游记》的成书(2)

《诗话》和小说的同和异已如上述,此外必须指出,杭州中瓦子张家印行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日本所藏的同系统两个残卷只是偶然幸存的样品,不足以代表宋元之际这个题材的小说(包括变文、平话、诗话、词话)所达到的水平。种种迹象表明,它是当时较为拙劣的一个版本。前已说明,十七节应是十八节之误,其中至少有两节缺乏情节,可见删节不当,编印京东路当是京西路之误。京东、京西路都是宋制。

时极为草率。就地理而论,它将西天即天竺等同于国内云南鸡足山。见第二节“同往西天鸡足山”;第十五节:“此是西天竺国也,近鸡足山。行之三日,见一座城门,门上牌额云竺国……佛主鸡足山中。”就时代而论,第六、十三、十五和最后一节都提到明皇即唐玄宗(712-756在位)谥号的简称,只有最后一节提到唐太宗(627-649在位)。两个不同的时代被混淆成一个。宋元之际的通俗文学作者和书商不会都是这么一个水平,因此才说它是一个拙劣的幸存版本。

朝鲜《朴通事谚解》覆刻本印行于1677年。这是为朝鲜人学习汉语用的读物,朝汉双语互相参照。编者说在北京买到或见到《赵太祖飞龙记》和《唐三藏西游记》两种“平话”,它们至迟在明初已经完成。编者不会把一本新出的不是相当流行的书作为见闻和故实写进本书。

《谚解》第267页记载的十二处鬼怪和经行之地都和百回本相同或大体相同,如师陀国、棘钓洞、火炎山、薄屎洞之于第七十四回的狮驼国、第六十四回的荆棘岭、第五十九回的火焰山、第六十七回的稀柿衕。

《谚解》第295页详细转述的车迟国四次斗法的故事,今本小说见第四十四至四十六回。

如上所述,《西游记》小说至迟在明初已经粗具规模,有的片段如车迟国已经有生动的情节,不像《取经诗话》那样简陋了。

《永乐大典》(1408)为上面说法提供了有力的旁证。它的编成上距元亡只有四十年。它的第13l39卷送字韵梦字类收有《梦斩泾河龙》,开头注明《西游记》。它不同于野史《朝野佥载》和变文《唐太宗入冥记》。它加上泾河龙王的阴魂在地府控告唐太宗的情节,这才成为《西游记》的组成之一。它的全文一千四百字,在百回本的对应段落为九千四百字。世德堂百回本全书八十六万宇,如果按照同样的比例,《永乐大典》本《梦斩泾河龙》所属的《西游记》原书应有十三万字。

上面说的是《朴通事谚解》关于《西游记》一书的情节同今存百回本相同或可以看作同一的一面,下面将讨论它的异文。

异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谚解》编者作为对汉学有专门知识的人,根据自己的修养对《西游记》所涉及的文史事实作了不同于小说的说明,如书中说到“三藏俗姓陈,名伟(当作袆),洛州缑氏县人也,号玄奘法师。贞观三年奉敕往西域,取经六百卷而来”(第265页),上文除“奉敕”外都和小说不同,而近于史实。据小说,玄奘小名江流,海州弘农人,贞观十三年西行,取回佛经五千四十八卷。这是《谚解》编者以《大慈恩三藏法师传》或《续高僧传》、旧《唐书》的《玄奘传》为依据所作的叙述,不是元代或元末明初的《西游记》和今本的差异。

另一些差异则是元代《西游记》和今本的真正差异。

《谚解》第267页说:“今按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相当于今本第七十四回)界遇猛虎毒蛇之害(今本为青毛狮子怪、黄牙老象、大鹏雕和四万八千小妖),次遇黑熊精(第十六回),黄风怪(第二十回),地涌夫人(第八十回),蜘蛛精(第七十二回),狮子怪(不止一次),多目怪(第七十三回),红孩儿怪(第四十回),几死仅免。又过棘钓洞(第六十四回),火炎山(第五十九回),薄屎洞(第六十七回),女人国(第五十三回),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刁蹶也。详见《西游记》。”八十一难的顺序和今本大不相同。妖魔鬼怪,除个别和前后文有关的亲属和师承外,次序不同不会发生什么影响。

第293页说:“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帘洞。”水帘洞的描写和今本同。“又去王母宫偷王母绣仙衣一套来,设庆仙衣会”,今本移作第十六、十七回黑熊精的罪状之一。元本孙悟空镇压在花果山石缝中,不是如今本所说在五行山下,说明元本不及今本安排合理,今本将孙悟空的家乡水帘洞和他的被镇压之地即玄奘取经所经之地五行山分作东西两地,解决了原本的矛盾。这是今本的一大改进,也是元本和今本的一大异点。

《谚解》中关于车迟国的一段转述,最足以显示今本和元本的差异,也即今本对元本的提高和发展。元本的妖怪叫伯眼,当是百眼之误。他同第七十三回的百眼魔君即多目怪命名未免雷同,今本改为虎力、鹿力、羊力三大仙。元本说伯眼“外名唤烧金子道人”,注释说:“有一先生到车迟国,吹口气,以砖瓦皆化为金,惊动国王,拜为国师,号伯眼大仙。”这在今本第四十四回只留下不易辨认的一点痕迹:“众僧道,他会搏沙炼汞,打坐存神,点水为油,点石成金。”从第四十四回到第四十六回,唐僧一行在车迟国的历险记长达三万字,求雨和另外四次比赛(云梯显圣、隔板猜枚、剖腹剜心、下滚油锅),如同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一样,成为全书最为惨淡经营的精彩篇章。

据天一阁本《录鬼簿》,元代早期杂剧作家吴昌龄有《西天取经》杂剧。

题目正名为“老回回东楼叫佛,唐三藏西天取经”。今存《集成曲谱》所收的《唐三藏·回回》可能是它的残存。贾仲明评论它:“行用全别”,即它的情节同小说很不一样。即使它还存在,对考证小说也没有什么帮助。①杨景言的《西游记》由六本杂剧组成。第一本相当于一百回本《西游真诠》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杨本《西游记》杂剧的年代和《永乐大典》本《梦斩泾河龙》、《朴通事谚解》相近。杨本杂剧第一本加上《梦斩泾河龙》足以证明包括玄奘出身、梦斩泾河龙和唐太宗入冥在内的取经缘起至迟在明初已经成为《西游记》的重要组成。显然,杨本为杂剧体制所限制,才删去梦斩泾河龙和唐太宗入冥两个情节。《朴通事谚解》作为一本汉语教材,没有必要概括《西游记》的全部内容。它不提及取经缘起,不足以证明该书编者所见的《西游记》本来就没有这一缘起。

杂剧第一本的人物和情节,除虞世南出任洪州知府为陈光蕊报仇外,都同小说一百回本相同。它只作了两处改动:一、将陈光蕊的官衔改为洪州知府,既和洪江口等地名一致,又免除江州、洪州的缠夹;二、金山寺的和尚改名丹霞。丹霞禅师是唐贞元时的名僧,曾在金元杂剧《来生债》中出现。时代错乱,戏曲中可以不予计较。

第一本的情节和结局在南宋周密(1232-1298)《齐东野语》卷八《吴季谦改秩》中已有十分类似的记载。江流故事显然据此而改编。但最早的改编不一定始于杨景言。金元杂剧《临江驿》、《合汗衫》、《货郎旦》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而这些作品都比杨本《西游记》早。杨本杂剧只说是血书,一百回本《西游真诠》则为血书写在汗衫上,当是受到杂剧《合汗衫》的启发。《齐东野语》有至元二十八年(1291)作者友人戴表元序,可见这个故事被纳入《西游记》不会早于元代。

第八出《华光署保》,唐僧有十位保护神,第一位是观音,其次为李天王、那吒、灌口二郎、九曜、华光、木叉、韦驮、火龙太子、回来大权修利。

《取经诗话》的主要保护神李天王在这里退居第二,同小说有了进一步接近。

降伏龙马为唐僧坐骑在第七出,孙悟空出生在第九、十出,沙和尚在第十一出,猪八戒在第十三出。第一本旦角主唱,它的主题却又是玄奘的出身。第二本分别由尉迟恭、胖姑、木叉、华光主唱。第九、十出的主题是孙悟空的出身,但都不是他主唱。第四本是猪八戒的戏,前三出都由他拐抢来的裴海棠主唱。第十七出女人国王主唱,第十九出是铁扇公主的着名唱段。杂剧六本二十四出,没有一个贯穿全剧的主角。银额将军和刘大姐、孙悟空和金鼎国女子、猪八戒和裴海棠三个故事都是神怪摄走民女为妻,显得重复。第十三出《妖猪幻惑》的曲文可说是关汉卿《绯衣梦》第一折的模仿,情节结构也有雷同之处,正如同第五出将尉迟恭儿子的名字宝林当作他本人的法名一样,显得是一本不经意之作②。

孙悟空出场安排在第九出。他号称通天大圣,齐天大圣是他的大哥。

这是杂剧的独特之处。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镇压在西行路上的花果山之下。这一点和《朴通事谚解》是一致的。可见按照原来的传说,孙悟空的出场如同沙悟净、猪八戒一样,都在叙述西行路上时一一加以介绍。由于孙悟空的事迹异常丰富,篇幅比沙悟净、猪八戒多得多,在小说中具有独特地位即真正的主角,才转移到卷首,取得相对独立的意义。这是小说的改编者的一大创造。同时也使得小说的大闹天宫同后面大半本的护法一一归顺在倾向性上出现矛盾。不管作者是否有意,本文认为多半是出于无意,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悲剧性结局的曲折反映,《水浒传》宋江受招安后率领水浒人马征讨方腊可说是同样的例子。

除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外,杂剧第十一出写了黄风山银额将军,同小说二十回地名相同而事异;第十七出女人国比小说多了韦陀的故事,第十八出铁扇公主则删去了小说中她的丈夫牛魔王的故事,这些都是考虑到杂剧的特点,加以增删,未必可以作为考证当时小说情节的依据。

第十二出鬼子母和爱奴儿即红孩儿的故事,同吴昌龄杂剧《鬼子母揭钵记》题材相同,它和第二十一出贫婆的故事都没有被小说《西游记》所采用。

《西游记》的成书曾受到元代其他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小说戏曲的影响。百回本第十一回刘全妻李翠莲不仅同话本《快嘴李翠莲》的女主角同姓名,如在皇宫里还魂时开口就说:“我那里得个什么皇兄、皇嫂!

你等无礼,不知姓名,怎敢扯我!”同样是一副快嘴的腔调。前已指明唐僧出身一回同杂剧《临江驿》、《合汗衫》、《货郎旦》有雷同的一面,此外如玄奘母亲的名字满堂娇、第四十七回陈家庄的童女一秤金也来自元杂剧。

没有深厚的民间文学传统作为背景,《西游记》杂剧和小说的出现都是难以想象的。

现存《西游记》小说一百回本以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刊本为最早。卷首有秣陵(南京)陈元之“壬辰夏端四日序”。据孙楷第的考察,壬辰当是万历二十年(1592)。可从。

据孙氏《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明刊本《西游记》都没有原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这一回把鼎鼎大名的镇江金山寺、焦山寺移置在江州(江西九江),又把陈光蕊夫妻由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去江州赴任时路过的万花店安排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北地方,约有一千五百里田地”。里程和方向都错得出奇,简直无法修改。另一方面,唐僧出身的这一段故事同小说主体并无必然联系。这是写定者有意将它删去,不是印刷装订时的遗漏。删了之后,写定者将第十、十一、十二回分编为四回,填还第九回的空缺。但他却在第十一回的韵语中留下删改前的痕迹:“出身命犯落江星,顺水随波逐浪泱。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第九十九回总结取经八十一难将“满月抛江”列为第三难。本文将第九、十一两回书所表述的情节作为世德堂本系统的标志。

作为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名着,《西游记》和《水浒传》、《金瓶梅》相比,有一明显的特点:它的文学语言比《水浒传》、《金瓶梅》病句少得多,二书中出现的前后文情节不连贯、矛盾、重复等情况也远比《西游记》严重。

句法、遣词、用语,《西游记》比同类作品更加规范化。因此,像金山寺、万花店那样的错位,玄奘出生和出发取经都发生在贞观十三年,原第九回既然难以改写,那就非删不可了。

前已说明,世德堂本《西游记》比《水浒传》、《金瓶梅》以及其他《西游记》本文字都要通顺得多,它删去原作的第九回——这表明世德堂本之前存在着一个一百回本的祖本。这个祖本是各种不同版本的共同来源,后文将予以论证。它的特点是:一、它有迁安和尚收养的唐僧出身故事;二、它的文字不像世德堂本文从字顺。

世德堂本是不是吴承恩的创作呢?本文叙述《西游记》从《取经诗话》到《永乐大典》本《西游记》、杨景言《西游记》杂剧的演变,以及在它之前祖本的存在都说明它不是个人创作。